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才少年,一生都在对抗不公正,却在26岁时被美国政府逼死

2017年01月16日 走遍美国



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授权转载


 “遵从不公正的法律不会带来公正。我们要夺回信息,无论它们被存在何处。”


——亚伦·斯沃茨



他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少年,他是桀骜不驯的反抗者,他一生都在与这世界的不公正对抗。


一位难以捉摸的天才,业内前辈们都会对他满怀敬意。”曾为奥巴马政府担任技术顾问的苏珊·克劳福德如此评价他。


他叫亚伦·斯沃茨,1986年11月8日生于美国芝加哥。


亚伦从小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特征,总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疯狂地热爱学习,3岁就识字,可以自己看书。




两三岁开始接触电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编程。还和弟弟边玩边写,整出了一个《星球大战》的问答游戏。


在他眼里,编程就像魔法一样有趣,能够借助它完成常人无法做到的事。




12岁时,自己一个人闷在房间,用陈旧的技术,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网站The Info,一个免费的线上百科全书,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补充、编辑内容。类似于维基百科,却比它要早5年!



该网站成为年度最佳Web程序之一,亚伦因此赢得了Ars Digita奖。这个奖让他得以去剑桥参观。



人群中最小最矮的那个,就是亚伦


之后,亚伦很快进入了网上的编程工作小组,和许多程序高手一起切磋。


他参与创造了一个网络新工具——RSS,一个能聚合其他网页信息的软件。也许你并了解RSS,但它的图标,你一定见过。



看到这样的图标,点击就可以获得RSS聚合新闻的地址


亚伦从不参加线下活动,一次,同事们邀请他,亚伦却说了一句让众人大跌眼镜的话:我想我妈妈应该不会放我去,因为我才刚满14岁。


同事们懵圈了,天哪,这个一起共事一整年、聪明又犀利的家伙竟然才14岁……




同事们要求立刻见到这个小朋友,带着他参加各种各样的辩论。这期间,亚伦见到了众多业界的大佬。



亚伦与“超文本”概念创造者泰德·尼尔森(左)、“鼠标之父”道格·恩格尔巴特(右)


后来他遇到了哈佛大学的劳伦斯·莱斯格教授,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简称CC)的创始人



劳伦斯·莱斯格教授


亚伦负责技术层面的工作,并在知识共享平台发布会上演讲,可谁能想到,那年他才是个15岁的孩子,几乎没有屏幕高。




知识共享,简而言之,就是对抗传统的版权法,作者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保存的权益,比如是否要求署名、是否允许商业用途、是否允许修改。即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作者保留部分权利”,以让更多人受益。


也许正是这段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




亚伦不啻一个天才,而天才注定与众不同,比如他有自己的小怪癖——只吃白色的食物,比如棱角分明,比如大胆提出对这个世界的质疑,并且从不妥协。


2004年,18岁的亚伦入读斯坦福大学,一年后退学。事实上,他从中学起就厌倦了学校刻板的课程和老师机械的授课模式。


2010年的一次采访中,亚伦如是说:




但他并没闲着,受到美国著名孵化器Y Combinator创始人的邀请,亚伦创建了Infogami网站,后来与Reddit合并,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



后来Reddit被收购,19岁的亚伦成了百万富翁。


但他对赚钱和享乐毫无兴趣,仍住在原先的小公寓里,穿着T恤和牛仔裤。


他说,他只想用技术来做好事。


万维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这样评价艾伦:



蒂姆·伯纳斯·李可以说是亚伦的启蒙者,他将发明了万维网,却让人们免费使用,不用其牟利的行为深深影响了亚伦。


由于信仰网络自由,亚伦开始投身于社会活动中表达政治诉求,他创立了网络开放图书馆,并在电视上参加节目来讨论互联网问题。


“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所有力量一样,有些人只想占为己有。”亚伦说。


2008年,亚伦第一次向美国政府发起挑战,目标是电子司法卷宗公共存取系统(Pacer)。Pacer是储存美国联邦司法卷宗的数据库,用户查阅文件时,每页须付费10美分,正是这个不合理的制度,每年给美国政府带来100亿美元的生意。


亚伦认为,法律文件属于公共记录,没有版权,公众却要花钱才能看到,这太荒谬了。



于是他和朋友共同编写了一个小程序,从Pacer上批量下载270万份司法卷宗文件,放在网上,供所有人免费使用。


这引起了FBI的注意,他们开始监视亚伦父母的住宅,但巧合的是,那次下载揭露出法庭文件大量侵犯了公众的隐私权,FBI结束了调查,并未对艾伦提起诉讼。


虽然逃过了一劫,然而这只是不幸的一个开端。



2010年秋,亚伦创立“求进会”,大力反对美国政府欲出台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呼吁公众反对政府的互联网审查行为,保护并争取信息公开。最终国会没有通过这一法案,亚伦取得了不可思议胜利。



亚伦在集会上讲话


随后,亚伦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的在线财富,其中大部分是用税款支付过或由政府进行过补贴,但是公众想要阅览的时候,却需要向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出版商付费,高昂的费用导致很多贫穷国家的读者无法阅读。




JSTOR就是其中一位“渔翁”。


亚伦要让公众免费享有本应该享有的资源,他利用他的黑客本领,攻击连接麻省理工学院网络上的一台电脑,从JSTOR上一页一页地下载学术论文,但是很快被JSTOR和麻省理工拦截了。


这些都没能阻挡亚伦的脚步,麻省理工有个没上锁的机房,亚伦直接潜了进去,接上外置硬盘,最终从JSTOR下载了480万篇论文。


亚伦不知道的是,JSTOR早已守株待兔,他们在机房里装上了摄像头,密切监视着里面的一举一动。



2011年1月4日,麻省理工学院机房的监控摄像拍下了神秘访客的身影。


证据确凿,亚伦被捕


支付10万美元保释金后亚伦被释放,并把下载有数据的硬盘归还JSTOR,当日JSTOR方便放弃了起诉。


但案件已由美国特勤局接手,2011年7月,美国政府以电脑诈欺、信息盗窃等4项罪名控告亚伦,他面临最高35年的牢狱之灾与100万美元的罚款。


很显然,这是一场杀鸡儆猴的权力游戏。与其说亚伦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不如说他的存在触及了既得利益者的权力,挑战了美国政府的权威。



这场诉讼使亚伦面对巨大的精神折磨,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2013年1月,检察官告知他,如果接受6个月刑拘的认罪协议则不公开起诉,否则,案件将于4月正式开庭。


艾伦拒绝认罪,但这成了压垮亚伦的最后一根稻草,两天后,他用一根皮带在家中自缢,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



2013年1月,150多人在波士顿杜威广场集会游行,悼念亚伦·斯沃茨,反对《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



随后,民众抗议取得了成效,美国政府废除了《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新颁布的法律以亚伦的名字命名——


Aaron’s law(亚伦法案)。


2014年1月11日,亚伦去世一周年之际,匿名黑客组织入侵麻省理工的网站,以此纪念他。



知名黑客组织“匿名者”成员手捧亚伦的肖像,在街头抗议。


2014年6月,纪录片《互联网之子》在美国上映,详实地讲述了亚伦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豆瓣评分9.1。



《互联网之子》海报


有人说,亚伦是数字时代的“罗宾汉”,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何其幸运,能够生活在这个信息自由分享的时代;我们又何其不幸,失去了亚伦这样侠肝义胆的天才。



美国作家梭罗说:“世有不公之法,我们是要安于循守,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