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女:澳洲求职让我看清华人多卑微,老板“目中无人”!

2017年08月04日 澳大利亚华人资讯


何谓“人”?他有名字、个性、背景故事、有所追求,于是形塑了独一无二的个人。过去两周在澳洲的求职经验给我很深的感慨,华人的人本概念有多卑微…


因为是打工旅游,所以找的都是一些兼职的餐厅服务生职位。第一周我来到一家全华人营运的日式料理连锁餐厅,没有面试也不看履历,留了个电话后等通知。幸运接到通知后,直接试工一天,上工第一天的第一句话:“你是来试工的吧?这是制服,厕所在右边”我不知道和我说话的人是谁,我俩双方都无需自我介绍,名字也一点都不重要。



中午放饭,12人面对面坐两排,30分钟没有一句话,大家各自低头扒饭或滑手机。留下来了,待到第五天我终于知道了四个名字,倘若够幸运的话,一个月后我就可以知道12个名字了!


第二周接到先前投递的另一家餐厅/咖啡听面试通知,经营者和面试主管都是澳洲人,一样是服务生的职位,开场却大相径庭:“你是XXX吧!很开心见到你,我是OOO,谢谢你跑这么远来… 这位(旁边的服务生)是AAA… 我先介绍一下这边的环境和工作内容,等等想请你也说说你的故事…”


有没有被录取倒是其次,让我惊讶的是两场面试/求职氛围的差异,同时我也看到雇员在雇主眼中的模样。


在雇主心中,你是“你”还是“你的职位”?


日式餐厅的面试经验,我看到自己在他们眼中是“外场服务生”。名字、长相、故乡、能力、经验、背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做外场服务生的工作。澳洲咖啡厅的面试经验,即便一样必须要会做外场服务生的工作,但我看到他们在意我是谁,我看到了自己。


有差吗?反正都是要做外场服务生啊!的确,工作是一样的,但反映出来的员工价值和雇主风险却大不相同,员工心态和表现态度也会南辕北辙。



对雇主而言,不知道自己的员工是谁是很危险的。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这家餐厅老板都不害怕员工以举发剥削劳工为由来勒索他,尤其在他完全无从得知或追查起告发者的情况下(他没有名字、电话、地址,员工彼此间也不认识,不知道彼此为人或想法)!另外,餐厅的营运像齿轮,一环扣一环,但职务抬头却是彼此独立的,员工间都缺乏交流了,又何谈任务间的配合呢?


只是个职位,当然廉价


对员工而言,被视为“你的职位”意味着完全取代性:谁都可以,谁都没差,反正终究你就是“外场服务生”,你、我、他或机器人,只要能完成任务任谁都没差。但当被视为“你”的时候,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取代性便下降,所有因你带来的长才、能力和表现因而凸显,独一无二的价值成为关键。


或许这部分解释了华人廉价的原因:职务思维着重每个人的共通性(都可以做服务生的工作),因此使人成为极易取代的对象,完全竞争的后果便是廉价;人本思维看重个体间差异(我有营销背景以及在咖啡厅的工作经验,所以我可以带来XXX),因此除了“服务生”外的个体价值被凸显,取代性下降,物便以稀为贵。


工作本质是价值交换,不是乞讨工作的本质该是价值的交换:员工付出其劳力、时间与能力,换取有固定保障的金钱;老板付出金钱,买取员工的劳力、时间与进而带来的表现成绩。


但职务思维赋予华人老板如皇上翻牌一般的选择权利 (谁都可以,我开心选谁算谁幸运),这让华人的谋职像乞讨;另外相较于人本思维下不停地挖掘个体间差异和本分外价值与表现,职务思维反而框限员工价值的发挥,更忽略表现才是公司成长的关键。


我相信单一特例不足以代表全部,产业、职位等等都影响甚巨,且现下普遍华人员工的福利、工作环境等也被日益重视提倡,唯独思维的变革需要长久和庞大的时间心力和关注,方得以最终互利劳资双方,也让求职回归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本文整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