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老人带孩子的千年老梗就该这样破!

2016年07月24日 这里是美国


点蓝字关注我们


老人带孩子,这应该算是个千年老梗吧?!

一提起这个话题,很多父母心里都有各种滋味。一方面感谢老人牺牲大把跳广场舞、搓麻将的时间围着孩子转,一方面又为孩子的饭菜放多少盐,该不该抱着孩子哄睡,能不能追着喂饭,科学育儿和传统育儿到底听谁的等一箩筐问题头疼不已。

文章转自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 一个由八岁男孩在美国和妈妈一起打造的微信公众号,妈妈主写美国教育见闻和育儿心得感悟,儿子主播地道英文口语和美国课堂实录。

再加之老人精力不足、视力听力有所下降等,和活力无限的小孩放在一起本就画风不合,比如我小时候在奶奶家,有天上午我爷爷准备去钓鱼,刚出家门就碰见了隔壁家的老大爷。老大爷问:“钓鱼去啊!”我爷爷说:“不是啊!我钓鱼去。”然后老大爷说:“哦,我还以为你要去钓鱼呢?”这什么听力…我瞬间就石化了…

但老人带孩子已经成了国内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即将到来的暑假期间,老人帮忙看孩子更是遍地都是。父母虽然担忧却又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但其实,不仅我们为这个问题愁心,即使是老人偶尔帮忙带带孩子的老美们也没能逃脱这个矛盾的包围圈。下面要分享的就是美国作家Jen M.L.发表在《时代周刊》上对这个问题的化解之道。

Jen M.L.的解决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定规则。在文章开头他幽默地写到,他人生的一大爱好就是制定各种规则表,他会给女儿定规则,给儿子定规则,给要开Party的妻子定规则…虽然自己也讨厌循规蹈矩的生活,但不得不承认,提前定好规则会使很多问题高效解决,也会避免发生许多矛盾。所以现在,他要给帮忙带孩子的老人们定一些规则,这听起来好像是对他们的限制,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别把自己当医生

《时代周刊》:威士忌只适合牙疼的初期阶段,伤风膏不是每种疾病的灵丹妙药。

一遇到孩子生病,老人们都会拿出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自己久病成医,多多少少都懂点的无敌优越感告诉父母应该怎么做怎么做。特别是崇信各种民间偏方的老人,即使去看了医生,他们也是各种怀疑,老觉得自己那套方法才是最简便,最有效的!如果再碰上个迷信的老人,那就更OMG了!
这点我自己有亲身体验,小时候一打开奶奶的抽屉,全是装满药丸的瓶瓶罐罐,不管是我牙疼,还是胃疼,或是胳膊疼,奶奶都会慈祥地说,“来嘛,吃点消炎药,吃了就好了…”。偶尔有个伤风感冒,她也喜欢给我捣鼓些草药,并无数次提起N多年前她得了什么什么病,喝了这种草药便快速康复的故事…

现在想来,还好她的消炎药、草药药性不强,我的身体也足够顽强啊!

不要试图购买孩子的爱

《时代周刊》:不要试图购买孩子们的爱,如果他们爱你,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和附加利益。

孩子更爱谁?这也许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或多或少暗暗较劲的事,而老人们更喜欢用一些好处来“引诱”孩子们。例如拿一块糖诱惑孩子说自己更爱爷爷,或者买各种廉价的玩具来和孩子“套近乎”。
我大姐家的小儿子平时就被爷爷宠得不行,每天光零食都要花二三十块,孩子进文具店,喜欢什么就拿什么…可大姐不会什么事都顺着儿子的意,小事和他讲道理,大事必定严厉管教。所以每次大姐下班去爷爷家接孩子时,孩子都一百个不愿意,吵着闹着不肯走…这时爷爷一般都站在旁边呵呵笑,逢人还说,“哎呀,我们家孙子最喜欢我们老两口了,都不愿意跟他妈回家呐…”,似乎这是件特别值得炫耀的事。

可,这不都是你惯的吗?如果孩子从小就老被一些小便宜“收买”,这会让原本单纯的他滋生出更多的功利心,什么事都要谈条件,也更容易被一些小利益诱惑。其实,孩子更爱谁并不重要,如果我们是真心爱他,他一定能感受到,并把这份爱珍藏在心里,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任何附加利益,因为我们本就是最亲近的一家人。

不要插手父母对孩子的管教

《时代周刊》:我征求你的意见了吗?你已经有过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了,现在轮到我了,所以,你应该控制住自己那些不必要的建议。

孩子到底归谁管?相信这是很多家庭都没有明确的界限,老人们总在父母教训孩子时忍不住出手阻止或干涉,让父母的管教没效果不说,也让孩子学会了找“避难所”。
前几天刚上幼儿园的侄子小宝在班上闹事儿了,起因是他和另一个小朋友都很喜欢一个玩具,两人争执不下,一拍不合就动起手来,小宝妈和奶奶去接孩子时,老师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并嘱咐回家后和孩子好好谈谈,告诉他动手打人是不对的。

小宝妈听后暗下决心要好好管管孩子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坏毛病,可奶奶却风轻云淡地在一旁说道,“小孩子打架算什么事儿啊…有什么好教育的,对方不是也动手了吗?…”这种戏码常年都在他们家上演,每当小宝妈开启严厉模式时,奶奶就心疼得不行,先是哄孩子,再旁敲侧击指责小宝妈的做法这不对那不对。

也许,再理智的两代人同时教养一个小孩时都会有各种分歧,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这种一致并非要求大家的所有想法和行动都一模一样,而是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在家辈分最高的老人可不要以为自己经验比年轻父母多就什么事都要横插一杠,更别在孩子面前指责父母的做法,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教养的第一责任人啊。

不要把孩子当马戏团里的小演员

《时代周刊》:不要把孩子打扮起来到隔壁老太太家炫耀,也别强迫他给老太太表演刚学会的歌曲以取悦她和她的小猫咪。

这点咋一听起来有点搞笑,但却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去亲戚家玩一定要孩子换上最靓的衣服,就想听听别人夸孩子漂亮;比如让孩子在众人前朗诵刚学会的唐诗,就想看看别人羡慕的眼光。其实,老人们因孩子们感到骄傲、自豪是自然的,但是如果过分在别人面前炫耀,不停地给别人讲自己孩子的过人之处就有点过了。
这不仅让那些比较内向和低调的孩子当时感觉尴尬和不被尊重,更会让参与过这项活动的孩子形成一种渴求别人赞美和羡慕的价值观,他们会在乎别人的肯定与掌声,会认为自己的长处是需要别人肯定才能算数的。

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父母的不是

《时代周刊》:别对孩子说,如果你妈妈管得严,可以到外婆家住。

以前我写过为什么夫妻不要做对方关系的差评师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内心是渴望和父母建立亲密链接的,如果他总是得到父母这不好那不好的信息,会让他们对自己也产生怀疑,甚至无意识地往父母不好的方面发展。而如今看来,这种诋毁不仅发生在夫妻之间,还发生在两代之间,虽然很多老人都无辜地表示,自己是说着玩儿的…
就像我昨天下楼,看见一个妈妈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孩子见妈妈要走了,开始哭闹,奶奶边抱着孩子往屋里走边说,“别哭了,你妈不要你了。”,这样做并不会让孩子和老人更亲近,也不会让孩子变乖顺,反而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心里会疑惑: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还有些老人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聊天时更是细数媳妇的各种毛病,抱怨儿子没老王家赚钱多…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像毒气一样的信息啊!

记得孩子在和你一起看电视

《时代周刊》:我帮你升级付费电视,让你收看更多的节目,但请注意,不要忘了孩子在和你一起看电视,一些犯罪现场和血腥的场面并不适合他们观看。

老人精力和体力都不太好,所以在沙发上看电视成了他们最大的一项娱乐活动,这时孩子当然也窝在一旁跟着看了,但他们似乎忘了这件事,依然看着自己喜欢的聊斋、抗战片、各种奇闻异事的新闻调查…
同事就抱怨过这件事,说公公在家看孩子,有大半天都在看枪战片,孩子也跟着看,但那些剧情真的很狗血,画面也很血腥。“我和老公都和他谈过,他也总是答应好好好,可每次我们回家,还是看到他们在看枪战片。看一下午电视不仅对孩子视力有影响,长期跟着老人看剧让他动不动就说要打死谁、枪毙谁…我都要气得吐血了。”

孩子早期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来自他们听到或看到的,所以当孩子在一旁跟着我们看电视时,不要只在乎我们自己喜欢看什么,也要留意看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并注意控制时间。

孩子吃糖?别太紧张!

《时代周刊》:不妨给孩子吃一些食物中原有的糖,只要别一次性吃太多,吃点糖也没关系。

相比起上面提到的那些无限纵容孩子的老人,有些老人却是比较古板的,比如他们都知道吃糖对孩子的牙齿不好,所以会坚决反对让孩子吃。
但实际上,甜食中的糖除了能为孩子提供身体所需要的热能以外,还参与他们身体细胞内的多种代谢活动、负责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适当地给孩子吃些糖能提高他们反应能力、记忆力以及理解能力。而且如果一点糖也不给孩子吃反而会让他对糖更有好奇心,会自己偷偷吃哦!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完全杜绝孩子和糖的接触,而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均衡的饮食习惯,尽量少在两餐之间吃过量甜食和零食,控制每天糖的摄取量,尽量减少吃糖次数,让孩子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建立健康的甜食观。

上面《时代周刊》分享的这些规则从实施程度来看,可能我们很难严肃认真地和老人们坐下来一条条说明,或者学老美们直接打印一些规则表贴在墙上。但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先说断,后不乱”的精神,提前把一些老人们能接受的建议说出来,就像Jen M.L.写的,有规则,其实是一个好的开始。也许,现实生活中,老人带孩子无法避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大家的出发点无非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老人帮忙带孩子,虽然过程中有各种酸甜苦辣,但终究是幸运的。



长按下方 识别二维码 关注环球亲子游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