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千百年来被严重误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实含义

2015年08月19日 侨居AU


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圣人的寥寥数语,道明了孝的本质、目的、以及意义。



一、孝的本质


〝夫孝,德之本也〞,此是说,孝的本质在于仁德。一个遵从孝道的人,一定是个有仁德的人;一个没有仁德的人,一定不会遵从孝道。由此可知,一个内心失之仁德的人,其无论对父母和先人表现的多么孝敬,如给父母拜夀、祭祖等等,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是说,遵从孝道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生,如果身体受到毁伤,会令父母伤心难过。因此,人们爱惜身体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保护这个皮囊,而是在于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进一步说,就是要自重自爱,不能与他人打架,不能吸毒,不能邪淫,不能违法犯罪等等。


二、孝道的目的


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此是说,遵从孝道在于使自己成为有道德、被后人所学习和效仿的圣贤;〝母因数贵〞,这样也等于彰显了父母的德行,这才是孝的最终目的。


通过这个道理也可以得知,一个人如果败道伤德、违法犯罪、臭名昭着,其无论把父母照顾和奉养的多么好,给先人的坟墓修的多么豪华,也不能算做孝。


三、孝道的意义


孝的意义在于〝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人无德不立。一个人能够仁德居心,遵从孝道,在家庭就能够爱护家人、孝养父母,而不会成为不孝的逆子;在工

作中就能够尽职尽责、忠义行事,而不会成为自私自利、贪赃枉法、出卖国家和民族的汉奸;对于自身,则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圣贤君子,而不会成为只知吃喝享乐、危害社会的败类。



四、孝道的境界


因为每个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层次也不尽相同,对此,孔子在《孝经》中将孝道分为四种,即〝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对于天子之孝,孔子是这样讲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意思是说,人们能够以天下为家,视天下民众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样,加以恭敬和爱戴,而不敢怨恨和轻慢;通过仁德教化百姓,并成为天下所有人学习的典范,这就是天子(圣人、明君)之孝。也就是说,圣人之孝是以仁慈博爱,造福天下所有众生为孝道的。


对于普通百姓之孝,孔子是这样讲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此是说,作为普通百姓,做事要合乎天理,恪守本分,不能有贪心和非分之举(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能干偷鸡摸狗、违反法律的事情),要勤俭持家,孝养父母,这就是庶人之孝。也就是说,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乐,以孝养父母为孝道的。


尽管每个人的境界和志向不同,遵从孝道的方式不同,但是孝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去除私欲,顺乎天理。因为一个人若是不能克制和去除私欲,即使是庶人之孝也是难以做到的。


常人是以生儿育女,每日和家人在一起,满足家庭成员的私欲为孝道的。君子则不然,孔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此是说,君子所遵从的孝道,并非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人,而是心怀天下,仁慈博爱,把天下所有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因为这种孝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加的仁慈和博爱,而不会变得自私和狭隘,所以君子之孝是大孝。


如果人人遵从这样的孝道,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就不会再有战争和矛盾冲突,如此天下一家,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反之,如果人们失之仁德,以孝道做幌子用以维护某种狭隘的私利,那么,这种孝道就违背了圣人的思想,此不仅不能称为孝,反而是一种罪恶。


综上所述,孝道实是个人立身处世、成圣成贤的基础,也是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


来源: 网络


关注我

微信号:immisyd

侨居澳洲为您播报澳洲热门新闻,政府政策更新及社区福利消息;与您分享澳洲风土人情,人文习俗和移民生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