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BBC的纪录片今天很火很火:中国式课堂让英国报纸也炸开了锅

2015年08月07日 澳洲俱乐部


“上哪里找英语这么好的数学老师!”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么?——中国式课堂》第一集当地时间8月4日晚9点播出后,立刻在国内的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刷屏。人们讨论的不止是5名中国老师流利的英语,更为纪录片一开始就抛出的悬念所吸引:中国教育与英国教育到底哪个好?要知道,教育从来都离不开所在区域的文化传统,中英巨大的文化差异让这部纪录片从一开始就充满戏剧性的冲突。


BBC用“震撼”来形容第一集,并在后两集预告中打出“更大的反叛还在后头”的广告语。


显然,这部纪录片的卖点就是最终的结局:“中英教育大比拼”到底谁赢谁负。

给英国孩子解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BC的这部纪录片分三集,第一集在英国当地时间8月4日晚上9点播出,这其实是BBC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启动的一个研究项目,在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抽取50名9年级学生,由中国老师上课,一个月后和同年级其他孩子一起参加测试,看看哪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出色?


这是一段充满喜感的开场:学生首先被要求早晨7点到校,在英国通常的到校时间是8点到8点半,当这群睡眼惺忪的孩子踏进校门,立刻被要求换校服。说得更准确些,这是中国校园常见的分体式运动服,英国女孩们只得乖乖脱下紧身制服、小短裙。“这衣服宽松得好像降落伞。”有学生这样抱怨,更多孩子在嘲笑彼此的奇怪扮相。


紧接着,孩子们被带到足球场上,中国老师杨俊(音)将带领他们做早操。虽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跟得上杨老师的动作,但大家对这种新鲜的集体运动、奇怪的动作更多感觉搞笑,但,杨老师不这么认为,这个朝气十足的女老师从学生时代起就是光荣的领操员,“我喜欢这种大家一起干一件事的感觉,这能营造团结一致的劲头。”


中国老师仿佛在告诉这群孩子:既然要“中国式课堂”,那么一切都得按中国的规矩来。


没错,走进教室,中国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是:讲纪律。“如果我看到你们不讲纪律的话,我就让你们出来罚站。”“等你们不讲话了,我再讲话。”这是中国孩子再熟悉不过的课堂老师经典用语。


这还不够,中国老师用英语给孩子们解释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教室的墙上,还贴满了中国老师精心挑选的名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不过,学生似乎并不理解。“谦虚(humble)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说。要教这群外国孩子,可不容易。

三角函数难倒一片,英国学生找自己老师“开小灶”

下午第一节课,数学课。没几分钟,英国孩子就跟不上邹海连老师的三角函数公式了。他们开始交头接耳,嬉笑聊天。


中英教育理念的差异在课堂上展露无遗。BBC说,英国的数学课堂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进度分班上课。在理化课上,老师则不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让他们自我研究、发现。“他们经常弄错,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科学就是一个在不断出错中找到正确的方法。”

中国的方式不一样。邹海连老师的课堂是一个标准的中国课堂:老师不停地演示公式、学生不停记笔记、记忆各种知识。所有的知识都会以课堂笔记的形式教给学生,这是最快的能传授知识的方法,然而这种体系下,学生需要百分百集中注意力,这群英国的“熊孩子”基本都做不到。

“在中国,中学生每周要学11个小时的数学,中国孩子的数学水平领先英国同龄人的3年以上。这里的孩子不习惯背公式,课堂进度很慢。”邹老师说。


有意思的是,中国老师的进度令英国“学霸”抓狂,他们表示老师只用15分钟就把所有公式讲完了,而此前这种三角函数公式他们要学一个礼拜,“这怎么赶得上?”“学霸”找到原来的数学老师“开小灶”,英国数学老师急了,也用足球教练等牵强的比喻告诉学生如何强记"sin、cos、tg、ctg"等口诀。


当然,更多孩子对学习三角函数的必要性提出质疑,“数学不就是告诉我将来怎么报税、怎么付账单就可以了?”一个女生在课堂上嘀咕。


教育理念大冲突,中外教育比较远没有结束

更大的冲突出现在科学课上。杨老师讲解理化知识,两个男孩自顾自地用"beatbox"(一种口技)打节奏,更多孩子自顾自聊天、打闹。


她试图严肃地看着学生:结果学生直接忽略她。她提高嗓门,学生也提高嗓门。她咆哮,学生当面嘲笑她。杨老师生气了,她让一个男生走到教室前,面壁。她担心这样的羞辱可能会伤了这孩子,但这孩子笑得站也站不住,他觉得这事好好玩。最后,在绝望中,杨老师似乎是在对自己说,“中国学生从小就懂得纪律二字,这种规范是从出生、从家庭、从整个社会的意识中就教给孩子的,根本不需要老师在教室里再强调,但在这里,纪律竟然成为我们教学最大的挑战。”


对这群孩子来说,这不仅是注意力、自制力的考验,也是体力的考验。下午3点半,已经到了英国学生注意力的极限,常规班的学生都放学回家了,打游戏的打游戏,玩电脑的玩电脑,“中国实验班”的学生则开始吃晚饭,等待他们的还有晚自习,晚上7点结束。


中国老师说,“在中国,学生们总是用所有时间来学习,就算放学了,也基本在去补习班的路上,中国学生没有时间做兴趣爱好的,学习生活是他们童年的一切。”BBC对中国式教育特点的总结是:“超长的课时、严格的纪律要求、惨烈的竞争。” 对此,英国学生显然难以适应,晚自习结束,大家已累倒一片。


有孩子抱怨,“这个课堂就是不停抄写笔记,好像机器人一样。”也有孩子渐渐理解中国老师,“中国老师讲得太清楚了,一直没搞懂怎么配平化学方程式,今天老师讲解完,我马上懂了。”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纪录片中被英国老师提及并赞许。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么?中式课堂》才播出第一集,今天,英国各大报纸就纷纷发表评论——到底英国教育好,还是中国教育好。有评论甚至调侃,“课堂被中国老师占领了,英国佬要夺回课堂!”


英国人希望来华“取经”教育


BBC这次的实验并不是很出人意料。最近这两年,英国想向中国教育“取经”的步子越迈越大。从去年英国教育大臣访华,走进上海的中小学课堂“旁听”数学课、科学课,到去年年底启动请中国数学老师到英国“支教”的项目,再到今年春天有消息称英国计划引进中国的数学教辅材料《一课一练》, 这一切与英国近年来的青少年学科素养表现“低迷”密切相关。


在这个诞生牛顿、图灵的国度里,人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年轻一代的科学技能尤其是数学技能变得越来越差。在最近连续几次的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计划(简称PISA测试)中,英国学生的阅读和数学素养都在垫底位置。他们该向谁学习?英国人自然把目光投向多次在数学上排名第一的中国上海地区。


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别方法令英国人感觉神奇。比如,英国政府今年年初希望推行一项政策:让英国的小学生们背诵中国的“九九乘法口诀表”。消息一出,英国人对此讨论热烈,以至于在英国首相卡梅伦出席一项活动时,有一名电视台记者就问他,“你是凭什么样的信心,认为你的这个政策一定会成功?事实上现在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学校早都在这么做了,可是现在不也还是这样么?所以我想要问你的问题是……9乘以8等于多少?”


“原来我们的教育官员的数学比我还烂。”彼时,英国民众发出类似感慨,受不了本国数学屈辱的这种情绪延续至今——当英国人看到中国老师被请到英国,难怪有评论直言,“我们的确需要中国的‘老虎老师’来调教一下。”


被中国老师占领课堂,英国佬要夺回课堂?


不过,英国知识界、教育界并不完全认同“照搬”中国教育。主权意识强烈的英国报纸甚至把这次中国老师“登陆”调侃为一种“占领课堂”。


细心的《卫报》评论员注意到BBC在英国校长斯托尔先生赶去查看“中国实验班”进展情况时配以“大逃亡”、“轰炸鲁尔水坝记”(均为描写英国二战场面)的背景音乐,“难不成,中国老师侵略汉普郡,勇敢的英国佬要夺回教室?”《卫报》说道。


也有人对中国老师表示“同情”,“我们这群懒散刁蛮的孩子确实缺乏管教”,“像‘话匣子’苏菲同学,更多兴趣是在嚼口香糖,而不是学习硫酸铜的性质。”有学者这样点评。


英国《独立报》则说,“英国博航特中学还是英国最好的综合性中学之一,很难想象,这群中国老师到一个内陆城市的中等中学还会遭遇到什么。”


玩笑归玩笑,更多英国知识分子认为本国教育也有长处。


在王老师领衔的体育课上,她给英国同学们解释了体育在中国课堂的意义——是中考、高考的必修课。为了让孩子们直接体验“中国式体育课”,男生直接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还得根据用时排名。“英国”学霸“乔伊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哭了出来——他其他学科都好,就是体育烂。英国的体育课没有这样的比赛,大家都玩自己喜欢的项目。


但没办法,中国的体育课就是这样。乔伊哭着鼻子跑上跑道,当班上所有人跑完后他还落后一大截。在乔伊当众出丑后,英国当地老师霍格小姐表现得很温暖,她鼓励乔伊, “如果你在体育不擅长,我敢肯定你在其他领域一定很擅长。”她是对的。乔伊在邹老师此后的解锁九连环的游戏中表现惊人,是全班第一个解开九连环的孩子,并开始教其他同学怎么解开。


“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卫报》说,这是英国教育的闪光点。霍格小姐也说,“通常我们就是采用这种鼓励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跟自己比,一次次战胜自己,做到自己的最好,而不是与别人比。”


教育是“有教无类”,教育更是一种互相借鉴


事实上,博航特中学还是英国最好的中学之一。但为何还会有人在老师上课时化妆、抽风、放空、顶嘴?


“不得不承认,即便最差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点,我自己就是一个淘气鬼,和纪录片里的苏菲和卢卡一样。在他们的淘气中也有自我意识和小聪明。”一名英国记者直言,“杨老师或邹老师并不是坏老师,他们的方法在中国肯定很奏效,不然中国孩子怎么会比英国孩子在数学上领先三年。但是,我们说的不是教室,而是整个社会语境。一个聪明的厨师,如果只给他土豆和平底锅,他是不会尝试去做点心的。”这个英国记者提到了孔夫子的一句名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相反角度看,如果让时髦的英国老师去中国给中国学生上课,中国学生也未必适应:“他们会要求学生分组,自我分配学习实践,或者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或许,中国学生会一下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嘛了。”


教育是一种互相借鉴,或许大家都没有沾沾自喜的必要。英国老师说,不教授什么,鼓励自己发现的过程,实际也在鼓励创新。中国老师说,英国教学有不同的进度,能让不同的孩子都获得最适合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就一套教材,挺得过去就挺,挺不过去就挂。”


争议也好,喜剧也罢,大多数英国人认为,当纪录片结束我们真的可以从中国式教育里学到东西。比如,早操。“我应该向我们报社的总编辑推荐一下这项活动,它不仅可以促进员工的健康,还能鼓舞士气以及营造团结氛围。或许应该升一面中国国旗,并且播放中国的早操进行曲。每天7点开始。”这名英国记者对中国老师博尔特式的闪亮结尾印象深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