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赵州和尚吃茶去”

2016年03月29日 加拿大生活馆



去茶叶市场,或者街旁的茶馆,常常会看见“禅茶一味”或者“吃茶去”的匾额或者字幅。

    或许现在的节奏太快,我们常常没有时间或者精力,更多的是没有意愿去理解这里的涵义。2013的秋天,我在华北的大地上漫无目的做着单身骑行,为了去看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却撞入了赵县的柏林寺。到了寺里挂单住下,就很惊讶的发现自己来到了“吃茶去”这个典故发生的地方。


    赵州从谂(shen3,音沈)禅师,生卒年份是公元778年至公元897,换句话说他高龄一百一十九岁。从谂禅师是禅宗史上一位大师,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和尚”。 

    “吃茶去”的典故出处在《赵州禅师语录》中,这本语录是他的弟子们记录下禅师生平的一些只言片语。雍正皇帝认为赵州禅师的语录“圆证无生法忍,以本分事接人”、“信手拈来,信口说出,皆令十方智者一时直入如来地,可谓壁立万仞,月印千江”,极具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风范。因此这位皇帝在雍正十一年的时候亲自写序,出了一本皇帝亲自主编的《圆证直指真际赵州谂禅师语录》。

    在这本书的第(四五九)篇这样记录着“吃茶去”的故事: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刚才看“吃茶去”的故事时,有着一个让自己闲适下来的心境,我想你应该已经懂了这篇半文不白的语录的意思。我们不妨将这个典故画面化,变成一部小电影:

    在河北赵县的观音院里面,有个远近闻名的老禅师,坐在老柏树下面在那里没事看“庭前柏树子”。

    有两个人,假设其中一个是青年官员,另一个是中年商贾。他们托了关系,使了银子,找到了院主(就是寺院的主持大和尚),要求见老禅师,想听听老禅师讲讲为人处世的禅理。

    院主引着两位来到了禅师面前,跟禅师介绍他们两个是何许人,来此何干。

    禅师截断院主的话头,问青年官员:“你来过没有?”官员说:“弟子没来过,呃,弟子久闻...”禅师打断他,说道:“去喝茶吧。”

    禅师转头问中年商贾:“你来过没有?”商贾说:“弟子来过,听过师父的教导,很有启发。弟子最近遇到一个事儿...”禅师打断他,说道:“去喝茶吧。”

    旁边院主有点急了:“师父喂!我的亲师父!这两位大施主来看你,想听你说禅。你倒好,没来过的让他去喝茶;来过的,为什么还要他去喝茶啊!咱们观音院里茶是碎茶,人家主要是来看您的啊,师父!老这样,怎么个说法参禅普渡众生啊,寺院还谁来布施啊......”

    禅师看着院主,喊了他一声:“院主。”

    院主一愣,就答应了:“在。”

    禅师说道:“去喝茶吧。”

    就是这样一段“吃茶去”的公案,开启了“茶禅一味”的先河,后世人在品茶时常常以这段故事作为典故;诸多的茶馆也会悬挂“吃茶去”这样的字幅,而且常常是用老繁体的“喫”字。这里其实南方人可以很熟悉,在南方很多地方“吃”本来就是发“契”音。所以如果下次看到这个“喫茶去”的字幅,不妨就念成“qi cha qu”。

    亲爱朋友,如果看到这里,你还觉得这段故事有些神叨叨的不知所云,不妨让我换个方式,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我们切换一个画面,不演古装剧,现在是时装剧:

    说有个快活女人,把自己生活经营得特别好:老公温文儒雅生活有品位,儿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己也活得精致有品位,工作生活玩耍各种不耽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都称赞。

    一天,有个对生活有各种百思不得解的烦恼女士,慕名去拜会快活女人求取生活真经,坐下来开始说起各种百思不得解。快活女人打断话头,说:“我们泡杯茶喝吧。”于是,快活女人就打开音乐,焚香、烧水、烫杯、温壶、投茶、出汤、劝茶,跟烦恼女士喝起茶来。

    这段现代“吃茶去”故事就在这里结束了,没有那些什么“幸福生活十要十不要”。


    有些体会我写不好,不妨抄录一段赵州柏林寺明海大和尚为一本名叫《天下赵州吃茶去》的书写的序言:

    “生命念念常新,是活泼泼的。这是一个毋需论证的真实。在这里,一切理论、言谈、造作、追寻俱显多余与苍白。禅正是在这里拯救了我们,茶也正是在这里封上了我们的嘴,把我们带入静默的当下。这一杯茶,也是亘古常新的,它似乎就是人类几千年、几万年上下求索的最终答案。尤其在今天,当越来越多的人陷溺于五欲尘劳,在浮尘光影中迷失了自心的时候,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让我们跳出来,与佛祖相见,与心性本来相见。”

    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实谁能代替你自己呢?谁又能比你更了解这问题背后的前因后果、所欲所求?又有谁能代替你去面对问题牵扯的人们?还有谁能帮你承担处理问题之后延续而来的后果?唯有你自己。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思考四十九天,悟道时是这样说的:“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佛法早说,它只提供法门,佛就是你自己。

    去问赵州禅师的两个人,觉得禅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但禅师是个大智慧的人,更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知道自己不是有求必应神通广大的活佛菩萨。禅师却提供了一个法门,一个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法门,就是“吃茶去”。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突然问我:“你幸福么?”

    我一愣,感觉要思索一下;而在经过一些旅行之后,我对凡是要我思索一下才能回答的问题都有个简单的答复:“没想过,不愿想。”刚好当时在吃饭,于是就打个圆场:“来,吃饭吃饭”。

    我们喜欢在饭桌上谈友谊,谈生意,谈恋爱,或许也有这样的好处:当遇到有些问题不好回答时,可以招呼“吃饭吃饭,吃饭不积极,必定有问题”。这跟“吃茶去”异曲同工。

    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是只有自己能够解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些问题,如果拿出来讨论,容易变成辩解、造作,怎么做都是多余的,一不小心就需要撒点谎来圆。

    不如“吃茶去”,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给一段好时光给自己。

    需要思考的,就保持是个问题吧,且莫慌乱着去处理它。

    可以不假思索回答了,再去捡起这个问题。    

    当然,有朋友较真了,“你这是逃避当鸵鸟,火烧眉毛也不处理么?”

    亲爱的朋友,火烧眉毛的事儿答案不是明摆着么?

   “拿茶来,泼脸上”


加入我们,一起环游世界、边玩边赚钱!

你的工作就是去度假,再去度假,重复去世界各地度假,

  然后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发布你和家人朋友的度假照片,

  上传沿途美景视频,分享你的开心梦幻之旅给任何也想要同样生活品质的朋友,

  吸引并邀请他们也成为你的旅伴,和你一起环球旅行,共享快乐生活与成功事业。是不是感觉很美好?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