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花儿的故事 - 你欢天喜地泪眼婆娑地把她送走,几年后的生疏隔膜你能应对吗?

2016年07月25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算来花儿到美国读书已经四年的时间了,高中三年,大学一年,今年开学就是大二了。


这个假期她没有回来,说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欧洲四国游学的暑期班。弄得国内的花儿的妈妈只好一遍一遍的收拾起花儿的房间,似乎这样做就不那么思念女儿了。


孩子的长大永远要比妈妈想象的“应该”要来得快很多,花儿就是这样的孩子。


花儿刚到美国时读的是10年级,这相当于国内的高一,花儿在国内也是读了高一的,只不过这一年,并没有系统的学习文化课,而是在培训班学了半年的英语。


即便是这样,16岁那一年,她第一次独自去美国的高中报到时,妈妈还是把她托运给了航空公司。后来花儿说,那次她中转飞机时,在机场等了三个小时,没有上厕所,更不用说去吃东西喝水了,因为那时她认为与老外交流真的是一件很烦的事情啊。


但是在16岁的那个寒假,再回美国,花儿就拒绝了妈妈再次把她托运走的建议,将100美元的托运费高兴的揣在了自己的包里,挥挥手就告别了泪眼婆娑的妈妈。


然而那次行程却不顺利,在芝加哥中转飞机时,花儿的下一班飞机由于天气问题,直接取消了。而且美国航空公司是不负责飞机取消后的住宿之类的问题的。最最关键的是花儿当时并没有手机。


当花儿在机场跟一个中国的叔叔借了手机打回电话时,花儿的爸爸几乎崩溃了。只能告诉花儿,一定要找机场的工作人员询问哪里可以住宿,千万不要自己乱走。


一个小时之后,花儿再打电话回来,说她要跟一个阿姨去找住的地方。


然后就失联了。爸妈再打那个电话,那位叔叔说,小姑娘跟一个中国女同志走了。


这样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爸爸发现花儿的刷卡信息,这才放心,应该是住下了。又过了一会儿,花儿打来电话,说住到了机场附近的宾馆里。


爸妈紧张的一夜未睡,花儿却一脸不在乎的说,很平常啦。


*** *** *** ***

去年,花儿考上了爸妈心中理想的大学。


于是去大学报到的那天,妈妈和爸爸决定去送花儿,想想与女儿能够徜徉在美丽而古老的校园里,花儿的妈妈睡着都笑出了声呢。


但到了学校,校园是一如想象得那样美好,花儿却与爸妈几乎是零交流,反倒是她的三年的寄宿妈妈从头跟到尾的陪着花儿完成了大学的报到和新生的联欢会。


花儿爸妈虽然也是大学毕业,但英语水平却是不着四六,听说更是一头雾水。看到同是留学的其他国家学生的家长都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花儿会突然冒出一句,“人家的爸妈都会说英文,你们怎么都听不懂啊。”

 

当花儿的爸妈试图用不太流利的英文说点什么时,看到老美一头雾水的表情,花儿总是急急的打断爸妈的发言,说:你们想说什么,跟我说。

 

妈妈觉得花儿在美国人面前有点拧巴,比如妈妈想去看看美国的房子,花儿就好抵触,因为花儿认为美国人总觉得中国人在想方设法的留在美国,这让花儿觉得很丢人。


她好像时刻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妈妈有时甚至会感觉到花儿小小的身躯总是挺着,她骨子里对自己同胞优秀的渴望,让妈妈非常的心疼。也许独自在异国漂泊的少年,都会有这种感受吧。



 

尽管如此,四年的美式教育,妈妈还是可以感觉到花儿的一些变化的,比如排队时,她会安静的等在那里,并与前面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开门时她会等到下一个人进来时再把手松开。她会声音小小的与人交流,出去旅游时,全然不需要任何人帮助打理箱子和搬运。吃药时,超市里买东西时,自己都会先看说明书。机场里等飞机时,会拿出书来看,就那样的安安静静的,几个小时。


她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会把寄宿妈妈逗得开心大笑,会长时间的与老师交流问题,同时能用日语聊天。


所以妈妈们总是这样,虽然无法进入女儿的世界,但她还是愿意看到女儿的长大。

 

少年留学也许最大的挑战不是物质上的辛苦而是精神上的孤独和亲情的断舍。花儿的妈妈是这样觉得的。

 

*** *** ***


花儿在高中的三年是住在了学校的老师的家里,寄宿妈妈是一个有着三个孩子的美国人,杜克大学毕业的博士,50岁的样子,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已经上了大学。


花儿在美国的东部的这个私立高中的学习还算顺利。当初父母把她送进这个学校,花心思的并非是这个学校的名气,而是这个学校几乎没有中国留学生,学校里的高中部一共有40名留学生,只有包括花儿在内的两名学生是中国人。


这是花儿颇有微词的地方。她认为父母当初把她放到了这个学校,目的是让她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她觉得虽然她与美国的寄宿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对于美国的同学,她却完全没有认同感,高中三年,她几乎没有一个美国朋友。


她成天跟在寄宿妈妈的身边,变成了妈妈的跟屁虫,这倒让寄宿妈妈也爱心爆棚,以至于花儿读了大学,两个人一个月还要见上一次面。花儿说,她其实那时非常孤独。


对于这点,花儿的妈妈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她觉得花儿是一个不太自律的孩子。她无法想象女儿在一群中国留学生之间的高中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但花儿却说,如今自己的大学同学里也有一批这样的小留学生,在美国读了三年的高中,他们所在的高中部都有着许多中国的留学生,这也没有影响到他们进入这所著名的大学呀。


花儿妈妈在想,如果再让她重新选择一次的话,她会先让自己做出改变,在花儿小的时候决不再说:


你看人家的孩子。。。

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我数一二三,你要。。。。


然后还会把花儿送到这个学校。

妈妈相信,花儿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 ***


花儿在大一的时候,迎来了她自称的留学的春天,因为一大群的中国留学生聚到了一起让她兴奋不已。


花儿交了男朋友,一年之后,考取了学校的商学院,仍然坚持着把美术专业作为她的第二专业。


花儿还是不喜欢美国同学,但她已经习惯了美国学生的夜夜笙箫,她也由衷的佩服美国学生诚信的学习习惯和思考问题的跳跃角度。


也许美国学生“作”的那份自信,花儿永远也学不来。


留学生花儿还在继续着她的留学生活。


花儿的妈妈也改变了许多,她会在花儿回来时尽量抽出时间来与花儿呆在一起,不说话,但只等着花儿忽然冒出一句"妈妈"时,她会哎的一声抬起头来。

 

如今又是一年开学季,机场里又会上演着一幕幕妈妈送孩子上学的镜头,通常是妈妈哭的泪眼涟涟,孩子刻意的潇洒不回头。


正如龙应台的《目送》里描写的情景:“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孩子的背影已经告诉你:“不必追”。




作者简介:新姐,留学妈妈。有个“新姐”公众号,致力于写些自己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故事。




妈妈圈通知 ~

应妈妈们的提议,妈妈圈把我们原来的【初来乍到美国新人】群按美国学校的地域分为“美东”, “美西”和“美中”群。

妈妈圈后续会陆续推出针对在美学生的培训及社交项目,帮助孩子提早做好在美国的专业及职业规划。

如果您的孩子即将出发到美国念大学或研究生,请

1)关注妈妈圈公众号,

2)并按孩子大学所在地,留言“美东”,“美中” 或“美西”

3)助手会加您入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