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 还抑郁吗?来,一起快乐吧!

2016年03月31日 侨居AU



作者:宜飞

文章转自公众号:迈向另一个国度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还抑郁吗?来,一起快乐吧!
作者/宜飞



前几日,一位基督徒老乡组建一个“100天不发火”的微信群,号召大家一起努力,养成不发火的习惯。有人回应说,“100天不发火太难了,3天我还可以试着憋一憋”。震惊心痛之余,也很庆幸曾经两度数年严重抑郁,数次对小儿、朋友、同事发火的我,现在总能和颜悦色地对待正处青春期的儿子,笑对身边的所有人,一时竟想不起来还有什么能让自己生气发火的事。


感谢神的眷顾怜悯,家人朋友的包容关爱,我已是一个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笑个不停的人。今天,就把自己多年来研读的“快乐学”的原理和践行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帮助到如旧我一般日夜煎熬的人。



第一:快乐不快乐,跟达成某个重大目标与否关连不大,主要还是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总天真地以为,要是能上个好大学或找个好工作,或者有个好伴侣或者好上司,就从此快乐无忧了。可科学研究发现,人的长期快乐指数,跟重大事件的成功与否关连性并不大。当然,除了极端情况以外:比如人从无家可归到生活有着落,高快乐指数会持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达成某个重要目标之时,快乐指数会在短期内极具上升;相反则会极具下降。但通常经过两三个月之后,人们又都会回到其原来的快乐指数点。也就是说,快乐的人依然快乐,不快乐的人依然不快乐。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再把希望寄托到某时、某事或某人身上,知道能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只有当下的自己。所以,每天尽力让自己多快乐些,让快乐成为习惯,才是真道理。




第二:快乐与不快乐,都是一种习惯;突破自我苑囿,养成快乐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开车时稍不留神,就会不自觉地转到常走的路上,而并非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在大脑中也会形成固定的路径(大脑条件反射)。在人类进程中,这一行为思维惯性模式非常有效,即一种行为模式多次发生之后,在大脑中形成默认路径以后,就会把这个记忆存储空间释放出来,然后人就可以学习或掌握更多的新东西。然而,弊端就是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大脑思路形成定势之后,就不容易改变。


快乐与不快乐的习惯也是一样。一个快乐的人,遇到事件时,大脑会不自觉转向通向快乐的康庄大道上;这也许是有些人总能笑口常开的原因。相反,对于不快乐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脑会启动原有的不快乐路径,生活自然就黯然许多。要改变大脑中的路径,或开创一条新的路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思维训练就可以达成。就像鲁迅先生说得那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三:先假装,再慢慢地成为,后来你就真得变成那个快乐的人;

有大量的实验证明,我们的肢体行为语言,不仅会影响别人如何看待我们,也会真的改变我们自己。当人感觉快乐时,压力荷尔蒙分泌会减缓,增进免疫功能的荷尔蒙却得以增加。同样的,当人笑起来时,大脑并不会辨别你的笑的真假,会分泌同样的荷尔蒙。所以,不要等到开心时才笑,你先笑起来,自然会觉得开心一些。


社会心理学家Amy Cuddy曾通过数次实验证明,伸张舒展的肢体姿势,可以让原本不自信的人变得更自信。也就是说,你的肢体行为会真的改变你。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人完全可以先假装,再慢慢地成为,直到最后真得变成你希望的那个人。快乐也是一样。以下就是Amy Cuddy在TED Talk的演讲。



第四:治疗抑郁焦虑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幸福快乐起来;


据统计,在澳洲每四位女性和每六位男性中,一生中会经历一次严重的抑郁焦虑症。我想中国的状况大体也是如此,我就为此数据贡献颇多:高中两年多,产后数年。高中时是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是青春期的迷茫与无助;每天都要拼命为自己寻找起床和活着的理由。产后数年是在婚姻关系的迷团中越缚越紧,头脑身体长期紧绷僵硬,面对时却是说不出话来。后来回想,高中时帮助我走出抑郁的,是通过大强度的体育训练;成年时帮我走出自身阴霾的,是好友们的聆听和关爱。


但真正让自己内心强壮起来的,除了神和家人朋友的关爱之外,心理咨询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主要帮助我正确的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处理应对抑郁压力的方法。有那么一两年时间,我坚持每天大笑数次,十个拥抱,30分钟的有氧运动和一些让自己愉悦的事情。这也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幸福学》中的建议。作为美国“积极幸福学”的倡导者之一,Tal Ben-Shahar教授深信快乐幸福才是打败抑郁的最好方式。这与我们中国的俗语:“让土地不长杂草的最好方式就是种上庄稼”,道理同出一辙。



第五:少攀比,心存感恩,乐于助人与被助,生活会变得美好起来。


有些人会说,“我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像你,所以我不可能快乐起来”。可是人要明白,不是你拥有了什么才快乐;而是快乐感恩你所拥有的。人无法和别人横向比,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和际遇都不同,最好只跟过往的自己纵向比。如果非要横向比的话,不妨把视野放大放宽,与整个世界比。


对周遭的环境、社会和身边的人和事心存感恩。要知道,在澳洲,即使是靠领社会福利的人,也在全世界10%的富人之列。还有,悉尼、墨尔本都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孩子家庭虽然有时令人烦恼,但要是没有孩子和家庭的话,估计也会少了许多乐趣;当然,你要是享受单身生活,也要恭喜自己。工作有时让人会有压力,可要是没工作,估计压力更大。


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健康,家庭,朋友,工作,生活点滴等等,最好每天都坚持记下让你感恩的三件事,情绪低落时不妨翻看一下你的感恩薄,会对你走出内心的阴霾有所益处。帮助他人,是幸福。接受他人的帮助,也是快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家人和朋友,与自己、他人和生活真正和解,生活会变得美好起来的。


当笑成为习惯,生活也会对我们报以微笑。




 后  续 

老爸读文有感如下


       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议论也算深刻,读后能给人以启示。它不但可提升人的快乐指数,而且能够增强人的幸福感。


       但该文理论性较强,笔端又触及哲学、生理学、美学、心理学、幸福学,虽算不上上乘之作,却也属“阳春白雪”之数。我以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要赢得读者的青睐,获得更多的粉丝,“下里巴人”,不可小觑。


       高雅,应是一生的追求; 通俗,是应顾及的现实。矛盾的对立统一,是最高的境界。


       我,好高鹜远,却一文无成; 空谈在于回应,乱谈以求充实。
                                     

                                                                  老父

                                  丙辰年仲春二月二十 


对待老爸这样的知识分子,我无语能对!



关于作者

宜飞,在中国侨界媒体担任记者、编辑多年。移居澳洲后攻读社会科学专业,目前在澳洲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工作,同时研修国际法和国际关系。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侨居澳洲公共号平台
澳洲热门新闻 | 政府政策更新 | 社区消息 | 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广告、商业合作请微信zhenyan1999

意见反馈请微信ssi2014

投稿请微信:cgao2013

微信号:immisy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