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球越来越流行"带孩子上班日"?(Take Kids To Work Day)| 美国瑞德教育

2017年08月11日 瑞德国际教育


今天,8月的第二个星期五,是中国的“带孩子上班日”(Take Kids To Work Day)。

 

这个活动发端于美国,不过美国人是在每年的4月22日举办这个活动。当天,无数6-16岁的孩子都跟随爸妈上一天班。据福布斯报道,今年在美国,就有超过350万个企业里超过3700万员工都带孩子参加了这个活动,其中,高达82%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体验!

 

这不仅是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窗口,促进了亲子沟通,训练同理心。更是孩子接触成人世界的管道,了解真实世界如何运作,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打开了对未来的想象之门,建立起目标感。

 

可别以为这种职业启蒙只是走马观花,或是换个地方“托管”,事实上,“上班”当天,孩子们要做不少事,而且,这天过后,一系列主题趣味训练会接踵而至,帮助孩子尽早形成完善的职业观和清晰的自我认知。

 

职业启蒙不是走马观花

 

“带孩子上班日”,孩子们要做的事情可就多了。

 

比如一个在美国从事医药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妈妈,她就曾带孩子参加她们公司这个活动。因为公司比较高科技,不少业务涉及了不少孩子们平常难懂的科技和医学概念,那天上午,她们公司就派了专门负责接待的专业人员,带孩子展开一次实地大探索:到机械室体验各种产品;跟着研究人员上消毒课;参观生产线……

(工程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机械的使用)

 

在参观生产线时,她的儿子还成了小小智多星,带队人介绍说自己一天能生产4台某某型号的机器时,这孩子用光速算出了:那一个星期就是生产20台,一个月80台,一年960台——一下子把不善计算的老美给唬住了!

 

期间,孩子又不时蹦出 “元素符号H代表氢”、“O代表氧”等小常识,等到结束时,同事们都称她孩子为“Science Master”(科学大师),可把孩子得意坏了。

(活动结束后孩子领到的礼物袋,里面有代表病毒的毛茸玩具)

 

下午,孩子就要“上班”了。妈妈把儿子当成了实习生,旁听她的一个电话会议,并帮忙做会议纪要;帮她去打印机拿打出来的文件,帮忙传话——因此认识了妈妈不少同事……

 

看到这里,可能一些朋友会感慨:“理念很好,可惜我在的公司还没开放这种活动。”但没有条件也能创造条件,关键是抓住“带孩子上班日”的精髓,即用“体验”代替“灌输”。

“上班”只是开始

职业启蒙要系统

 

而“带孩子上班日”结束后,这场职业启蒙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美国网站daughtersandsonstowork.org就从“了解自己”、“畅想未来”和“父母访谈”三个角度,汇总了一些常见练习。

 

先来看“了解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将如何行动,日常生活中,您家孩子是更关注自己的强项,还是弱项?

 

这个名为“优点放大镜”的练习,就带孩子主动思考并总结自己的强项,写进表格里,从而变得更自信:


再来看“畅想未来”。孩子总是有很多梦想,但如何让梦想变成以后自己的职业呢?不妨试试这个名为“梦想地图”的练习,它把“我的名字“作为起点,“我理想的工作”作为终点,让孩子把过程拆分为具体的一个个小小的步骤,填进去:

 

还可以让孩子给自己画一个“未来肖像”:假设未来某一天,你会因为一项成就登上报纸,那会是什么呢?参考“Sarah Stein,加入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第一位女性!” 或“Pedro Lopez,脑科学家,发现治愈自闭症的方法!”的句式,写下你的那句话,并且设计一张头版图片。


还有一种练习,是采访自己的父母。把下面这份采访清单分享给孩子,让孩子作为小记者,采访一下你,主题就是“当父母像我现在这么大的时候,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个练习,能让孩子对父母的职业有更深入的理解。一个相关的练习是,角色扮演。让孩子假设自己是都市杂志解忧专栏的主持人,当人们对家庭生活、职业规划等有烦恼时,都会写信来问TA,因为TA的建议总是那么睿智、充满创意又有趣。


练习能有效训练孩子的同理心,从而更体谅和尊重父母。不妨在饭桌上和孩子聊聊你最近工作上的烦恼,请孩子给你提建议,这个建议不一定实用——毕竟孩子还小,但这种交流,对家长来说,是一种排遣,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信任的交付,以后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也更容易找父母求助。


 

一言以蔽之,“带孩子上班日”与其说是职业启蒙,不如说是培养孩子同理心和目标感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趁着暑假,如果方便的话,您不妨也带孩子上一天班,并把上面这些练习都引导孩子做一遍,收获绝对超过您的预期和想象。父母的身体力行是最好的教育,而最好的家教很多时候就在平时,在细节。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