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 | 三位新西兰留学生想用声音,打造自己的江湖!

2016年07月12日 新西兰天维网





「两个在新西兰留学的姑娘,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拍案而起要做点什么,于是就诞生了弎兩弎电台。」
——弎兩弎

拍案而起的姑娘叫Vera,来自“摇滚之乡”石家庄(Rock Home Town),一拍一起干净利落,尽显燕赵子弟的慷慨激昂。


根据当事人回忆,应该换成“拍墙而起”更为准确——两个姑娘中间隔着一堵墙,墙的另一边是杭州姑娘绿绿,那会儿正折着纸呢。


当晚,Vera和绿绿一拍即合,几屏微信的功夫,迅速敲定了电台的定位和名号。


后来,因为做电台的事儿,两人经常面对面录音,这下墙没了,荔枝FM的手机应用也代替微信成为两人晚间使用频率最高的APP。


在外人眼中,弎兩弎电台似乎充满了反差。

 
虽然来自草根,弎兩弎电台的整体包装却显得有模有样、自成腔调。

按照绿绿的说法,取名字的时候最初是往“包子铺”的方向去的——贩卖精神食粮嘛。后来,联想到一个包子三两多点的重量,加上两人钟爱的独立歌手陈粒在《性空山》中的加持,弎兩弎这个名字就此敲定。

陈粒在歌的开头吟唱道:「送君千里直至峻岭变平川,惜别伤离临请饮清酒三两三。」

弎兩弎,是包子、是清酒,可狼吞、可熊饮,吞可果腹、饮可畅怀,烟火气与江湖气兼具,用在她们电台上再合适不过了。

「一两祝你手边多银财,二两祝你方寸永不乱…… 花枝还招酒一盏,祝你娇妻佳婿配良缘。」
——《性空山》,陈粒
陈粒

为了让电台的logo显得更有逼格儿,她们花了两百块,从淘宝上找来一位设计师,委托对方设计一个“简洁有风骨的手写体”logo。


来来往往十几个回合,设计师始终不得要领,最后绿绿干脆自己动手,提笔写下了现在这个logo。

「如果我知道这个设计师的地址,一定寄一袋蚂蚁过去!」

 


弎兩弎首先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电台。


在被他们视为“黑历史”的第一期节目里,两人读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接下来陆续选读了几期《别拿男人不当动物》。


随着录制的进行,节目的选题标准逐渐清晰:不啃名著、不煲鸡汤,只读值得分享、值得吐槽的文字。


说到吐槽,不得不提男声Regan(绰号李根儿),他的加入除了让弎兩弎电台变成名副其实的“弎兩弎”,也为节目注入了无穷的吐槽能量。

李根儿留着一头风骚的长发,半眯着眼,一开口准能把你带到皇城根儿下。作为一个典型的北京爷们儿,侃大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使是文字聊天也坚决不用汉字“这”,须得用拼音“zhei”,临场感十足。

「zhei我们北京爷们儿的特长,互相不认识都能跟你侃上半天儿。」

年纪轻轻,个个都是“老司机”,发起车来直冒尾气——排“污”。


节目里,段子和流行语荤素搭配,象征和谐的人工“哔”音此起彼伏。


应国内朋友的要求,最近几期,他们开始在节目里讨论新西兰留学生的日常,从消遣到买车、从教育体系到寄宿家庭。


相比文字,语气的代入或许能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新西兰留学群体的面貌,窥见新新一代的所思所想。


雅与俗、读书与吐槽、正经与不正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咖啡就大蒜。这是弎兩弎电台的第二个反差。


 

“咖啡和大蒜”的梗最早出自周立波之口。


他在节目里调侃自己和郭德纲的区别——一个喝咖啡一个吃大蒜、一个小资一个市井。


当来自江南的绿绿遇到来自华北平原的Vera和李根儿,咖啡和大蒜的碰撞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也构成了弎兩弎的第三个反差



节目中融洽的氛围归功于三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用李根儿的话来说:“我跟Vera很熟,跟绿绿…… 非常熟!”李根儿和绿绿是“根正苗绿”的情侣,Vera则是他们的铁哥们儿、好闺蜜。


平时在一起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惯了,形成了特定的角色分工和相处模式,按下录音键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发挥”。


难得的默契和松弛或许是他们乐在其中的原因,也是弎兩弎成其为弎兩弎的根本所在。
 
听弎兩弎电台,你或许会惊讶于节目的成熟度——考虑到他们尚未成年 (年龄最大的绿绿今年年底才满18周岁) ——这是他们身上的第四个反差。

电台全靠声音撑场。三个人的嗓音条件恰好都还不错。男声女声、狂放温婉,合理搭配、听众不累。



技术层面,荔枝FM无疑是为每一个梦想通过声音表达自己的人,提供了绝佳平台。


荔枝打出了“人人都是主播”的宣言,录音、混音、上传、分享…… 所有环节都可以在一部手机内完成;此外,荔枝聚集了众多热爱声音的用户,形成了良好的听觉文化氛围,相对减轻了主播们“知音难觅”的困扰。


一个细节是,荔枝FM可以根据人声有无,自动调节背景音乐的强弱——电台录制在这里显得前所未有的“傻瓜”。
 
问及做播客的原因,三人半开玩笑地宣称:「成为网红!」

网红或许是当下最强势的文化现象,摧城拔寨、无人幸免。但想在多媒体的感官世界单靠声音扬名,听起来多少有些玄乎,这是弎兩弎电台的第五个反差。

声音从来都是一种“刚需”。


电台最初的媒介是电磁波。你可能很难想象,但在电视发明之前,一家人围着一台收音机的场景再常见不过了。


声音在传情达意上自有其优势和魅力,视觉的缺失让耳朵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听觉文化一度大行其道。


2D、3D甚至4D,多媒体的发展呼唤更多感官的参与。今天,声音依然重要,却不得不以一种相对隐性的形式退居其次。

「五二年我在电波里听见你的声音,仰卧无眠只为等到你。若我依然年轻,没有什么能止住你向我而来。」
——《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 The Buggles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声音的载体从电波变成字节,诞生了播客(podcast)这一全新载体。


苹果公司一直是播客的推崇者,itunes中即内置了播客功能,后来更是脱离itunes成为一个独立应用,2013年用户数量突破10亿大关,播客数量达到25万之巨。


而声音在中国的复兴不过是这几年的事儿。


几年前,中国13亿人可选择的本土播客只有区区四千多个,其中保持更新的仅有一半。借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播客迅速崛起,出现了用户数量达到千万级别的播客平台,荔枝FM就是其中之一。


即便如此,播客也很难称得上流行。这年头依然热衷于声音媒介的,多少有些情怀使然吧。

「大学时候在图书馆看书,看到那些“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段落,我会轻折纸脚,后来者有缘也翻到,虽不认识,但有一见知己的感觉。我做了四年播客,就是折了四年纸脚。」
——知乎网友

在视频直播如火如荼的今天,纯听觉的弎兩弎是否更值得人们花时间消费?


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可以确定的是,比起直播间里的视频主播,这三个年轻人其实更加接近“主播”这一称谓的原意。

在微博上与天维菌分享他们的节目时,弎兩弎电台刚满十期,未成气候。但兴之所至,一晚上录个三四期张嘴就来、不在话下——这不是反差,这很弎兩弎!

李根儿直言:「我们比玩票儿多那么一点,高兴就录,玩的就是一个尽兴!」

「我觉得我们不会半途而废。」Vera在第一期节目里说。

采访结束,临别的公交车站,李根儿一个抱拳、翻身上车,三人绝尘而去,就此相别于江湖,Northcote上空只剩下信号丢失的雪花声沙沙作响……


新西兰的留学生多吗?不少了,每天,千千万万的留学生在这个小岛上制造着转瞬即逝的喧嚣,偏偏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三十几兆四十几兆地量化,云里来云里去,一个暗号你就能听见,公交上、被窝里,挠挠你的耳窝子、戳戳你的心窝子,兴许还能产生那么一时半刻的共鸣,zhei事儿想想还挺浪漫的。

弎兩弎推倒了三人之间物理的墙,他们也希望能用声音拆掉你心里的墙。关于这一点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那之前,不妨听听他们为本次采访独家录制的一期节目——他们有故事,你有酒吗?

领携主播 | 弎兩弎

神秘嘉宾 | 天维菌



更多内容搜索:
荔枝FM:FM1075214
新浪微博:@弎兩弎


合作/推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投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