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华裔感慨:深入了解美国的教育、社会流通规律后,才发现不过如此……

2018年01月17日 这里是英国


                                                                                                   




美国的教育、社会流通规律如何?来看看一位在美十几年的华裔的见解。


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了,对这个国家越深入去了解,越能发现,原来的很多想法都是有偏差的。今天着重写一点关于美国的学校制度、美国的资金、物质、人才的流动以及美国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一点思考。


美国的教育

美国的中小学阶段,都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当然也有私立中小学,质量也不错,不过一年可能要好几万学费,除非特别有钱的,一般人不会考虑。


公立学校按学区招生,所以美国人为了小孩的教育,也买学区房。中国的一些大城市,这里是一个高档小区,背后可能就是城中村,大家都是读一个学校。美国的小区好坏之分则更明显,你买得起这里的房子,才可能住在这个小区里。


好的小区基本上都在郊区,都是有钱人,不会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往往倒是市区,人多混杂的地方,才会有人把自己房子租出去。


反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旧金山所在的湾区,湾区西边硅谷一带相对而言都是好的区,房价贵。而湾区的东边,黑人多,乱了不少,即便房价便宜了不少,也很少有人愿意搬过去。



美国虽然没有中国这样人为设立的重点高中,但是只要知道学校是在哪个区的,那个高中好那个高中不好大家都是明白的。


有人问我,我的小孩要是没有户口能不能就近读书?


美国没有户口这个概念,美国人看你是不是本地人就看你有没有在本地区纳税。


而中小学阶段更是类似中国的义务教育,只要学校没有招满,都可以就读书。一些中国的访问学者,在这里待一年,我看就有不少把孩子从国内接过来,没在美国交一分钱的税,隔壁的美国小学照样接收你入学。


那么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大家为了上好的学校,都往好的小区挤,结果好的区房价被炒高?


这个现象肯定是有。否则湾区两边的房价也不会差那么多。但是有两点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就是美国的教育资源比较均衡。


中国的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小学,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相差甚远。所以很多农村里稍微有钱的就想搬到县城,让孩子读个好学校。


但是美国的中小学都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建立的,无论是在设施还是在师资配备上基本没差。即便有差距,但是绝对不会中国那么大。


第二,美国人更注重个性化教育。


我们中国人说这个小学好,这个中学好,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它究竟是好在哪里?答案无非是英语教育很强,奥数很强,有钢琴特色班,升学率高之类。但是如果再仔细想想,我们会什么要学英语、奥数和钢琴?


因为别人的孩子也在这样学,我的孩子也要这样学。但是对一般美国人而言,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的个性。成绩只有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能够考上一定档次的学校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很多人认为,美国人傻,数理化都不会做。其实不是所有美国人都是这样的。这种误解应该来自早期留美的中国学生,因为早期留学生进好学校毕竟是少数,因此接触到的美国人也不是全面的。


现在我们是视野慢慢宽广了,就会发现,聪明的白人大把大把的在。你去美国一些好的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数理化专业都是白人为主,微软、Google的技术人员也是白人为主。


为什么这样,这些都是教育个性化的结果,你喜欢这个,那你就专研进去,美国排名前20-30所大学足以吸纳美国本土最好的学生。所以才会出现其它大部分美国学校的工程学院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印度人。


而对于不喜欢数理化的美国人而言,你就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学三角函数、微积分?会加减乘除就可以了。美国GRE考试,相当于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针对所有专业的,有个数学部分,难度只有中国初中的水平。如果你是数学专业的,那么还有一个专业考试,就难了。


这个是中国和美国教育理念最大的不同。当然,中国实在是人多,好的大学少,这是国情。所以考试一定要维持在一定的难度,否则没有区分度。


美国的中小学不要学费。但是其它杂费还是有一些,一年大概几百块钱。上下学都有校车接送,那种黄色的大巴,美国电影里也很常见。而且小学生读书基本上没什么压力。我以前隔壁的小孩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早上10点校车接走,下午3点就送回来了。每天就看她在玩。



美国学生高中毕业考大学,都是学生自己申请的。每个人都会申请好几所学校,同时会被好几所学校录取。不存在我们的前后志愿、批次问题。最后自己选择一个。


申请的时候主要提交这么几个材料。一个是高中的成绩单、排名,第二个是SAT考试,相当于我们的高考。SAT在美国一年考7次,学生到了高二、高三都可以去考,只要在申请之前拿到分数就可以了。考砸了还可以把成绩取消掉重考。


这两个是最主要的。美国的大学招生主要也是看分数,看排名的。某个大学如果要说我们录取新生的素质高,就拿出SAT成绩来比,或者说我们百分之多少的学生的高中成绩是排在前10%的。此外还有推荐信,你得过什么奖之类全都一起附上,这些就有一些水分了。


美国的大学,前面已经提到过一些。最好的就是排名前20的私立学校,哈佛、麻省理工等等,相当于我们的北大清华。美国3亿人口,是我们的1/4,所以在比例上相当北大清华在中国扩招40倍。这个足以把全国最优秀的学生给招走了。


这20所大学也是抢学生也是非常厉害的,给奖学金,而且有提前招生,北大清华自主招生估计就是跟他们学的。这些私立大学4年本科学费加生活费大概要20万美元。奖学金是有,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拿到。私立学校政府不给钱,主要靠捐款和学费。


我一个哥们被耶鲁录取过,但是没有一分奖学金,没办法,只好忍痛割爱。


之后是州立大学,州立大学对本周居民便宜,一般在3000-8000美金一年,相当于我们国内大学的学费一个水平。如果是外州和外国人,学费要涨个1-2万。每个州一般都有1-2所好的州立大学,都在一个档次,所以没事也不会跑到其它州去读公立大学。


再往下,就是社区大学,相当于我们的大专,学费更便宜,一个学分几十块钱。有些人为了省钱,先去社区大学,读个两年,然后在转到其它大学。好在绝大部分的美国学校都是允许转学分的。


很多中国人觉得美国人独立,读书不花家里的钱。这个也不全都是这样的,完全看你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些人家里有钱,父母就会给,甚至啃老的也不少。


这几年,美国人都在反思年轻人的生存能力是不是下降了,因为学历越来越高,好的工作不好找,差的工作又不想干,没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是跟父母住在一起的。



其次是奖学金部分。但是在本科阶段,奖学金覆盖面是很少的一部分。中国人出来的大部分读读博士,那么才会有免学费加上一个月 1000-2000的生活费,相当于给学校给老师打工。这是两个概念。


所以即便是一个中上阶层的普通美国人,但是又不是那种学校抢着给你奖学金的顶尖的天才,如果要挤进前20名的私立大学的精英圈子,无论在竞争上、还是在经济上,压力其实都挺大的。


除了奖学金,就是贷款。政府有各种低息和免息贷款。美国贷款读书也是很大一部分。


最后还有打工。但是打工的收入是微薄的。如果在学校打工,基本上是管管图书馆之类,一个小时10块钱算多了。如果去外面,一般都去肯德基之类的,跟中国比较类似。如果肯吃苦的话,生活费是可以赚回来的。但是如果是私立大学,靠打工赚学费就别想了。


资金、物质和人才的流通成本

美国跟中国一样,都是大国,有很多州/省组成。美国的各个州也有各自的利益,有时候甚至会有冲突,南北战争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即便到了今天,很多州不同的立场也还是很明显,比如某个州是民主党或者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多少年下来都是雷打不动。更何况美国还是个移民国家,各个种族也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诉求。


照理说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美国却没有严重的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包括资金、物质和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能够充分自由流动。我想这应该从制度和社会两方面去分析。


前面提到过,美国有着完善的基础交通设施,而且运营成本相对低廉。几乎每个人都有车,每年到DMV(相当我们的车管所)去登记一下,几十块钱;每两年做一次尾气排放测试,也是几十块钱。此外没有政府方面其它的费用。考驾照,也是几十块钱,无需任何强制的培训,只要觉得自己会开了就可以去考。另外就是保险,就看你自己了,一年500-1000 的车险都是在正常的范围内。



油价也相对便宜,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大概600公里的路程,略长于哈尔滨到沈阳(550公里),略短于长沙到广州(700公里)。按照现在的美国油价,开600公里左右的油费大约在50美元,折算成人民币350元。而且美国高速公里几乎没有收费站。


飞机票也相对便宜,从东北角的纽约到西南角的洛杉矶,横跨整个美国,往返机票加上税费大约在300美元,折算成人民币2000元。


所以即便是一个月1000-2000美元的低收入人群,出门旅游都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


那么维持这些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收了你那么多的税,很大一部分用在基础设施里。虽然一辆车一年政府只收几十块,但是1亿辆车就有几十亿。


而且美国的 DMV(车管所)也不是什么牛逼的单位,员工平均收入也在3-5万的普通人群范围内。我所在地区的每个DMV门口挂了一快牌子,显示着DMV收费的去处,其中行政支出大概占了10%,大部分还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


航空公司也是如此,就算油费是全世界一个价,但是用的是美国的人员。所以要维持低价的飞机票价格,只有在成本上节省了。空姐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妇女。除了简单喝的饮料不给其它吃的,要吃的话自己买,美国飞机上的空姐经常推着小推车问你这个要吗那个要吗,很像中国火车上的列车服务员。我碰到过几次连耳塞的不给的,要看电影自己出钱买耳塞。


低价的费用背后就是竞争,美国有10多家主要的航空公司。政府的角色就是不让你垄断或者产生垄断联盟。竞争一上来,价格就低了。而同时,价格低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坐飞机,资源才能流动起来,社会效益就产生了。


美国政府在管治一个行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考虑两个因素:第一,行业整体是不是发展了?第二,消费者是不是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航空是这样,电信也是这样。


除了交通成本,其它也是如此。


美国银行都是全国联通,不存在异地取款手续费。手机也是全国联通,没有漫游费和长途费。这就极大地节约了资源流动的成本。



除了这些,再一个就是人口准入制度。


美国的人口基本上可以自由流动,没有我们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就业、就学、医疗等问题。但是在美国,公平也不是绝对的。就拿教育而言,一般而言好的州的州立大学就好,相对穷的州州立大学就不好。对于穷州的学生而言,你就不能跑到好的州去上州立大学,因为州立大学对外州学生的学费要高出一大截。


中国现在也不是完全的人口管制,除了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绝大部分城市入户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人为制度壁垒的存在,所以或多或少地会被夸大很多倍。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你一个外地人,去北京发展,工作生活几年觉得不是很如意。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因素,有个人的原因,有制度的原因,但是到最后,我们往往会夸大这个制度的原因,觉得我要是北京本地人的话,肯定要混得更好。


但是就算你在美国,你可以自由地去纽约找工作,不过想要在纽约生存下来,肯定不比外地人在北京生存下来容易,但是美国没有人为设置的壁垒,因此美国人虽然也骂政府,尤其像现在经济不景气,工作不好找,但是骂骂也就过了,不会到狠的地步。


因为大家相对都是公平的,你的参照物都大体都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你思考的时候也就会变得理性。


这一点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流动不如美国人那么多,有其自身的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家庭观念。中国人还是希望能够跟父母家人住在一起。美国工业化、市场化这么多年了。孩子大了,都出门了;父母老了,就都进养老院。


从出生到死亡,什么都是流水线模式化的。所以美国人也在反思,他们的养老体系是不是有问题,尤其是现在养老等社会福利占据政府开支比例越来越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时候就要重新思考人性了。


而中国的家庭观念除了传统,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社会阶段,除了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完全打破那种小农社会的构架,小富即安的思想还是主流。除非是穷山沟沟里实在过不下去了,才会出门讨生活。而同时流动的成本又是极高,农民工过年回家,路费可能就占据你一年积蓄的很大一部分。


所以说到最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资源要素的流动问题?


绝对的公正是不存在的。全国统一招生,也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清华;开放北京户口,也不是人人都能买的起北京的房子的。但是只有开放,才能让人回归理性,让这个社会回归理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抱怨、愤怒、害怕都是出于无知或者不理性。我们有时候会厌恶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但是如果像大部分美国人那样能够定期去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走一下,甚至去外国度假,你可能会觉得那些地方不过如此,那些地方生活也有不好,不方便的地方。


那么你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去对待当前的生活。而对于一些大城市的人而言,你可能一直觉得你生活在最好的地方,但是你如果去其它地方走走,你可能会发现也有不少地方的生活其实比北京、上海都要好。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有时候看到新闻,说一个美国小年轻,才 20出头,就当选为市长了。然后就得出结论说,美国的民主制度很先进。这多多少少有点断章取义的意思,至少是不全面的。


第一,美国的市跟中国的市是两个概念。美国有些人口只有一两千的小镇都叫市,City,跟中国的村一个概念。


第二,美国政府的架构和中国不一样。每级政府都会有不同的职能,而且很少有重叠。具体到最下面的市,一个市长的权力可能是非常小的,能管的事情也就那么两三样。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我们拿电信来说。在中国,最上面的是工信部,以前叫信息产业部。然后每个省都有信息产业厅,每个市都有信息产业局,到了县级政府,还会有电信局。


在美国,管电信的部门叫FCC,全称是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翻译成中文叫联邦通讯委员会。这个部门不光管电信,而且还管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类似于我们中宣部、广电总局、工信部、新闻出版署加起来的功能。


这个FCC最上头有5个委员,任何一个党派不能超过3席,在决定具体问题的时候,5个投票,一人一票,都是公开的。这5个委员都由总统任命,其中有一人为主席。但是总统只有任命权,这个FCC不对总统负责,而是对国会负责。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架构之下,FCC有独立的行政权力,他们管自己叫independent government agency,即独立政府机构,不同于政府内阁部门,向总统负责。所以,不管谁当总统,FCC还是能够独立行事,政策基本上都可以延续下来。


FCC统管美国所有的相关事务。在地方政府,再也没有类似的主管机构了。所以下面的州、市都没有电信局之类,你一个州长、一个市长,也是管不了电信的。这样一比较,说美国电信口的公务员比中国少99%应该不会夸张。美国很多行业主管机构,包括金融、交通等,都是类似的建制。


这个就是有点类似我们的“中央垂直管理”。而有些领域,比如中小学教育,管理权则完全下地方给基层地方政府,联邦政府的教育部根本不去管中小学的课程作息时间,甚至连统一的教科书的没有。


美国州政府大楼


所以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是很明确的。谁管那一块,就管好这一块,决策权、行政权都在你手上。不会有报告一层一层递上去,要等最高领导说话,再一层一层执行下来。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架构,也是长期发展总结下来的。怎么样效率高就怎么样来。


再回到FCC,以5个委员领衔的一个部门能不能管好那么一个全国大摊子呢?我前面讲过,美国政府在管治一个行业的时候通常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是公众是不是受到了更好的服务,选择余地是不是多?价格是不是合理?第二是整个行业是不是发展了?


FCC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对AT&T的管制。AT&T是美国老牌电信公司。是由贝尔等人创立的。贝尔大家不陌生,就是发明电话的那个人。美国的发展就是一直遵循这条法则:技术创新孕育新型产业,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贝尔发明了电话,于是开了公司,经过若干年的扩张,几乎占据了整个美国市场。


但是市场是利益驱动的,AT&T一家独大就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它不愿意把电话线架到山沟沟里去,因为成本高,收益少。第二,它垄断市场,价格随便叫。这个时候FCC就出来说话了。说你必须把电话线架到山沟沟里面去,第二,我要对你的价格进行限制。政府很好地修正了自由市场的弊端。


再后来,到了1996年,AT&T更是被分拆为若干家平行的电信公司,彻底改变了美国电信业的格局。


AT&T相当于我们的民营企业。它被政府分了会不会不服?当然会。美国很多大企业背后也有很多代言人,很多律师,所谓非营利性质的独立研究所,还有专门公关政府的说客,英文叫lobbyist,这在美国都是一个职业了。这些人都会活动起来。但是最后还是被分了。


原因一是各方话语权的平衡;二是政府不是出于私利,而且依法行事。FCC这样做背后是由电信法、反垄断法作为依据,都是站得住脚的。


结果就是作为普通美国人,40几块美元一个月的手机几乎无限打,没有长途费,没有漫游费。如果几个人一起开个,一个人一个月只要30几块就够了。


所以,美国的政府部门,没有发改委,没有五年规划。如果一定说政府有引导,那主要是给科研机构大量资助。新的技术能够带来新的产品,一个公司如果能够研发出一个好的东西,消费者认可的话,自然能够做大。


如果发现问题的话,政府再出来规范。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必须形成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全国性的自由市场。所以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政府基本上只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还有一些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行使了中国某些政府职能,比如对于行业标准的设置等等。


除了行业主管部门,还有一些是公共服务领域的事情,比如政府要规划某个地块,建立一个公园或者图书馆之类,这必须由政府主导了。这个在美国效率就要比中国低很多了,中国领导一拍板,立马开工。


芝加哥千禧公园


美国做事讲规矩,一轮一轮的论证,直到觉得万无一失了才开工建设。芝加哥的千禧公园,从头到尾花了10年才建好。在上次芝加哥申奥的时候就被对手攻击,说你们效率太低了。


所以这个确实是民主制度的一个弊端。工期拖得很长,不仅要设计好规划好,面面俱到,施工起来又要讲环境,不能扰民,不能黄沙满天,还得保证工人权益,不能夜以继日。我住的隔壁修地铁,修了四年还没修好。但是美国的东西一旦建好了,却是经久耐用的。几十年、一百年都可以用下去。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美国地方政府手头的钱是非常有限的,又不能问银行大笔的贷。


所以中国请他们来中国,他们确实没钱,没这个预算。政府一旦缺钱,停下来变烂尾楼的情况也有。所以美国的地方政府有的其实很穷。像前段时间说加州政府要破产。因为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经济差了,房子卖不动了,税收自然下降。


推荐一个放心的海淘商城: 

海洋商城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商城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