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因善举留名 百年后却因"政治正确"被除名…

2017年08月14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本文部分历史图片可能引起不适,请谨慎阅读。

一个多世纪以前,一个名叫Patrick Lynch的人给俄勒冈波特兰地区的学校捐了地产,而为了纪念他的善举,当地的三所小学校名中到今天还带有他的姓氏“Lynch”。但是,他的姓氏却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引起了争论。本周三校董投票决定将“Lynch Meadows”和“Lynch Wood”两所小学将直接去掉“Lynch”一词,而“Lynch View”小学则将改为“Patrick Lynch”小学。


做出这一决定是为了照顾学校的少数族裔学生和家长,因为“Lynch”一词让他们联想到奴隶制、种族分离时期“暴力私刑”的黑历史,这让他们觉得很不舒服。这一更名风波也遭到质疑,有人认为,校董分明是在过分追求“政治正确”,开启“左派的文字狱”, 校名中的“Lynch”不过是曾经给学校捐土地者的家族姓氏,和那些黑历史根本没有关系。

“Lynch”一词为何触动了少数族裔的敏感神经?

在英文词典中一查,就会发现,“lynch”一词牵扯出来的全是美国的黑历史。


Lynch


Lynch作为一个动词,意指“私自执行的死刑”:在没有法律支持和允许的情况下,动员众人对某人执行死刑,例如,绞刑


熟悉美国奴隶制历史、以及民权运动的人很快就会反应过来,“Lynch”的确触动着许多少数族裔的血泪史。

 

而这里,大部分就是曾经被奴役的非裔族群。现在当人们通常提到“Lynch”,大部分的人会联想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奴隶制度废除以后,南部白人希望维护“白人至上”(“White Supremacy”)的社会体系,曾对诸多挑战“种族隔离制度”(“Segregation”)的有色人种执行绞刑。在联邦法律禁止的情况下,这样公然通过众人暴力来私自执行死刑的情况在奴隶制度和种族隔离制度深重的美国南部尤其盛行。

 

促进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一则著名事件就涉及“Lynch”。在芝加哥长大的14岁男孩提尔(Emmett Till)在假期(1955年8月)拜访南部密西西比的亲戚,在一家便利店对一名白人女子吹口哨,几天后提尔就遭到白人女子的丈夫以及其他男性亲属绑架,并对他执行了私刑,最后将其抛尸河中。


配图固然让人觉得惨不忍睹,但是确实比文字有更直观的说明力:





虽然受累于奴隶制,非裔族群恐怕是美国Lynch史上最大的受害者,但是其他少数族裔偶尔也是这一“暴民私刑”的受害者。例如,在美国西部,墨西哥裔、美国土著人(Native American)甚至华裔曾经也是“暴民私刑”的对象。1871年在洛杉矶,为了给一位在华人社区帮派交火中不幸意外被击中的一位白人报仇,一群白人在中国城杀了18个华裔美国人。而由塔斯基吉研究所(Tuskegee University)统计的不完全数据显示,从1882年起到1959年间,有4733人遭到私刑处死。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处在西部的俄勒冈和这一在南部臭名昭著的“暴民私刑”历史无关,因此追求“政治正确”的人们大可不必过于敏感。但是前面举到的例子也推翻了这种论调。

 

据报道,目前俄勒冈波特兰学区共有6000名学生,其中55%的学生并非白人,比重最高的属拉丁裔,占据了27%。而这里在10年前学生群体的84%还是白人学生。如果学校半数学生觉得校名中“Lynch”一词让他们回想到了目无法律、通过多数人的暴力执行私刑的血泪史,让他们觉得害怕,那么省去了,或者干脆把曾经捐献土地者的名字写全了,这样的做法,笔者认为无可厚非。


学校更名是不是在过分追求“政治正确”?

有些反对校董决定的民众指出,在这三所小学校名中“Lynch”不是个动词,而是为了纪念一个多世纪以前给学校捐土地的Lynch家族。支持学校改名的人根本就在混淆校名的历史来源,纯粹在瞎掺和。

 

在一定程度上,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如果有天某个人跑来和我说,你的姓氏让我感到不安,让我想到了奴隶制、种族隔离等等,我也会觉得莫名其妙。(著名导演大卫·林奇、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司法部长洛雷塔·林奇莫名躺枪……_(:з)∠)_)


分享一个笔者的个人经历。在和华人朋友交谈时,讲话间隙,或者指代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用到“那个”这个词。但坐在一旁不懂中文,但又谙熟美国社会政治禁忌的美国友人显得非常不安,接着善意提醒,千万别用“Negro”(音近似中文里的“那个”)这词,因为这会让非裔朋友们认为你们在歧视他们。但是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样的:


一句话讲,就是曾经按肤色深浅规定了人种高低的人,而今又定义了什么是“种族歧视”。完全不懂中文“那个”是什么意思,使用的上下文又是什么,就控诉讲中文的华人“种族歧视”?这个锅笔者觉得太黑了,背不动……


这样过度追求政治正确恐怕也让语言失色了,如果笔者真的只想用“Negro”来表达“黑色”的意思呢?如果按照政治正确的思维,那么以后是不是要禁止蜡笔生产商在黑色蜡笔后面用西班牙语写“Negro”?


美国社会不乏其他追求政治正确的事例。比如奥巴马政府时期,就非常注重不使用“穆斯林极端主义”来表明政府认识到“极端主义”同“穆斯林”并没有直接联系,也存在受到基督教影响的极端主义者。一般来讲,“政治正确”是左派宣扬的政治理念,希望避免“具冒犯性”的行为或语言,保护被排斥、歧视、被边缘化或者没有特权的少数,包括女性和少数族裔等。但是保守派实际也存在“保守的政治正确”,比如,这周,因为川普政府及支持者普遍认为“气候变暖”完全是个骗局,也无法确定人类活动是否和气候变化有直接关联,农业部就给工作人员发邮件,让他们避免使用“气候变化”一词,建议用“极端天气”替代“气候变化”。

 

虽然校董认识到“Lynch”一词的负面意思,以及相关的美国黑历史,照顾到少数族裔学生的感受,才善意地把校名中的Lynch去掉了。但反而忽视了学校本身的历史。要笔者说,其实还是把“Lynch”留着好,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学习一下校史,同时也学习一下美国历史(要是命名真是和“暴民私刑”有关的话)。


“政治正确”与华人何干?

作为少数族裔中的一支,追求“政治正确”的做法对于华裔来说,有益也有弊。比如,呈现出对华人种族歧视的词语“Ching Chong”、 “Chinaman”、“Chink” 等词也成了美国社会的一个禁忌。主流媒体绝对用不得;在工作领域,同事间、上司下属之间也不可能出现这一词。另一方面,像“平权法案”这样本义在消除不平等的法案,反倒造成了对华裔的不公。


“平权法案”主要在教育、就业、医疗方案等方面实行,又称为优惠性差别待遇、积极平权措施等,是指防止对“肤色、宗教、性别或民族出身”等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歧视的一种手段,对这些群体给予优待来消除歧视,从而达到各族群享有平等的权利。比如高校录取时,华裔学生之间的竞争普遍非常激烈,而最终能够被录取的华裔学生在各方面远超过包括白人在内的其他族裔,因此又造成了对华裔的不公。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