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与趋势为敌,未来它才是财富积累的关键

2017年01月15日 创业财经汇


来源:ipo观察(ipo2012)

作者:大树,ipo观察专栏作家


吴晓波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引起了财记君的思考,“我们必须重新理解投资,因为未来财产性收入对于中国家庭财富的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大”,我们的专栏作者大树老师今天讲的话题就是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全新概念,这是对传统的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对自己动产或不动产的交易、出租等方式来获得财产性收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金融产业的成熟,我们逐渐逐渐增加了新的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储蓄、股票、债券、保险、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成为了大家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全新模式又成了财产性收入的又一来源。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财产性收入在未来财富积累中的重要性?怎样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呢?来听听大树老师的思考和见解。



勤劳致富与财产性收入,你缺哪一个?

朋友小白是个漂亮的姑娘,去年她做出了一个牛逼的选择,从广州的一家安稳的体制内国企跳槽去了另一个城市的创业公司。我们好久没联系了,刚好今天她有事找我帮忙,于是就在微信聊起离职后的一些感受:

“最近工作怎么样?压力大吗?”

“压力好大,不知道啥时候就会被老板拎起来谈想法,在不就是被客户拉去谈业务,整天对着一个什么都知道的老板和一群事逼的客户,你说压力大不大”

“有压力很正常,以前体制内你干的不是也很辛苦”

“那压力不一样啊,以前的压力是高强度的写材料,现在的压力是你要一只学一直学,稍稍懈怠一点就掉队了,我有的时候觉得自己以前几年都白活了,除了写材料啥都不会”

“没白活啦,还有房子呢,你卖了广州的房子赚了200多万,算算你七年的工资加起来才100万出头”我调侃道。

“是哦。但钱是可以被拿走的,知识是属于自己的,别人拿不走!”

“知识换不了钱有啥用呢?现在好多人都抱怨读了那么多书,工作那么辛苦努力还不如买个房子,你这不知多少人羡慕,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啦,哈哈”

“没有啦,我就觉得脑子里没料没安全感”

“不觉得很不公平吗?”

“在这上面到是没觉得特别不公平。人发财什么的有很多因素,有人把握住了有的人幸运,这该怎么说呢?如果说不公平,那要从娘胎里开始追溯了,为啥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是抱怨这些有啥用,一代人的命运有大环境影响,这个真是无力改变,除了自己努力,勤劳致富可还有别的路吗?”

......

后面还聊了不少,关于坚持努力,坚持信仰,不要虚度光阴什么的,反正是一碗一碗的鸡汤铺面而来。我是真的没想到原来那么柔弱的女孩子,会变的如此的坚持,不由得肃然起敬。

受到鸡汤的影响,我起床后的萎靡不振一扫而空,滚回办公室写材料。下午鸡汤的药劲过了,我就想这种工作一辈子不及一套房的大环境里,我们真的除了坚持努力和勤之外就没一点办法了吗?大环境是以前的大环境,现在和未来的大环境又是什么呢?我们要不要去把握下大环境?如果我们只懂坚守勤劳和努力,未来就一定好吗?我们能不能不用怎么勤劳就改善自己的处境和将来呢?

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打工十年不如炒房一年的,辛苦干实业不如搞金融的,出售点资产就挽救一个上市公司的,等等很多现象不由得让我们产生怀疑,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的勤劳致富是不是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是我错了,还是环境错了?

先来看看我们所处的环境,看图:


这是从1978年以来一线城市劳动报酬占GDP的比,这个比例是持续上升的,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37.31%到2015年底创出新高,达到49.24%,接近50%。这说明劳动报酬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占比处于上升趋势。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巨量劳动力开始对接到全球分工市场,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力人口结构的改变,劳动报酬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出现走高的趋势。

劳动价格越高,劳动力就越稀缺,尤其是有手艺、有工匠精神、高水准的高端劳动力,会越来越稀缺,价格越来越高。就像同样是保姆,现在广州珠江新城请个硕士毕业的就要一万多一个月。这意味着勤劳的价值越来越大,在一次分配时所获得的份额会越来越高。

从这个数据上看,努力工作,坚持学习是正确的,这在未来会越来越值钱。可是这似乎与我们的感受并不一致啊,难道是自己感觉错了吗?没有,因为问题不是出在当期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初次分配上,而是出在存量财富利用的二次分配上。看下图: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张图是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71.17%一路下滑到2013年的64.07%,2013年以后的数据我没有找到,不过以现在的现象判断这个数据可能还是加速下滑的,就算不加速下滑,以最近这十几年的趋势看,到2016年估计工资性收入占比应该也已经接近50%了。

这意味虽然大家的劳动报酬高了,但从平均水平来看,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却越来越低,我们现在可能已经有差不多一半的收入不是劳动报酬了。除了劳动报酬外,我们还有什么收入?就是财产性收入。

未来我们被迫要走入财产性收入这个陌生领域

我们在2000年以后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下,财产逐步积累增加。这对收入结构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个改变已经大到了可明显感知的地步。到2015年,我国居民可投资的资产已经达到了129万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129万亿资产波动个10%就意味着10几万亿的财富增减,而每年GDP中工资总额也就这个水平罢了。2015年股灾的时候,有很多朋友都找大树吐过槽,话说一年工作就白干了。

所以,现实情况是,即便一年下来辛辛苦苦工作,但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财产性收入问题,照样一无所获的也大有人在。我想,这可能就是大家普遍吐槽勤劳致富不管用了的原因吧。

中国的人们把勤劳致富当做信仰,然而时至今日,勤劳依然不会错,它仍然是财富的初始来源,并且会越来越高,但是由于财富存量的积累,勤劳与致富之间却不一定能够成为必然的结果了。从边际上说,我们有一半左右的收入增加要取决于财产性收入的处理,而对财产性收入的处理随着时间的增又会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试想一下,两个同样勤奋而又努力的人,他们每人的工资收入都是2万块,他们每月都会把8000块存起来形成财产。一个人财产处理的不好,平均每年收益5%,而另一个人懂得如何科学处理,平均每年收益15%,20年后,他们的财富差距会有多大?前一个财富会是330万,后一个是1200万,相差接近四倍。如果是到30年退休时呢,前一个会是660万,而一个已经是5500万了,差距就快到十倍了。十倍的差距,可能即便累吐血了,也赚不来这么多工资性收入吧。

其实,这种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之间的结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实上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每次繁荣时期都会伴随这个现象。我们的汉字中有“挣钱”也有“赚钱”,都是获得收入,区别在哪?区别就在一个是用“手”去争,这是靠勤劳的部分,另一个是靠“贝”去“兼”,这是财产性收入的部分。

长久以来,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勤奋努力,但是对于已经对我们收入和未来财富影响越来越大的财产性收入却很陌生。

对于陌生的东西我们往往先采取处理方式是当鸵鸟。就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依然在熟悉的领域埋头苦干。当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比自己富有,并且随着时间的拉长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时,吐吐槽了事。但吐槽过后,面对每年两位数的货币增长环境,还是不得不去面对辛辛苦苦挣来的财富被不断的稀释问题,于是我们焦虑了,鸵鸟当不成了。

我们被迫要走入财产性收入这个陌生领域,进去之后先是一通乱闯,炒股,炒楼、炒期货,凡是见过的都炒,最后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赚钱了,运气好点的累个半死但一无所获,大部分人获得的是负收入。这时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焦虑了有开始了,甚至价值观都开始出现动摇。

怎么办呢?大树觉得,绝大多数人是从来不缺乏勤奋和努力,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已经成为习惯,这个不用去强调,再辛苦,喝完鸡汤睡一觉第二天又会依然努力。我们缺的可能更多的是勇敢,但是只有用正确的理财姿势进入陌生的财产性收入领域才是勇敢,没有掌握正确的理财姿势就去乱闯的,那个不叫勇敢,那个叫傻瓜。

理财从来就不是炒股票、炒房子,更不是请客吃饭,这些与科学理财是有本质区别的。炒股票这些本质上还是属于挣钱的范畴,投资是个专业的手艺活,没个10年是成不了事的,这个并不适合大多数人。财产性收入是要通过科学理财获得的单纯的钱生钱的收入,是不该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的,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还是要放在勤劳、努力和美好的事物上。

作者简介

作者大树,本名陈国刚,广州赢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原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金融市场部交易主管,公众号“有点产以后”创始人,财经记者圈专栏作者,作为国内第一批国际金融理财师(CFP),大树从事个人理财、外汇贵金属、商品交易12年,拥有丰富的金融理财投资经验。对个人家庭理财拥有独到见解。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评、赞哦~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创业财经汇(ID:chuangyezone):开发,开创,开局,创新,联盟,跨界,推介新型产业项目,为创业者、创新者拓展平台与内容。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