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的妖风、五点钟的午餐,与听不懂阿语的阿拉伯人 | 留学埃及

2017年01月18日 TIMEZONE



1

 留学生的阿语,比埃及人更“标准”


出国前,老师说呀:“到了国外你会发现当地人都在讲方言,你讲标准语他们听了可能还会笑。”


到了开罗机场,学校的负责人赛义德在等候厅接应我们。当我们用阿语询问相关事宜时,他却频频表示没听懂。


于是我们很认真地互相确认自己说过的词语和句子,可最终还是在确定无误的前提下不禁疑惑起来:他是埃及人吗?为什么听不懂我们讲话?



讶异之余,我们只好转用英语跟他交流,还半作玩笑地问了他是否是埃及人。他无奈地告诉我们,虽然身上有土耳其血统,但他确实是埃及人。


后来赛义德向我们解释,埃及人平时都讲方言,很少用标准语,他们会在报刊杂志,新闻播报和诵经宣礼等正式场合中使用标准语,但是日常交流绝不使用。


看得懂,听得懂,并不代表能流畅地说出。


埃及的“普通话”和方言,没有国语和粤语差别这么大,但要完全听懂,却依旧不容易。


在阿拉伯世界里,虽然阿拉伯语是通用语,但是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方言。埃及有埃及的方言,叙利亚有叙利亚的方言,海湾地区如沙特、迪拜、阿联酋也有自己的方言,简而言之,就是阿拉伯人之间也不能听懂其他地区的方言。所以我们这群只学习了两年标准语的中国人,听不懂太正常了。



至于因为讲标准语被调侃,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在锡瓦旅行时,酒店里还有其他几位周游阿拉伯国家学习阿语的旅客和当地的小哥哥。晚上我们交谈甚欢,聊各自在埃及的经历。


忽然,我的一个同学走了进来,用粤语问了我一句“阿橙,你知唔知边度有热水啊?”


本着一颗想要传播中华文化的心,我立刻向老板介绍到:“这是中国的方言,不是普通话,我和同学之间也会讲方言的。”


机智的老板马上调侃了一句:“是的,你们讲中国方言,却讲标准阿拉伯语。”


就埃及方言来说,还分为很多个层次。埃及市井小民的方言和知识分子的方言也是不一样的。而知识分子用的方言,当然比市井小民更接近标准语。



我想,真的要类比的话,标准语应该类似于我国现行的官方文书用语吧,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我们能看懂,但是日常交谈不会这么说。


这边的老师常常会讲“你们的字写得比阿拉伯学生还要好”或者“他们现在都搞不清这个语法点,你们的标准语更胜他们”。


然而纵有老师盛情的夸赞,我们走在街上也还是要重复那句话:“不好意思,我没听懂,你能用标准语重复一下吗”。



2

 下午五点钟的午餐 


在埃及最大的不适应,是饮食习惯。


埃及的食物以煎、炸、烤三种烹饪方式为主,烹饪时重油盐,也爱吃芝士,而蔬菜主要做成沙拉。对于一个素喜清淡的人来说,难以习惯是绝对的。但相比这边的烹饪方式,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午餐的时间。


埃及人的用餐时间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诡异了。明明早饭的时间与国内无异,但午餐的时间却在下午三五点。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内心是震惊的。



这要从一位我的一位埃及朋友说起。当她第一次邀请我去她家吃饭时,在表示十分感谢后我欣然应许。在问清楚去她家的交通路线以及车程以后,我便问她我们应该过去吃午餐还是晚餐。


“午餐!”我的朋友热烈地回应道。

“那我应该什么时候出发过去你家呢?”我继续问道。

“我们家五点用午餐,你可以三点多过来。”


同一个城市,在午餐问题上,我们存在五个小时的时差。


我们的上课时间,也是根据这样的用餐时间来安排的。从早上八点半开始,一直到下午两点二十分,一共三节课,课间休息时间只有十分钟,一周七天连续三天都是如此。所以这意味着,无论我们的肚子饿得子如何咕咕作响,都不能奢望在中午十二点吃上一顿温热的午饭。而且必须慢慢适应下午三点的午饭时间。


“你们五点钟吃午饭的话,那几点吃晚饭呢?”


“晚饭的时间因人而异,对于我们来说,晚饭不是必须的。我们家我和妈妈不吃晚饭,而我爸爸会稍微吃一点,大概是晚上八点的时候。”



在描述晚饭的时候,我的埃及朋友会用“轻”这个词来形容,意思就是稍微吃一点。而与之相反的我们,会吃一顿很“重”的晚餐。因为午饭没有按时来吃,下课之后也不够时间准备,只能在外面随便吃点快餐或回家煲点白粥来充饥。而到了晚上,既有充足的时间,则自然要做一顿丰盛的中餐,来犒劳辛苦了一天的胃,和极度想念中国味道的味蕾。


除了对中国人来说无法接受的用餐时间外,还有让我啼笑皆非的冷水理论,也颇具埃及特色。


埃及当地人不习惯喝热水,是见怪不怪的事情。就算在寒冷的冬天,他们也照样喝冷水。他们关于“为什么冬天要喝凉开水”的理论实在是太有趣了,简直让我无言以对。


我的老师是这么跟我解释的:


“我们喜欢喝冷水,因为喝了冷水后,体内的温度就会跟外面的温度变得一样了。这样一来你就不会觉得冷了!”


总有一些文化差异,是我们无法逾越鸿沟。我想,中埃饮食习惯的差异,一定算一个。



3

 地中海气候宜居?你骗我! 


高中地理里,世界气候中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最容易记住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老师说地中海气候是最适宜居住的气候。


从那时起,从小在广东生活的我便对老师口中舒适怡然的地中海气候充满期待。然而,事情总是不像想象中这么美满的。当我来到地中海畔的亚历山大,终于有机会感受到曾经向往的地中海气候后,冬季里迎面而来的大风大雨却总让我忍不住想说一句话:去他的最宜居气候。




亚历山大一旦下雨,就冷得要命。明明气温与广东差不多,但是风可以把人吹得跑起来。感觉像有一双手在你的后腰间推着你跑起来,自己的双腿完全不受控制,直直地扯着你跑向前方去。就算坐在教学楼里,呼啸的风声有如拖拉机发动一般。


我们老师捺不住好奇心打开窗户的那刻,汹涌袭来的风浪把老师吹得头都后仰了,而当时老师的表情,则像是被从破水管中喷涌出来的水柱射到一般。



风再大,还能忍。真正让我忍不住讲粗话的是,是大风大雨中好不容易避过路上的水坑却躲不过陷入软泥的瞬间


我们住的这一片区域,以及亚历山大远离富人区之外的地方,路面总是坑坑洼洼的,甚至大部分都是不平整的泥路。


一到下雨天,就会变得如泥泞的池沼一般。每天我们从租住的公寓走出街上,总要点着脚尖,小心翼翼地试探前方的泥路是否足够坚硬,然后再轻轻地把后脚放过去。偶尔粗心,把一张泡在泥水中的纸皮当做一块坚实的砖块,放心地一脚踏上后却听到“滋”的一声,伴随着四溅的水花,那绝对不是一句“去他的”就可以表示出内心的崩溃。而走在前面的人,也总是会听见身后传来的各种“问候”。



我们也曾问过当地的朋友为什么埃及的路,甚至乎连大马路都会这么泥泞,他们通常都只回答:“很抱歉,埃及以前不是这样的。这里的街道曾经也很整洁很干净,埃及人也曾经也很爱惜这里的环境。”


这个他们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的问题,我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经济衰退吧。毕竟无论是国家还是居民都无法维持曾经的开支,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也成为被搁置的一部分。日久失修的建设,再加上这里本来风沙就大,积年累月的尘土和日复一日的磨损最终酝酿出雨天里泥泞的盛宴。


配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责编:我不是豹哥



时区作者 | 叶子橙

怅今日阿语糊涂,望一日仗笔江湖



后台回复 | 前关键词阅读

墨西哥2 |黑帮、巨蝮、寨卡、枪战,比电影还惊险的南美生活!总算没白来!

以色列3 | 我不是针对谁,比起以色列,欧洲的安保都是辣鸡

韩国校庆 | 校园里的动次打次,欧巴明星云集的韩国校庆

闺蜜 | 我把泰国男闺蜜的故事写出来,友谊的小船会不会翻?

尼斯裸体 | 有一种集体叫尼斯豪放的裸体

神经病 | 欢迎来到这座叫英国的神经病院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长按关注TIMEZONE,发现大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由时区公众号TIMEZONE(ID: timezoner)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时区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违法使用本内容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TIMEZONE,留学生原创平台,欢迎坐标在世界各地的你。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