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海外华人的年夜饭怎么吃?

2015年02月18日 澳洲视界



今天是大年三十儿除夕夜,小编在此向大家拜个年,愿诸位新年吉祥,万事如意!我相信大家都觉得,春节是一年中最温暖的时光。很多人在煞费苦心地寻找“年味”的时候,可能忘了,年味其实就在回家的旅途中,在春晚的舞台上,在那顿香喷喷的年夜饭里。对身居海外的华人来说,年夜饭不仅包含对团圆的期盼,更有着吃不尽的乡愁。而那些和中国一样有着“过年”传统的国度,人们也赋予了年夜饭无限的希冀和祝福。

那么就由小编,带大家看一看,在不同国家的海外华人们,怎么吃这顿“年夜饭”。


年夜饭在美国


对于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美国仍然只是少数人的节日,而并非公共休假日。忙碌于工作的华人,基本上要卯足了劲儿,盼到周末才能庆祝农历新年。

近年来,芝加哥和纽约等大城市开始举办一系列活动,全城共同庆祝农历新年,从商界聚餐到舞龙舞狮,在旧金山甚至举办中国南方传统的迎春花市,创造了浓厚的春节气氛。而春节最重要的大事,当然是与亲友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如果家中有老一辈在,那是最幸福不过的事情——世间无尽美味,都比不过妈妈的一手好菜。而大城市的人们,有地道中餐馆提供年夜饭套餐,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除了鱼翅),省时省事。可是那些散落在美国中小城市的华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全靠自己动手,为了美好的回忆,也是为了让下一代保持中国传统,大学的中国同学会每年必举办春节联欢会,教会也会组织聚餐,基本上由中餐馆提供饭菜,或者每家带一个菜。在美国一般很少饭局,中国同事和朋友之间也趁着过节,互相邀请来家里聚餐,增进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海外游子恐怕更有此感。年夜饭一定要做几样家乡菜,体验家乡的味道。而南腔北调的年夜饭,正是海外年夜饭的特色。点菜、做菜要照顾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颇为考验东家的地理常识,还得照顾到美国本地的实际情况,毕竟不是每种食材都能如国内那样信手拈来。


(贵妃鸡)(烤鸭)广东华人年夜饭必备


就拿这篇文章的美国笔者去年的年夜饭来说,要招待来自山西、北京、山东、香港以及美国本地的朋友,可耗费了一番心思来构造一桌大餐。首先中国人请客吃饭,荤菜可不能少,奈何客人中有几位素食者,这桌菜须得荤素搭配才能皆大欢喜。而笔者在广东长大,所以主菜是贵妃鸡/烤鸭拼盘——广东人过年一定要吃鸡,广东烤鸭也是宴客必备。这两个菜能在唐人街餐厅买现成的,取个吉利的名字为“春晓报喜”。


再来一条清蒸金鲳鱼——“年年有余”这个说法,在中国各地都通行。广东人请客少不了海鲜,美国很少活虾,就用冻大虾仁做道核桃虾仁——这是美国人到中餐馆必点的菜式,保证大家都喜欢。另外,北方人过年必吃的饺子,也要包上荤素两种,如果自己没时间包,一些中国阿姨开的家庭作坊,可以提前预订。年夜饭的菜式还得讲究个好彩头。比如家常的蒜蓉生菜,取名“富贵长春”,立马就上得了台面啦。


玉米粒炒彩椒,金黄辉映,看起来很喜庆。当然传统来说应该是松子玉米,不过美国一些人抵制吃松子,说松子是一些野生动物的主食,我们也入乡随俗,照顾一下松鼠们吧。几种蘑菇炖成一锅的杂菌汤,再做个牛油土豆泥,适应美国人的口味,即使不喜欢中国菜的人,也不至于饿肚子。


年夜饭在韩国


春节快要到了。在中国时,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韩国也过春节吗?”是的,春节不仅是中国的最大节日,也是韩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韩国称春节为“Seol-nal”,是农历正月初一。与中国不同的是,国家规定只放假“三天”。这是因为大部分韩国人都在四五个小时之内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并不存在像不少中国朋友那样光回家就需要花两三天的情况。

一听到春节,我就会想到“饺子”。那么,韩国有没有像饺子那样过年不可或缺的饮食?有,它就是“年糕汤”。韩国人经常开玩笑地说:“不吃年糕汤就不算过年。”


18世纪中叶记载朝鲜风俗的《东国岁时记》称“年糕汤”为白汤或饼汤。由于年糕的颜色雪白,于是称之为白汤,或者因为主要材料为年糕,就称为饼汤。初一早上,韩国人拜祭祖先的时候,年糕汤代替米饭。等祭祀结束之后,一家人以年糕汤作为主食,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顿饭。根据《东国岁时记》,年糕汤是拜祭祖先和岁餐(春节时准备的饮食)不可或缺的饮食,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就是年糕汤,并且接待串门拜年的亲戚的时候,也会准备年糕汤。

如今这个习惯没有任何变化。春节临近的时候,每个家庭都会准备年糕。那么,年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首先把粳米蒸熟后,用糕杵反复敲打,让它变得更有黏性,然后抽出细长的条糕。等条糕变硬以后,将细长的条糕斜切成薄片保存,以后就用它来煮年糕汤。但是,目前大部分家庭会购买在磨坊里将米粉蒸熟后利用机器做出来的条糕或切片。现在的生活节奏比以前加快了许多,所以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时间去做年糕。准备年糕汤的时候,将年糕放入肉汤中煮,年糕煮完以后,上面摆上牛肉、鸡蛋丝、紫菜等等,就完成了美味的菜肴。细长的条糕象征着长寿,韩国人大年初一第一顿饭吃上一碗年糕汤,也是希望新的一年家人身体健康。由于每年春节都要吃年糕汤,韩国人都认为吃了年糕汤,就要长大一岁。

在我的记忆当中,春节就是穿韩服拜祭祖先,给父母、长辈拜年并领压岁钱,然后家人一起吃年糕汤。关于压岁钱。


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人用的是“红包”,而韩国人则习惯用白色信封包成“白包”。其实,我觉得“红包”比“白包”显得更有喜庆。

过年的岁餐非常丰盛。除了年糕汤之外,还有煎饼类、各种素菜、糯米糕、蒸糕、江米条、柿饼、柿饼汁、甜米露和水果。为了准备如此丰盛的佳肴,韩国人破费不少。首尔市农水产食品公社发布的数据显示,为了准备牛肉、黄花鱼、苹果和年糕等年货,普通家庭的花费平均高达24.33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400元)。


年夜饭在新加坡


新加坡华人过春节,那个热闹,是一点都不输给两岸三地的。在餐桌上尤其如此。由于新加坡是个移民城市,各自家庭的年夜饭,必定因各自家乡的不同而各有特色。但华人的习惯却是一样,那就是除夕这晚的团圆饭,必定是最丰盛,而且必定要有一些平时不常吃到的菜,这样才能吃出过年的感觉。

而团圆饭,通常是指一大家子人齐聚一堂,团团圆圆在家中享用丰盛的一餐。但由于现代人忙碌,本地很多家庭已不像从前,不再自己动手烹煮年夜饭了,而是到酒楼餐馆与家人聚餐。这也就给了酒楼餐馆大显身手的机会。尤其是过年不仅有各家各户的团圆饭,还有大大小小公司和企业的收工宴、开工宴。平时无论怎么省钱或抠门,这时为了讨个好意头,公司的老板们也都不会过于吝啬。所以,餐饮业在这期间,真的是要多旺有多旺。


说起酒楼餐馆的年菜,那也是各有特色。最近这些年比较流行的年菜,是源自香港新界的盆菜。据说这道菜和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有关。当时这位可怜的皇帝为躲避元军,南逃时经过新界,当地村民都想好好款待他,却一时找不到器皿,于是只好用一个大木盆,盛满各家提供的好菜,一并端给皇上。于是就有了盆菜。


盆菜的用料没有特别规定,但通常要把食材一层叠一层,由下而上排好。最下一层一般是最能吸收酱汁的食材,如萝卜、猪皮等,再往上可以排鱿鱼、鸡肉、冬菇、发菜等,然后浇上汤汁,用大砂锅炖煮保温。传统盆菜多以猪肉为主,很少放海味;但是现在海参和鲍鱼已成了不可少的主料。如此丰盛的一盆菜一上桌,后面的菜也就可吃可不吃了。


盆菜虽然不便宜,但平时想吃还是有的。不过有一道前菜,还真是只有过年才有,那就是本地的特色年菜——捞鱼生。严格来讲,这道菜也是源自广东。相传以前江门有几个农民捕到一条鲩鱼,由于担心回家路途遥远,活鱼变死鱼,有失鲜美,于是几个人就把鲩鱼现宰了切片,并以田间的蔬菜夹着生鱼片一起吃,果然味道极好!

于是,这种吃法就流传开来,成了小有名气的江门鱼生。不过处理生鱼片要非常讲究,保鲜很重要,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滋生细菌,导致食客上吐下泻。在出了几次事故后,香港和广东的酒楼就不再卖鱼生了。反倒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新加坡本地号称“四大天王”的四位广东师傅,改良了鱼生的配料和做法,推出后作为年菜大受欢迎。


改良后的鱼生,鱼片多用三文鱼;盘底主要是胡萝卜丝和白萝卜丝,其他配料和调料有花生碎、干果、脆片、香油、五香粉、胡椒粉、酸甜酱等。上菜时,服务员会端上盘底当场撒配料放鱼片,边撒还要边喊相应的吉利话:鸿运当头、年年有余、五福临门、大吉大利、甜甜蜜蜜、遍地黄金……然后,宾客们围在一起,把撒好配料的鱼生一起捞起,捞的越高越好,边捞还要边喊:捞啊!发啊!


年夜饭在巴西

在里约热内卢著名的科帕卡帕纳海滩附近,有一家远近闻名的中餐馆,一些家常菜做得让人叫绝,让许多国内来的游客难以忘怀。

其实,这家餐馆的主厨是个巴西人,几年前甚至只会做日本菜,他之所以学会做中国菜,并且达到一定水准,要归功于餐馆的一对华侨夫妇老板。


黄先生和黄太太从大陆移民来巴西,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两人相互扶持,在异乡打拼,不仅创下了一番事业,而且抚养了一对儿女长大成人。随着年岁渐长,来自上海的黄太太越来越怀念小时候吃到的家乡味道。


几年前,黄先生盘下了原本由台湾华侨经营的“华宫”中餐馆。尽管地处寸土寸金的大西洋大道,但是华宫仍然选择走中低端路线,烹调让大多数人都吃得起的中餐。黄太太告诉记者:“其实我喜欢的菜式很普通,不外乎几个家常菜,比如上海人喜欢吃的糖醋排骨、酸辣汤和雪菜黄鱼等。我们的厨师,原本是做日本菜的,黄先生就一个菜一个菜地教他做,最后都成了华宫的招牌菜。”



里约华人少,只要有中餐就会受到华人华侨的欢迎。在侨胞众多的圣保罗,中餐馆之间的竞争相对激烈,既有江浙人喜欢吃的海鲜,也有北方人喜欢吃的面食,甚至还有羊杂汤和韭菜盒子,这就逼迫大厨们拿出浑身解数,在食材上精益求精,在菜式上推陈出新。即将开业的花园饭店更是瞄准了注重美味的老饕们,力争在地球之南营造纯正的中国味道。




继续关注微信订阅号VieworldAU

带领你浏览千般澳洲风情

体味万种海外华人生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