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养蜂人亲述 | 原来新西兰的蜂蜜是这样来的!

2016年07月17日 新西兰天维网


转眼间,我和Q来新西兰已经快两年了。当初拿着打工度假签证来到这个被称作“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的地方,没有想到,一年半后我们会变成新西兰的养蜂人。

讲述人:@Elaine在新西兰养蜜蜂

蛰的初体验
面试的时候,老板怕我对蜂毒过敏,捉了一只蜜蜂来给我做实验。


他把蜂针蛰到我手指上,这是我第一次被蜜蜂蛰,结果证明我不是过敏体质,这根蜂针也开启了我每天被蛰无数次的生活。


第一次独自外出工作的时候,面罩的拉链没有拉好,两三只蜜蜂钻了进去,我试图打开把它们放走,没想到更多的蜜蜂钻了进来,当时我就疯掉了。

那天被蛰了十多下,回到公司还要假装我没事的样子,第二天手肿成面包,手套戴不进去,为了完成工作,只能硬生生地往手套里塞。


从此只要有蜜蜂钻到面罩里,一律捏死(我不想这么做,但是不得不捏)。

被蜜蜂蜇成了家常便饭,慢慢也就习惯了,被蛰了把蜂针刮掉,接着干活。


其实被蛰不是坏事,蜂毒对人体有诸多好处,现在蜂毒疗、蜂针已经被用来治疗风湿关节炎及其它一些病症。


圣诞加新年,断断续续放了八天的假,开启上班模式。

南半球的夏天,正是植物开花流蜜的季节,勤劳的蜜蜂正在努力采蜜。担心没有足够的空间储存蜂蜜,我们为它们添加了不少继箱。


我的工作是养蜂王,现在每周要养600-800只。蜂王从卵发育成成虫,大约需要16天的时间。


养蜂的工作是辛苦的,几十斤重的蜂箱常常搬上搬下,几个月的时间手臂的肌肉都练出来了。但是能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国家做着一份这样“甜蜜”的事业,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科普时间
蜂群里面有三种成员:蜂王、工蜂和雄峰。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girl,雄蜂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是boy。

蜂王和工蜂的区别在于,蜂王小时候吃的好(从小到老都吃蜂蜂王浆),生殖系统发育得最好,因此担当起了生育的重任;工蜂吃的相对较差(不吃蜂王浆,主要吃蜂蜜和花粉),生殖系统发育不全,因此不能生育,天生就是干活的命。

蜜蜂的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蜂王会在蜂巢产卵,三天后卵会发育成幼虫。如果这个时候把幼虫转移到人造蜂王杯里,蜜蜂便会饲喂蜂王浆给她吃,她就会发育成蜂王;而在普通蜂巢里吃不到蜂王浆的幼虫则发育成工蜂。我们就是利用蜜蜂的这个特点来培育蜂王的。


转移到人造王台中的幼虫不是每一个都能成活。成活率和许多因素有关,包括蜂群强壮程度、蜂王的年龄、花粉蜂蜜的储量、幼虫是否在移虫过程中受到损伤等等。

一般来说,蜂王年龄越大,分泌的蜂王信息素越少,人造王台的接受率也就越高。如果蜂王死了,一段时间后蜂箱中的蜂王信息便会消失,蜜蜂们就会意识到她们没有蜂王了,需要养育新的蜂王。

所以为了提高接受率,一般会先把人造王台放入没有蜂王的蜂箱中——蜜蜂们之间的许多信息都是通过信息素来交流的。

不知道各位能明白不?有感兴趣的欢迎提问,新浪微博@Elaine在新西兰养蜜蜂

这是蜂王在普通蜂巢里产的卵。


我的搭档在车里移虫——把刚孵化没多久的幼虫转移到人造蜂王杯里。


今天发现蜜蜂在基座地下见了蜂巢安了家,基座是四个一体的,如何把他们弄出来是个问题。


新来的葡萄牙搭档M拥有养蜂方面的硕士学位,有五年的养蜂经验。曾在巴西呆过一年做研究。


她加入我们的团队以后,带来了许多新的idea。图片是我们在尝试新方法养蜂王,老方法费时费力,该淘汰了。



群蜂飞逃
晚春或夏天的时候,蜂群壮大到一定程度常常会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而飞逃,老蜂王会带着一部分蜜蜂到别处安家,剩下的蜂群会再哺育一个新的蜂王出来。


因此,帮别人抓swarm(飞逃的的蜂群)是常有的事。


今天在蜂场干活的时候,农场主(这里的蜂箱一般放在农场里)向我们抱怨他家里阳台屋顶上有个蜂窝,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打电话让老板来处理,老板一直没有出现,于是我们两个女生决定帮他处理一下。

这是我第一次处理swarm,到了他家阳台之后,发现蜂群已经在木制屋顶安家了,只有很小的出口供蜜蜂飞进飞出。


我们起初打算用浓烟把蜜蜂熏出来,但是没太有效果,最后只能用杀虫剂把它们杀死在里面(可怜的蜜蜂),最后再用海绵堵上出口,防止其他蜜蜂在这里安家。


这是上个月在公司拍到的一个swarm。


一般飞逃的蜜蜂里面会有一个蜂王,抓swarm的时候往往把蜂王找到,放到一个箱子里,剩下的蜜蜂就会慢慢地被蜂王吸引进去了。


这是因为蜂王会产生一种蜂王信息素,有一种独特的的气味,会把蜜蜂吸引过来。有的人会利用这点把蜜蜂吸引到自己身上形成一件货真价实的“蜂衣”。



我们的蜂场之一。这边的蜂箱一般都放在别人家的农场里面,需要保持整洁和美观。


这是我们的另一个蜂场。


因为蜂场一般离公司较远,所以午饭常常在野外吃,吃饭的时候偶尔会被农场里的牛羊围观。


在这个羊比人多的国家(听说羊和人的比例是八比一),被它们围观是正常现象。


新西兰的动物大多都不怕人,小鸟常常走路过马路,车来了就快点走或者跑起来——人家懒得飞。



黄色警戒
对于养蜂人来说,黄蜂和胡蜂是不受欢迎的。


因为它们的攻击能力很强,尤其是日本大黄蜂,体型巨大,30只日本大黄蜂可以打败有30000只蜜蜂的蜂群。


在新西兰,黄蜂极其不受欢迎,有几种黄蜂属于外来物种,在新西兰天敌较少,繁殖异常迅速,对养蜂业造成很大的威胁。

去年,我们蜂场就因为黄蜂损失了几十群蜂,对付黄蜂也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我们试过多种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在新西兰,蜂箱的巢门普遍偏小。

清理蜂箱时发现的一些黄蜂尸体,这群蜂估计是被黄蜂消灭掉了。


黄蜂不仅会抢走蜂蜜和花粉,而且连蜜蜂的幼虫也不放过,蜜蜂幼虫是它们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MANUKA
在放蜂箱的农场门口拍到的新西兰manuka树。


Manuka和Kanuka蜂蜜是新西兰特有的蜂蜜(澳大利亚也有产一些),都有药用价值,其中Manuka蜂蜜对胃病、胃溃疡疗效显著;去年8月看到一则新闻说Kanuka蜂蜜有助于改善某些皮肤病,看来Kanuka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Manuka树和Kanuka树长得很像,难以分辨。听老板说最容易区分的是叶子,Manuka的叶子比较硬(mean),Kanuka叶子比较柔软(kind),另外Manuka花大树矮,Kanuka花小树高。

Manuka的种子是这样的,我还是头一次注意到,采了点种子回来,有时间种种看~


喂糖水
5月回国呆了一个多月,昨天刚刚回归纽村,现在正值冬天。

今天第一天上班,首要任务就是喂糖水,怕她们冬天没有“粮食储备” 会撑不下去,喂了7个蜂场,几百个蜂箱,我们开车载着几百升的大桶,一个蜂场一个蜂场的喂。


到现在为止,蜜蜂宝宝们的状况还不错。回来四天了,每天都会有雨,希望蜜蜂们扛得住湿冷的天气。



今天的工作还是喂蜜蜂!


第一站是离奥克兰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一个养蜂场。


快到农场时,刚好碰见了农场主Russel开着他的农场小车往外走,我们停车跟他打了个招呼。Russel说放蜂箱的那片农场比较泥泞,让我们小心,如果车子不小心陷进泥里,可以给他打电话,他会开着大卡车把我们拖出来,留下电话号码后我们就拜拜了。


我们开着车唱着歌往前走,刚开进放蜂箱的那个农场车轮就沦陷了,车后面拉了几百公斤的糖水,太沉了!


合计了半天只能找Russel帮忙。


给Russel打了电话求助,过了几分钟就看见有车朝我们的方向开来。下车一看是个小伙子,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我们的车拖了出来,走时还给我们探好路防止我们再陷进去,总之当时感激得不行不行的,如果没有他们,这荒郊野外的,我们两个女生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会继续更新我的养蜂生活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新浪微博

@Elaine在新西兰养蜜蜂


合作/推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投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