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谷歌的封面只有一个人!他是拼音之父,用了一辈子让世界认识中国

2018年01月16日 看英国


这个人,把谷歌变为Gu Ge


昨天,2018年1月13日,如果你也曾打开Google,


你会发现他的界面上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头像,


而且还用带有音标的拼音Gǔ Gē表明了身份!



这位登上了Google封面的华人是谁呢?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


他就是开启了中国语言拼音文化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这位对中国语言文化做出了惊世贡献的老人,


于2017年1月14日凌晨3点去世,享年112岁


于是乎,在他逝世一周年的日子,Google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将版面换成了拼音。



周有光先生的贡献有多大?


我们平日里每天都少不了的拼音打字....


我们小学教材里面的声母韵母;


连中国自己都可能依然称呼北京为Peking



但是因为周有光先生的汉语拼音,


中国的语言文化飞速发展,


并且与世界接轨。



周有光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他不仅经历了晚晴、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


他可以和爱因斯坦聊世界,聊宏观~


也可以和末代皇帝溥仪坐在饭桌上聊家常,


徐志摩、老舍等文人视他为挚友,


周恩来总理视他为文化领袖之一...


周有光老先生的一生学究天人,研究领域横跨经济、语言、文化多个层面,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语言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还掌握了英法日三种语言...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一户普通家庭。


十岁时,全家迁居苏州,周有光先生进入了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也就是洋学堂;天资聪颖,学习努力。


他高中毕业后,成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一名学生;



这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大学之一,


崇尚自由和民主,


虽然是教会学校,但是信仰十分自由,


教师大多数来自英美,


周先生依然记得入学第一天的时候,


他拿着一张卡片,


这是校方标注了罗马拼音的字,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和上交作业的时候也必须标注自己姓名的拼音。



但是中国当时并没有统一拼音,


这如何是好?


最终大家只能用上海话作为注解。


这一幕周有光先生看在眼里,他隐约觉得,中国迟早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拼音系统,于是下意识的将语言学选为了辅修课程。



和母亲及家人在一起(右二为周有光)



在圣约翰大学学习了一阵子,


周有光先生转入了光华大学继续深造。


国难当头


大学毕业,周有光先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多门外语,


这个时候,他面前有两条路,


一是凭借语言优势成为一个外交官

二是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深感学海无涯,周有光先生毅然选择了继续深造,

他选择了远渡日本


当时的日本文化已经十分先进了,


周有关先生学成归国后,一腔抱负都被抗日战争所打破;


一个书生,本想施展拳脚


结果国难当头,


一切理想和抱负都支离破碎,


小女儿也因盲肠炎无药医治,不幸于重庆医院夭折。





就这样的逃亡生活,一直到抗日结束...


周有光被派往美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告知他,爱因斯坦想要找人聊天,


周有关先生就这样,像知己老友一样和世界最聪明的人之一的伟大科学家畅谈了一个下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得知自己的祖国即将走向繁荣富强,周有光毫不犹豫的抛弃了现有的生活,


返回祖国,希望能够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因为学识渊博,见识广博,兼任了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并利用自己的语言特长优势,发表了一系列针对汉语拼音统一和文字改革的论文书籍;



中国当时百废俱兴,


但是全国民众万众一心,


汉语拼音如果能够统一,那对于普及教育,和语言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周有光先生临危受命,开始专攻汉语拼音的设计,


带领一批语言学家,从零开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研究;


足足耗时3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沿用至今的汉语拼音系统;



汉语拼音为中国语言文化带来了曙光,


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决议。从此,全国小学生入学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汉语拼音。

 

也就在那一年,汉语拼音书籍正是普及,


有了如此重要的贡献,


周有光先生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哪怕百岁高龄,这位伟人依然出版了多项著作:


100岁时,出版了《百岁新稿》

105岁,出版了《朝闻道集》

106岁,又出版了《拾贝集》


有时候,周有光先生这样调侃自己,“上帝太忙,把我给忘了”


所以才能让我能够享受这么多年的时光....


然而,2017年1月14日3点30分


这位中国历史上注定留下浓重色彩的老人悄悄地阖上了眼睛。


全世界的铭记


但是,全世界人民并没有忘记他的丰功伟绩,


所以才有了2018年1月13日,周有光先生逝世一周年,google的这个封面图片,


而这个图片的作者,是一个年轻的插画家...



美籍华裔——郑媛元,


她的作品,让世界再一次回忆起了这个对中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伟人,


他的功绩,永远的铭刻在了丰碑之上,


有一部书记,专门用来撰写周有光先生的一生《老藤椅慢慢摇》


该书籍的责编郭娟发布过一篇文章:



《老藤椅慢慢摇——周有光和他的时代》书封


以往金玉良建议老先生写自传,老先生都谦虚地说:“我没什么可写的,我的生活经历很简单。”


读完金玉良写的这本书会由衷感叹:简单的人生?!


百年的历练,多个时代的纠葛,眼界,境界,学识,缺一不可。


经历过国家落魄,面临国破家亡的威胁,看到了祖国的复兴,繁荣...


金玉良在前言中虽谦虚地称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周有光传记,她只是把日常听到、看到的缀字成文,和喜欢、热爱周先生的读者分享老人的百年沧桑。


但是整部书籍之中,就好像是一个老电影,讲述了那段历史,那段经历,周先生在时代的浪潮中浮沉,社会面貌,社会状态,生活的点滴,悲欢离合,就这样跃然纸上。


年近古稀,周有光先生依然十分关心祖国的教育大业:


“我上学那时老师非常强调培养学生兴趣。但兴趣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勉强的。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一点自已的空间,兴趣也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我上的中学、大学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但我们的学习非常轻松,中学时9点钟才上课,上午只上正课,下午是游艺课。游艺课包括图画、音乐、写字等内容,不考试不计分数,很轻松。我们那时没有任何家庭辅导。因而我们学得很轻松,也很快乐。


兴趣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压力,有很多空闲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上学时,我就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书籍。


我们那时有些管理制度还是可以借鉴的。我们从中学开始一定要住校学习,从礼拜一到礼拜六,学校绝对不允许学生出去,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读书、学习,接受教师的教育。现在大部分学校没有这个条件,学生受外界影响就比较大。


越困难越不能消沉


周先生说:“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能消沉。”


2003年底,我去医院检查身体,住进病房不到五分钟,主治大夫就发了一份“病危通知单”。我有个习惯,到一个新地方先检查一下防火通道之类的,以便有突发情况时能够应对。结果我正在看消防通道,七八个护士医生到处找我,把我抓到病床上,要我平躺,不能动。我笑眯眯地要他们:不要急,慢慢来。


我99岁生日就是在医院里过的,医院送我一个大蛋糕,一大盆花,还有其他玩意儿。我成了医院的观赏动物,大家都跑来看我这个高龄的稀有品种,说我好嫩的面相,我就随便他们看,我是大熊猫嘛。佛家说,和尚活到99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还要在斗室里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一时赴觥筹交错的华宴,一时过“凭票供应”的日子;


65岁于“干校”挑担插秧,98岁在北戴河下海游泳……穷过富过,欢喜过悲痛过,春风得意过也坎坷失意过,这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百年史,您以为老寿星是怎样炼成的?

【请您给本文留言,我们会精选开放评论】

觉得小编说得有道理请点ZAN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