健康人群能否从健康类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获益【分析与评论】【2015年第9期】

2015年12月11日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戴廉 译

华康移动医疗

健康人群能否从健康类移动终端应用程序(APP)获益?对于这一问题,本文的两位作者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


Iltifat Husain写道:一些APP有潜力激励用户养成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且可以为大多数人所用。但英国格拉斯哥全科医生Des Spence提出,健康APP的效果目前还缺乏有效证据,而这类APP有可能会增加用户不必要的焦虑。


正方——Iltifat Husain


健康类APP是一种在智能手机上为用户提供健康服务的手机软件。许多此类APP针对的是有明确疾病诊断的患者,比如教哮喘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呼吸器或通过无线同步血压计正确测量血压。但也有许多APP是针对没有患病的人群,例如跟踪用户的热量摄入和运动情况,甚至他们的睡眠模式。


APP有益健康

患者在初级诊疗门诊就诊时,会与医生讨论减肥和健身的问题,但大量的证据表明,他们仅会保留医生的很小部分教育建议。相反,初级保健人员可以推荐健康类APP来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的技巧。我们已经知道,在过去几年里,LOST IT这款以制定减肥计划为基础的APP相当流行,其效果与在纸上或者网上的减肥计划相当,甚至更好。直觉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们往往会随身携带智能手机,并且它比纸上的计划更易追踪到体重减轻和卡路里摄入的情况。


此外,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基于移动终端的减重方案效果很好。最近的两个随机试验表明,通过在个人数字助理(PDA)上添加合适的移动应用程序策略,可以增加依从性,并比传统方案得到更好的效果。在一项研究中,移动组平均比标准组多减重3.9 kg,各基线水平均高于标准组(95%可信区间2.2~5.5 kg)。而智能手机上的APP效果更优于PDA,因为基于智能手机的APP能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更深层地结合在一起:由于PDA不能连接Wi-Fi,也不能拨打电话,而智能手机都能做到,并且能做得更多,从而实现了与PDA相比更贴心、更频繁的使用体验。


关于智能手机中某个特定APP的数据非常少,因为尽管这对于公众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研究者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关于PDA上减肥软件的试验结果发表于2013年,比PDA鼎盛时期滞后至少10年。


研究人员测试了当前流行的健身设备,如Fitbit和Jawbone。这是通过运动传感器记录用户步数和整体运动的可穿戴设备,数据可通过APP同步到智能手机。有几个研究已经证实了它们的准确性。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健身设备能改进结果或使锻炼符合标准,但也同样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会造成什么伤害。


5年前,健康类APP只能被那些持有智能手机的有钱人使用。如今,美国有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拥有智能手机,并且,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较穷的成年人比富有的成年人更多地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或收发电子邮件。


智能手机和APP现在被大多数人所接触,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没有年龄限制。其实,目前大多数使用健身可穿戴设备如Fitbit和Jawbone的人,年龄大于35岁。


健康类APP和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诊断、提高满意度和依从性,因此,它们或许也能帮助健康人保持健康状态。


没有证据表明APP有害健康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健康类APP促进体能活动或改善饮食会导致有害结果,这些缺乏的证据也不是必要的证据。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大量的APP和设备可以监测心率、皮肤温度、出汗量和许多其他指标。


但是,移动技术使我们能跟踪到这些指标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跟踪这些指标。许多这样的APP尚未经过检验或验证,或者,他们提供的医疗意见并不符合要求。例如,儿科学会并未建议使用移动婴儿监视器来防止婴儿猝死综合征,但行业内仍在生产并销售这类APP。


我们不能依赖于苹果或谷歌来监管其应用市场内的APP,或引导用户离开毫无循证医学证据甚至可能有害的应用。现在,应用市场内有数以万计的健康类APP,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月发布了最终的指南,称其只能监管连接智能手机的医疗设备或其辅助程序,对于即使出错也不会对用户健康造成威胁的APP,FDA并不会进行监管。这些APP中包括数据处理类APP,用户可以通过这些APP追踪其健康指标,也包括让用户自我管理病情,但并不提供治疗建议。所以目前有成千上万的健康类APP是不受监管的。


结论

反对者认为健康人群不应使用健康类APP,因目前并无充足证据表明人们能从中获益,此外,它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焦虑,因为这意味着增加了初级保健人员的工作量。但APP已经在PDA上存在了超过10年,并且已被证实能够带来健康益处。


智能手机上的APP已经扎下根来,其中一些通过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其低成本及可用性意味着能够使大量的人群获益。如果我们还在等待科学研究证明其获益,我们不仅会被患者抛弃,还会被新兴行业抛弃。


苹果和谷歌不会将有害的APP踢出应用市场,FDA显然也无法顾及到成千上万的健康类APP。如果我们回避解释相关指标的重要性以及理由,那么这些APP的确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总之,健康人群的确能够从健康类APP中受益匪浅,这些APP鼓励人们多运动及控制饮食,但医生应该告诉公众,何种指标重要,哪些APP应该购买。


反方——Des Spence


医学科技日益丰富:视网膜植入物、人工电子耳蜗、机器假肢,甚至植入式胰腺……,谷歌正在开发一种高级隐形眼镜,能够连续监控血糖浓度。对这些现代医学奇迹,用再多盛赞之词也难以描述。


但另一波科技浪潮又在掀起: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的医疗APP。这些APP可能会改善用户心理健康、帮助睡眠、控制体重、控制食物过敏、帮助自我诊断、管理疼痛,并在其他医疗场景中让人受益。这其中,有些APP已经受到了英国国家健康体系(NHS)的支持。


大多数有害(或者无用)

这些数以万计的APP可能大多数是无害的(很可能也是无用的)。但是,最近这些APP正在变得不同于往日。当与可穿戴设备一起使用时,APP提供连续的生理监测,例如妊娠期胎心监测、血压监测、心率监测,甚至血氧饱和度监测。不远的将来,这些可穿戴设备和APP会无处不在。这会是疾病监测和早期诊断的医疗革命吗?


我们需要考虑,谁将会使用这些新的设备。今天,简单的财富已成为过去,健康和健身已经成为新的社交货币,孕育出"健康焦虑症"的一代。健康"珍宝"无处不在:莱卡遍布、来自异国慈善机构半程马拉松的T恤、喋喋不休的私人教练及培训项目、比汽车还昂贵的自行车。食物也不再是享受,而成为一批混杂着豆类、绿叶及坚果的"药典"。相较于早前酗酒、吸烟及吃咸牛肉的一代,目前的状况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但现在这个科技进步的社会总是在逃避、恐惧、不安,对于任何事都保持着担忧的态度。这一代人对健康近乎病态地着迷,紧抓着新的APP和设备不肯放手。


大部分医学研究和诊断是基于医生对诊所里年长、高危、有症状患者的独立数据进行解读,而不是基于对一帮神经兮兮、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宅男宅女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甚至在他们睡觉的时候)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研究。


那么,这些APP的用户到底可以发现些什么呢?短暂的心律失常在正常人群中有多常见?什么时候我们的血压高出正常范围?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参考范围有多大?子宫内胎儿的心率与成人有什么不同?


如果这些智能监测的玩意儿失常或被放到不正确的位置,会发生什么事情?这种"患者自测"会改变我们的诊疗模式吗?谁又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如果说父母想对孩子进行这类健康监测呢?有什么证据能表明这些结果能改善诊断过程?


诊断充满不确定性,催生焦虑

事实上,这些APP和智能手环等设备是未经检测的,很不科学。它们打开了一扇充满不确定性的大门。毫无疑问,诊断的不确定性会增加人们的焦虑感。我们要认真反思使用这些APP或智能设备会失去什么,而不是想会得到什么。有没有可能这些APP纯粹会让患者过度诊断和瞎操心?


我们想想,到底谁能真正从这次健康极权主义和没事找事的医疗微管理中受益?医药类企业和药厂,对,就是他们。他们联合的商业动机把我们变得对自己的身体紧张过度。我们就这样看着不理智的复方用药、假筛查和一些本没有病的患者呈指数增长。


很遗憾的是,人们的守护者——医生们——要么与这些事情有金钱上的利益冲突,要么看不清其中的弊端。


目前的科技已经被医生滥用或过度使用以逐利:做CT、MRI、血液检测等等。这些结果带来了医疗损害和过度诊断。因此,当我们想接受更多新的医疗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抱以怀疑态度,思考到底需不需要它。


人类的身体只是部"简单的机器"

同样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身体纯粹就是一部机器:没病,你就听听医生的建议,病了,你就吃药,有空就去体检;然后,现在,就是用这些新兴的APP来持续监控这些"机器"。


做到上述这些,我们就不会得癌症,不会得痴呆症,不会得心脏病,诸如此类。虽然大家没说出口,但心里都有一种对疾病的看法,即世界上分两种病,一种是你"活该得"的,比如糖尿病、肺癌、心脏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还有一种"不应得"的疾病,比如乳腺癌、白血病等。简化论者的想法是:死亡和得病像"中彩票"一样,是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外的。所以当得了"不应得"的病时,人们觉得被背叛了。这些智能手环、这些监测技术只会让这种愤怒升温("我明明那么注重自己的身体,时刻监测自己的生命体征,为什么还是得病了?!")。


FDA和英国医疗产品管理机构决定对这类健康APP和智能设备进行柔性监管(light touch,又称轻干涉——译者注)。健康APP和智能设备野蛮拓展的方法已经结束,他们开始用经典的广告手段——人们的恐惧——来推销产品。战争、瘟疫和饥荒都不是个事儿;新技术、过度用药和过度诊断才是现代的世界末日。人类正花大量的时间来监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认真面对眼前的事情,活在当下。可穿戴设备和医疗APP?不需要,谢谢;我要看看,不用会怎么样。


BMJ 2015350h1887 doi:10.1136/bmj.h1887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