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转!二代华裔劝诫父母:为了孩子,移民之前要三思!

2017年08月18日 悦居英国


许多国人误以为只要出国就能万事大吉,成为人生赢家。殊不知,到哪里都不能“假装生活”。身处异国他乡,远离家人朋友反而更容易体会到城市的庞大、冰冷与残酷。

 

面对语言障碍、 “职场天花板”、融入主流社会的文化社交障碍等 。在澳洲扎根,过上“小康”水平的生活,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许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多。


最近,一篇发表在美国最大的华人论坛文学城上的帖子彻彻底底火了!帖子中,作者自称是一名7岁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华裔二代。



整篇帖子下来,作者一直在提醒华裔二代美国移民的中国父母,在移民到美国之前,千万要考虑全面,充分了解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在美国是如何被对待的这一现实。


美国的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幸福的···



原贴文章如下:


我7岁就和父母从老家山西移民到美国东岸,长在美国,深度了解美国文化,而成年之后拼命补回中文的一个有事业野心和打拼精神的30岁小伙子,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多年以来,很多中国父母穷极一生做着一场移民到美国的梦。这些父母认为美国空气质量高,生活富足,收入可观,孩子在美国也能取得比中国更好的未来。


为了这个梦,他们不惜一切地把孩子带到美国,甚至直接来美国产子——这样孩子直接能获得美国护照,从出生那天直接成为梦寐以求的 “美国人”。


无数的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因为年龄小而适应能力强,在美国长大一定会享受无数的色彩和发展机会。 “为了孩子的未来” 被中国家长当作最重要的移民原因之一。


但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大部分中国父母决定把年幼的子女带到美国的时候,实际上根本没弄清楚在美国文化(甚至西方文化)长大究竟对华裔孩子到底有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对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搭建人脉圈子的能力,将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多大的打击。


首先,很多移民美国的中国父母,大多时候,对美国社会对华裔的态度和待遇一窍不通。他们执着地认为,中国空气污染,教育系统压力重大,地域歧视泛滥,风俗不健康,人们普遍素质欠佳等等原因造就了他们对美国的浓厚向往。他们对美国的知识和了解一般都是从其他中国朋友,网上,电视等等渠道听到的。但是这种信息来源是片面的。


中国父母听不到美国华裔遭受的苦难和不公等待遇,各种日常生活之中的歧视。关于美国长大的 ABC (美籍华人)的生活真相他们更从来没接触过。所以中国父母有什么依据来一味,执着地认为让子女变成“美国人”就一定对他们将来利大于弊呢? 


实际上,我很少(甚至都没有)见到美国长大的ABC亲自站出来告诉中国父母他们自己在美国长大的感受——大部分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一般不会太多中文,由于他们从小就缺乏汉语环境,听不到看不见中文,哪怕周末再努力地去“中文学校” 补自己的母语也往往不够。孩子渐渐得就把中文完全忘光了,长的个炎黄子孙的脸,而一句中文都说不出来。


这些ABC没法和他们的中国父母交流,更没法将作为美籍华人的真实感受分享给他们的父母和说中文的朋友。反而,因为中国父母听不到子女的心声,就误以为子女都活得非常滋润,认为子女一定已经完全融入美国主流白人圈子了。



为什么在美国生活这么难!原因很简单!永久的文化隔阂! 终身摆脱不了的二等公民待遇!消除不掉的种种事业障碍!


在美国长大的ABC虽然英语和白人一样流利(经常会比他们更好),但是就是因为他们的中国脸,几乎融入不进美国主流文化!


没办法,在美国文化中,华裔实在有太多的刻板印象——只会埋头苦干,没有领导能力,不善言辞,没有人格魅力。



这些ABC其实很尴尬,虽然长在美国,学了英语,但是永远不会被视为真正的 American。同时,他们也融入不了中国人的圈子。其实这就是歧视夹缝,ABC根本无可奈何。


来到美国之后,其实这些孩子就已经回不去了。这些孩子虽然有一张中国脸孔,但是他们在白人社会下成长,其实思想上和白人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但是,这也意味着孩子只能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之下而生存。大家都知道,华裔在美国普遍被视为二等公民,比白人低一档次!甚至比黑人都低!


对于父母来说可能还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相当于剥夺了他们的回国的权利!只能一辈子被鄙视,连头都抬不起来!连选择都没有!


尤其是,美籍华人年龄大了越会想要回家,但是他们哪里有家?中国人也不认他们,美国人也不认他们。他们没有家乡,无法落叶归根。


中国男生首当其冲,在美国一般从小就受到很多外国同学的欺负和侮辱,对孩子关键成长期的自信有很大的隐形损害。



他们一点地位都没有,不仅找对象特别困难,长大后在职场和社会一样继续受很多人的欺负,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占优势的。


有调查显示中国男生在美国找对象要比白人男生、黑人男生、甚至拉美男生难得多。



等到这些孩子毕业了,ABC这样的身份导致他们在商业、政治、法律、创业、甚至科技界均遭很大的劣势,在人际关系上特别吃亏。


他们无法和客户、政客、投资者打成一片,没法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也没法和他们达成共鸣。自然,事业上也没办法有进一步的发展。


都说华人头上有种隐形的天花板,这种天花板是ABC几乎没法克服的,不管ABC再努力也没用,因为两边主流文化都不认他们。


对孩子来说,父母这么早就割断了孩子的文化根源是极其不负责任和自私(伤害孩子)的行为。将来孩子受的苦是说不出来的一种苦,没人能理解的一种孤独的痛苦。


众多华裔二代网友看后纷纷留言,毫不吝啬地大吐苦水。



我能理解这些经历当我与我以前的新移民室友谈话的时候。他不是90后富二代,但他对西方的想法与我们父母那一辈的人更像。基本上,你不可能理解他。


像他和我们父母明显是移民,他们有严重的口音,并不被看成是一种威胁。(白人)对待他们并不像对我们那样充满敌意,因为我们的讲话和举止与白人在一个层次上而这种平等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很高兴有人像你一样站在我们华裔二代这一边。



最大的问题是亚洲的媒体愚蠢地从好的角度描述西方/白人。我听说过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要紧的事是消灭这种无稽之谈。这些媒体简直在驯养一群送入狼口中的羊。



对。为什么亚洲的媒体总是把白人描述成好人而西方媒体把我们描述成要么邪恶、懦弱、书呆子,要么他们用亚洲的刻板形象把自己装成亚洲人。



精彩的分析。华裔二代群体太弱了,根本不能与全球白人至上做抗争。任何抗击全球白人至上的努力必须来自中国的平衡杠杆。我看不到其他的任何方式。



白人被认为是优越的,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白人相对于美国来说是大大减少的。即使我能阅读中文,但我的汉语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居住在中国的需要。对我来说没有很多的选择。没有地方是完美的。



同意。这个国家对我们的标准设置得太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比得上在中国(不同之处是中国关注硬性的考试分数,而在这里面临对好成绩和课外表现的压力)。无论哪种方式作为一个亚洲人你都注定要在这样的压力下生活,但是如果我必须选一个的话,我更偏向于生活在中国,在那里我不必感觉到自己在生活的多方面都生活在“食物链的底端”。在中国,有其他地理歧视,但是总体来说当我给中国人当面讲作为一个华裔二代的经历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说他们宁愿在中国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做一个孤独的华裔二代,拼了命而获得很少。


美国ABC这样尴尬,澳洲华人二代日子就真的好过吗?


澳洲统计局(ABS)公布了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澳洲总人口比上次普查(2011年)增长了8.8%,至2440万人,其中近三分之二(即超过1500万人)居住在首府城市。


此次普查,澳洲华裔人口增长迅速,全澳华裔人口多达121万3903人,占全澳总人口的3.9%,较2011年增长超过40%。2011年澳洲华裔人口占澳洲总人口的3.1%。

 

但这120万在澳华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非富即贵。在澳洲的生活也没想象的那么完美。

 

大多数在澳洲的华人,依然保持了在国内那样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精神。

 

120万在澳华人,并没有所谓的“逃离故土”,只是选择留在陌生国度,努力生活;

 

120万在澳华人,并没有所谓的“追梦成功”,只是坚持跑在追梦路上,马不停蹄。



小编这里拿华裔女子邱安妮(Anne Chiew,音译)举个例子。她每周都要去看望79岁的母亲,晚饭前,母女俩都会坐在厨房的桌子上,有条不紊地打开这一周寄来的所有信件。


接着,安妮把这些英文信件,一封封地翻译成粤语给母亲看。没错,她是她母亲在澳洲的翻译。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安妮的父母从广东新会移民来到澳洲墨尔本。为了在新环境得以立足,爸爸妈妈迅速投身于谋生中,忙着做中国侨民的生意,不需要也没时间去学习英语。



因此,当安妮出生时,翻译的重担就落在她肩上,这仿佛是注定要继承的天职。


安妮常常要和父母一起去银行,开户、存款、取钱,所有的沟通都由她一手包办,父母就站在身边,等候安妮的翻译。



如果遇到比较紧急的信件,等不及周末再来看,母亲就会打电话给安妮,艰难地把英文字一个一个读出来,安妮就努力地解释它们是什么意思。



“所有的邮件,表格,来自学校的信函,不但要为他们翻译,还得帮他们填表,如果遇到我不认识的词,一定要去查字典设法弄清是什么意思。”安妮说道。



西悉尼大学心理学讲师Renu Narchal正在着手研究移民儿童在童年时期担当翻译,对家庭和自身会有什么影响。


“大多数孩子从八九岁开始就充当翻译,这是移民儿童对父母的义务,因为他们看到父母因为小事烦恼,都会想自告奋勇帮他们解决。”



Buzzfeed此前曾做过一个采访:


有个说蹩脚英语的父母是什么体验?



里面提到了给父母做翻译的感受。


“他们牺牲了太多…”



“我很小就开始了解父母了…”



“报答他们的一种方式…”



其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中做翻译的情况十分常见,而且大多是最年长的孩子,或者是女儿,来充当这个角色。


因为女孩的口头表达能力往往比男孩发展要早,出于文化观念,移民父母也会认为女儿更能胜任做翻译。



Renu Narchal认为,移民儿童为父母作出的的贡献,并没有获得承认,尤其是在澳洲。



Renu Narchal还进行了一项匿名调查,了解澳洲移二代童年时充当翻译的经历。


1/4的受访者表示,这段经历非常艰难,因为要替父母翻译,他们经常被要求不能去上学。失去和同龄人玩耍的时间,过早接受复杂的外部资讯,有的受访者甚至说,由于难以履行这一家庭职责,他们考虑过退学。



另一个挑战是,孩子们往往要被迫传达属于成年人的话题,例如粗话,或者坏消息。可是如果不如实翻译,又会造成更大的麻烦,比如说医疗信息。



安妮说,一开始给父母做信件翻译,后来还得告诉他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步骤是什么,“这对一个八岁的小孩来说很不寻常,对吧?”


“人们常常说,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反过来成为照顾父母的人,但我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照顾他们了。”



这样的一个快速转变,给安妮造成了不少压力。如果她有什么东西不懂,也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安妮无时无刻都要谨记对父母负责,因为,父母能依赖的人,只有自己。



海外华人总是把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强加于自己的后代,却往往遭遇滑铁卢。典型的ABC(Australian-born Chinese,American-born Chinese)、BBC(British-Born Chinese)应运而生。



不少在海外出生的移二代坦诚自己于中国文化渊源不深,有的更没有中文名字,淡化了华裔身份。


“爸妈常让我说自己是中国人,但我却没那么大的感觉,中国对我来说太陌生了。”


在移二代的世界观形成时,中国文化、中华民族这些元素对他们而言,太渺小、无足轻重。



但其实,会说中文、懂中国文化,这些独一无二的优势不知不觉扩宽了就业的知识面,能做很多local做不到的事。


尤其是在学术上,移二代的优势更加突出,尤其是亚裔移民群体。



而父母的高期待,父的母辛苦打拼,做出种种牺牲来换取自己更优越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刺激移二代更加努力的原因。


不论你的选择是什么,总会遇到超出自己认知的逻辑,逼迫自己跳出舒适圈的节点。如果不能自我审视和面对现实,那么不论身在哪个城市,都会被时代的滚滚巨轮所碾压而不得翻身。


文章来源:澳洲Mirror





点击关键词阅读往期精彩

凯特最爱  英国私校  伦敦豪宅  投资置业

英国旅行  自驾路线  活力乡村 下午茶

女王种草  小众潮牌  大牌折扣店  中餐馆


妈妈帮、置业群

教育群、海淘群

吃喝玩乐群、签证群



入群请加居哥微信号:propertyuk
注明群名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