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陷落—新足迹特邀影评

2016年03月30日 澳洲新足迹中文网站


本期的主题影片与上月的浪漫文艺片风格迥异,配合国际政治时事 我们此次选择的是更加大众的反恐动作影片 《伦敦陷落》/ London has fallen。


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绝对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为火热的议题,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恐怖主义事件刚刚发生 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于恐怖主义的新一轮担忧,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绝不仅仅只是提供娱乐的工具,作为一部分人想要对世界发声的一种工具,电影所可以包含的力量远比想象中要更为强大和有影响力。


本片3月17日在澳大利亚各大主流院线上档 目前仍在热映中

所以,注重感官刺激的动作大片只能沦为英雄主义爆米花大片?还是也可以配合时局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深意?

让我们来看看本次的两位特约影评人对于本片有着怎样的看法~


霜之哀伤如是说 —— Frostmourne 

特约影评人评分
6.0分 




伦敦陷落 ——真实的陷落,虚幻的对策

陷落系列片中第一部《奥林匹亚陷落》据说票房还不错,老瓶装新酒把《虎胆龙威》《兰博》包装一下再度上市。正义和勇气在社会中受人推崇,以一人之力反转局面,跟现在文明社会中最大的恐惧——恐怖分子作战。丛林、小镇、机场、办公楼,换成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政治中心白宫,密集的恐怖袭击,痛快的孤胆反击,造就了《奥林匹亚陷落》的成功。
《伦敦陷落》借去年巴黎恐怖袭击的阴影,再度出击。这次场景换到伦敦。
故事从两年前沙漠城堡的婚礼开始,巴基斯坦军火商、美国恐怖分子名单第六号人物Armir Barkawi的女儿正在举行盛大婚宴,一枚炸弹把婚礼现场夷为平地,Armir和他儿子逃脱。两年后,故事主人翁Mike正面临着工作生涯抉择,一方面是为国家保护总统的崇高特工任务,一方面是回归平静生活与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正在此时伦敦总理死于可疑的心脏病突发,西方首领——法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美国——的元首需要到伦敦出席葬礼。Mike只能允诺待产的妻子,三天后做完保镖工作就踏上返程。葬礼当天,惊天动地的连串恐怖袭击突然发生,各国首脑相继丧生,伦敦地标如西敏寺大教堂毁于炸弹炮火,只剩Mike保护着总统Benjamin。结果恐怖分子抓走总统,要在YouTube上实况转播斩首过程。Mike只能利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资源,在伦敦与Armir和他儿子指挥的恐怖分子周旋。最后正义战胜恐怖,美国赢得世界。
这部片子把我看得很精神。这么说不是夸它,也不是讽刺。最近看过的两部剧情片《45周年》、《聚焦》,讲究的是镜头间的逻辑、光线组合出的场景、静观其变的平淡叙事,还有符号语言——如结婚几十年的男人突然殷勤收拾厨房意味着心理外遇——而《伦敦陷落》则简单粗暴的把一盘重口味菜肴端了上来,血腥场面一场接一场,拧断脖子是最常见的,还有匕首插入身体各个致命部位的示范,巷战、地道战、枪战、飞车、格斗一样不缺,炸弹轰了伦敦文化宗教建筑物看了让人觉得“这导演真敢炸”啊。
故事一开始有些碎片化,但一旦恐怖行动开始,影片特效就目不暇接、密集紧张。角色塑造一贯符合美国审美观,总统坚强不屈,凸显大国风范;保镖有情有义,有胆有识;其它国家都是炮灰,这次是腐国,让人纳闷军情六处怎么不把James Bond调遣回来?如此公式化的剧本,让视觉效果趋于饱和,而对白和人物刻画则看不到什么努力,更不要去纠结剧情逻辑。整部片子让人感觉是在看真人版的CS爆头游戏。可惜了影片几个重磅配角,如副总统的扮演者Morgan Freeman,还有军情六处的杰奎琳马歇尔,Mike介绍她说是英国的女版Mike,这些人基本没有发挥余地。
此类灾难恐怖打斗片在市场上受众并不少,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影片表达的画外音。西方社会已经开始反思移民政策、人道主义和多元文化难以融合的两难选择。足迹新闻版二十大新闻中,巴黎恐怖袭击排在最关心时事的第一位。《伦敦陷落》的上映完全可以像《后天》等片子一样,刻画一下恐怖袭击后的恐惧、人性和平民百姓顽强的生命力。此片中人的作用除了炮灰就是炮灰。导演是伊朗出生逃难到瑞典Babak Najafi,从他的角度来拍摄这么一部向恐怖分子宣战,大肆宣扬美国英雄主义的反恐片,这种感觉很微妙。而剧中的恐怖分子不是激进的宗教原教旨极端分子,而是一个向IS这样组织提供军火的军火商。此军火商组织策划、资源调度、人员管理能力极其强悍,影片最后Aimir儿子在火焰袭来之前闭上眼睛、嘴里默默吟唱祈祷文,这是导演对西方价值观认同和自身出身之间的平衡吗?最后解决恐怖分子的不是统筹策划、资源调度,是特工只身孤胆、短兵相接,这就是末世平民百姓寻求和平的战斗模式吗?

这就是我对此片的观感,真实的陷落,虚幻的对策。

番外篇:
Mike: 你怎么把我写得那么差!小心轰了你。
F:我个人对你还是蛮欣赏的。
Mike:那部分?
F:比如说你跟总统基情四射默契互动。。。
Mike:具体点儿?
F:跑步时你倒着跑,总统慈爱地看着你;
Mike:还有?
F:总统帮你爆头一个恐怖分子,你开玩笑说“我纳闷你啥时候出柜呢”(“I was wondering when you were coming out of the closet.”)
Mike:我各项武器都擅长,你想选哪种方法来个痛快?!
F:总统冤枉啊!我澳洲护照,这次片中你们都没带我们玩儿啊!!!




“直男”这样看 —— rebecca83 

特约影评人评分
6.5分 




不动脑 不动情

《London has fallen》是一部续作,前传是2013年一部把白宫炸翻的电影《Olympus has fallen》。

电影全程只有一个半小时,节奏快,摄影手法紧凑。

然而,它不是一部好电影。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怎样讲一个好的电影故事。(http://chuansong.me/n/2364793)
文中讲到,一部好的电影的构造不外乎两个元素,角色和故事。

(一)角色
一个成功角色的关键是让观众与其connect到。
不管这种connection是喜欢、同情、厌恶、还是恨得咬牙切齿。当观众产生这样的感受,说明我们代入了。
而一个让观众有代入感的角色,一定是多层次的。
比如内心的纠结和挣扎,经历的挫败,人物性格的瑕疵,都会让角色立体丰满起来。

很可惜,<伦敦救援>从头到尾都没能让我和主角人物产生connection。
主角麦克是美国总统的保镖。电影一开始似乎也想给他赋予一点层次感,
比如讲到他要当爸爸了,于是打算辞去这份危险的工作。
然而五分钟后,主角立马化身地表最强特警,在接下来接近90%的时间里他一个人大概打死了上百人,
只要手里有枪,谁也杀不了他。
就这样啊啊啊啊地打了一个半小时,
最后几分钟,突然又回到一个温柔幸福的父亲角色。
我顿时有种断崖的感觉。

这部电影算是双男主的设定 - 最强特警和总统先生。

我们看过许多双男主的电影,
有强强对抗,比如王牌对王牌,港片暗战,两个角色交相辉映,擦出灿烂火花,
也有强弱对比,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一个被体制化了的牢犯Red衬托出Andy那一颗绝不放弃自我和希望的灵魂。
无论是哪种设定,二男主之间一幕幕基情四射的飙戏大场面,都能让彼此的角色更立体更生动。

而<伦敦救援>,总统先生一直都很弱,面对生死存亡,面对成百上千的恐怖分子,连枪都不敢开。
他的存在似乎只为了衬托已经很强的最强特警。一个很弱的躯壳和一个很强的躯壳,共同点是都缺少了角色的灵魂。


(二)故事
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对我来说一个影视作品最要命的就是剧情可预测。
当然作为一部动作片,剧情直接简单也无可厚非,然而剧情却也让人无法信服。

比如号称拥有最严密的保安系统的伦敦,恐怖分子在central London安家了也没人发现,
比如一个内鬼让整个保安系统沦陷了,
比如警察们走在路上突然一半以上都变成恐怖分子了,拿起机关枪对着路人突突,
比如各国总统都被整死了,“最重要”的美国总统却一直活着,
追车追不死,炸弹炸不死,就连他坐的直升飞机从天上摔地下了,
总统先生和最强战警都活着,俩人打着领带出来了,一点事儿没有。
………

反恐题材的动作片,剧情通常经不起细细推敲。
但是对于这类题材的作品来说,如果能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细细回想才意识到剧情的薄弱环节,已算成功。
然而<伦敦救援>,让观众在观影过程就感受到了剧情的不合理,不能不说是败笔。


(三)问题

前面提到的文章讲到,一部好的故事会让人思考,贯穿这部电影的主题问题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会想到的问题都不一样。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有人想到了体制化,有人想到了正义和人性,
有人被那句“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深深感动。

而就算是动作片,一样可以在观众的心里留下感触,留下回响,
比如敢死队,妥妥的动作片,但即便是痛痛快快肤肤浅浅的打,当片中真有一个兄弟死去,依然让人觉得惋惜,
电影结束后,也让我有一种曲终人散,意犹未尽的感觉。

<London has fallen>很遗憾地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什么。
影片以恐怖分子为主题,讲的其实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两年前一架无人机投放的一颗炸弹,两年后一个让伦敦沦陷的袭击。
从头到尾都是浓浓的美国英雄主义,停不下来的追车,追直升飞机,枪战,打斗,炸了,突突了,啊啊啊弄死你,又炸了,又突突了,尼玛看我还弄不死你。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部爆米花电影,看完两两相忘,
不动脑,不动情。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