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死记硬背都不会的人,奢谈什么独立思考能力?

2018年01月14日 卡城之窗





看点  

独 立思考能力并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地”存在的东西,它需要依附于必要的“内容材料”之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独立思考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过度鼓 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而贬低“知识积累”,会成为许多人逃避枯燥刻苦的基本知识训练的借口。而正是这些知识框架的构建,才是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基 础。


我父亲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他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中学学业是在民国时完成的,因此他的国文功底相当好。我小时候受他熏陶,接触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如今我每天的工作便是与文字打交道,越来越深感少年时期接受的基础语文教育让我终身受益。

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很传统,按今天贬义的说法,其实就是死记硬背。

这 几天上海天气异常炎热,我不禁回想起几十年前的夏夜坐在家门口乘凉的场景。少年的我就是在一个个那样的夜里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一边背下了“云母屏风烛影 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样的诗句。

现代教育中有一个不断受到强化的观念,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无数教育专家对比中西教育方式的不同,论证西方教育之所以成功,中国教育之所以失败,根源皆在于此。

而随着这种讨论的深入,人们还不知不觉地将“灌输知识”同“应试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同“素质教育(或能力教育)”分别等同起来。

▲“灌输知识”被等同于“应试教育”???

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出发,我 将上述这种仿佛已成为教育领域“政治正确”的观点看成是一种典型的夸夸其谈。就像历史上出现过的许多意识形态一样,我们似乎不能说它在逻辑上有多么错误, 但这类机械的论调一旦放到真实的时候现实中,往往无的放矢。这种基于技术进步的新版“知识无用论”如同几十年前基于政治挂帅的旧版“知识无用论”一样有 害。

这里面的根本问题在于,图书馆里堆放的书籍(或数字化文件)与人脑中记忆的知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一些零散而无机的信息,未经任何结构化;后者则是有机的信息网络,不同信息之间有着能动关联,随时都有可能激发出新的信息。

简单地说吧,一本书,当它放在书橱里或存在电脑里时,它根本不是知识。只有当它被人的大脑吸收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人的记忆并不是信息的机械堆放,而是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再创造过程。为什么同样一本书,不同人的读后感会南辕北辙?就是因为不同大脑的这一结构化过程也是不同的。

我当然不会反对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个理念,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人的独立思想更宝贵?然而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地”存在的东西,它需要依附于必要的“内容材料”之上。

这就好比写作是一种能力,但脱离了文字、词汇和语句,这种能力焉能独立存在?一个好的写作者,必然对文字、词汇和语句有着广泛的掌握和精到的理解。

的确,写作者可能经常需要查词典,但从未听说过不认得几个字、也没有什么语法知识的人能够借助词典来写作。我还深信,好的写作能力绝大多数是像我小时候那样通过阅读、朗读、乃至背诵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之后才获得的。

▲好的写作能力源于阅读

换句话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独立思考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因为世界上总有一些被上天赋予了特殊能力的天才,但大多数人——比如你我——只是芸芸众生。

但一个绕不过的问题是:在维基百科上查到了这些零碎的信息之后,我们的这位学生就能对这场战争做出有价值的“独立思考”了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互联网时代,我们真的有“独立思考能力”吗???

这就回到了我上文里讨论过的那个问题:独立思考必须根基于有机的知识。而所谓有机的知识,就是经过人脑结构化的信息,每一个信息片段都能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中被安置在最合适的位置。这需要这位学生对当时中国、日本、东亚、乃至世界格局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清晰的认知。

这些认知绝不是通过检索就能够获得的,因为它们需要人们高度的智力参与。这是一个知识构造过程,而检索仅仅是这一知识构造过程中最基础的功课。

信息检索过程只是单项的一问一答,而知识学习过程是双向互动。勤于学习的人大多有相同的感悟:当我们带着一个问题去学习,在这个问题逐步得到解答的中途又会产生出无数新问题。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能够敏锐地把握这些新老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其中的关节点,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获得解答……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视野见识就是在这样无穷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扩展和加深。

▲学习,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传授知识并不矛盾

因此,现在迫切需要重新修正教育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传授知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在我看来,二者既不是对立的,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我毫无保留地同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向学生传授知识”要困难得多。但“困难”和“重要”并不是一回事。这句话不能糊里糊涂地理解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更不能理解成“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重要的。

独立思想是人类最可宝贵之物,但世界上所有美好之物都是罕有之物,独立思想亦是如此。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告诉我们,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真正的独立思想。这既取决于人们的天分,也与机缘密不可分。但反过来,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只要他们愿意刻苦努力,就都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

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不鼓励、甚至经常压制对权威的挑战,这在客观上的确不利于独立思想,其结果当然也不利于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新知识的产生。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独立思想”和“新知识”这两个概念的中心词是“思想”和“知识”,而不是“独立”和“新”。真正有意义的是“思想”和“知识”,而不是“独立”和“新”。

经验告诉我们,与众不同的新东西并不难诞生,但带来了突破性进步的真正的“创新”在人类历史中却少而又少。根源在于,真正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只可能建立在已有思想和知识的坚实基础之上。

在这方面,传统教育依然可以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教诲。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拥有极为扎实的基本功,一旦他们能够摆脱那种过于尊崇前人和权威的思维习惯,他们拓展知识新疆界的潜力将是巨大的。只有打好了牢固的地基,高耸入云的现代摩天大楼才成为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 很担心当代教育过度鼓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而贬低“知识积累”,会让许多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产生一种自己也有机会像天才那样横空出世、一蹴而就的错 觉或妄想,进而为自己寻找逃避枯燥刻苦的基本知识训练的理由。这样的人终将沦为只会耍嘴皮子的闲人,他们将因为自作聪明而一事无成。

这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已经在年轻一代中露出了苗头。




卡城华人之窗协会正《隆重推出卡城少儿冬日迎新灯展美术暨征文大奖赛》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及细则,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有详细的介绍,如果你想让你家孩子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其观察力和创造力,请带孩子去动物园好好观察,参加我们的活动,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