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异客】华裔老人到了美国为什么都变成了“4级残废”

2015年12月19日 走遍美国


随着中国人留学、就业和移民的人数越来越多,到美国探亲和定居的老人也逐渐增加。初到美国时,有人觉得惊喜,有人觉得不习惯,有人觉得很无聊。语言不通、习俗不同、观念炯异。这个孤寂的群体,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不同的异乡漂泊之路。


小侨有个好友的麻麻上个月刚刚移民来到美国,和老公孩子分开了n年之后终于一家团聚了。本来是个值得开心的事,但是吧,这个阿姨却总是有点郁郁寡欢。有一次去朋友家跟阿姨聊了起来,阿姨可能也难得找到人吐口水,就跟话痨小侨聊了会。


阿姨说,自己在中国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和邻居还有几个大伙伴们也过着比较滋润的退休生活,没事逛逛街,跳跳广场舞,一天天地也过得比较快乐。但是,对于一向家庭观念很强的阿姨来说,神马都不能跟家人相比,所以移民签证一批下来,就立马飞来了美国。


刚到美国前几天,还有请假的老公和孩子陪着到处走走看看,但是后来他们都上班了,就留下这个麻麻一个人在家,语言不通、不会开车也不适应这个新环境,所以每天除了在家收拾收拾家,看看电视,也没什么事情可做。每天过得超级无聊,所以偶尔就会有点怀念中国的小日子。说白了,就是因为老公孩子在这,要不,早打飞的回国了。


(小编,你果然很能聊啊...)


咳咳,虽然说这位阿姨是刚来美国,暂时不适应也可以理解。但是还有一些人就算来了十几年,也未必能适应。尤其是那些失去老伴的老人,日子更难熬。


美国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 12月13日报道,1976年,陈素英(音译,So Ying Chan)和丈夫一起来到美国,来照顾他们的孙子孙女。本来生活过得还算充实,每天有老伴和孙子孙女们陪着。但是,陈素英的丈夫在1992年生病去世之后,她从此就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家里人将陈素英送到养老院,但是因为她各方面都不适应,所以病情反而加重了。于是家人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地方。


在亚洲文化中,祖父母照顾、抚养孙子孙女是一种传统。而对于孩子及孙子孙女在美国的老人来说,这意味着跋山涉水、远渡重洋。随着亚裔美国人数量的增加,从亚洲移民到美国的老年人数量也在增加。通常这些老年人不会说英语,也不可能轻易适应一种新语言和文化环境。大多数都不会开车,也因此只会被关在孩子家里,不知不觉就变成了“4级残废”——说、听、看、走都不行。


研究表明,这种孤单和社交孤立是老年人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前期表现。当他们的朋友们相继去世,这种社会孤立便更加明显。孟加拉夏加拉尔科技大学的阿布•豪森发明了一个词叫“晚年移民”,意指“初来乍到,不熟悉社会环境,贫穷,健康状况不佳和交流困难的老年移民


语言障碍是个重要因素。2011年加州大学对20712名亚裔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来自韩国、中国、越南的受访者(大多数英文水平不佳)更易表现出绝望、无价值感和抑郁症;而受访的日裔移民,90%的英文程度都较好。他们便较少有上述状况。而相对于白人群体来说,亚裔很少会寻求心理健康治疗。也就是说,这些最需要心理健康指导的亚裔老年人,却几乎没有人去接受治疗。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亚洲文化中对精神疾病的耻辱感,二是社会对文化契合度支持的缺失。几乎没有精神健康专家会说亚洲语言,就算有会说的医生也只集中在纽约和萨克拉门托。2013年美国健康卫生工作人员报告指出,只有2.8%的心理医生是亚裔。


此外,养老院虽然被法律要求向英文不佳者提供翻译服务,却很少能做到。加州养老院改革倡议会律师托尼•齐克托(Tony Chicotel)表示,这是没有被执行的法律。他表示,养老院的语言障碍问题会大大削减疗养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语言障碍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文化障碍也明显存在。多数养老院提供的食物和活动令亚裔老年人并不习惯。亚洲文化还十分看重民间传统的治疗方法,比如印度韦达养生或传统中药,但养老院的医生却并没意识到这点。


哈里斯县公共健康环境服务部执行理事吾麦尔•沙阿(Dr. Umair Shah)表示,这对南亚群体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一名医师,我曾见过一名病人明确表示不吃猪肉,因为他们是穆斯林。但最后还是被端上来了培根。”


幸运的是,有一群人在为亚裔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参加社交、参加文化契合度高的活动。精神健康专家也在利用科技力量来帮助被孤立的亚裔群体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保健。比如,马里兰大学副教授马修•米勒(Matthew Miller)目前就在制作一系列韩语视频来教导韩裔老年人关于精神健康问题的知识及对策。


在得克萨斯州,宥利•蒋(Yuri Jang)在研究远程咨询的可能性。她最初开启这个项目是在佛罗里达州,在那里一些韩裔美国人联系她寻求精神健康方面的帮助。她试图找到懂韩语的精神科医生,却没有在佛罗里达找到。蒋知道在纽约有一些懂韩语的医生,所以她试行了一个视频交流项目。蒋表示这个项目的反响积极。


还有一些专门针对亚裔老年人的居住社区也出现了。比如加州的羊皮盾园(Aegis Gardens)就是专门针对华裔居民的。还有专门针对日裔的日经长者园(Nikkei Senior Gardens)。在东海岸,有国王海港护理中心(Kings Harbor Multicare Center)能提供印度食品和印度教祈祷活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减少亚裔老年人社交孤立问题的措施也在进行之中。休斯顿、华盛顿、布鲁克林等地开设了一些提供太极、中国象棋课程以及现场医护等服务的社区中心。


如今,陈住在马里兰州盖瑟斯堡的一家养老院。这是唯一一家会说广东话的养老院。在这样一个更为熟悉的环境里,陈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她吃传统的广式菜肴,比如米饭、炒菜和鸡汤。养老院里的其他居民和陈一起用广东话聊天、玩游戏。


陈素英的孙子目前在加州从事电影工作。他会时常来看望这位抚养他长大的老人。在一份2011年的报告中,33%的亚裔看护人表示这种责任对他们来说很有压力。而且,如果不履行这一责任,人们会难以逃脱一种负罪感。当家人第一次把陈送入养老院时,陈会告诉所有人:“我的儿子不再爱我了。”


对于文来说,这的确是种根深蒂固的压力。几年前,他曾梦到他和他的妹妹一起去看望祖母后,在公园里遇见一个长得很像他祖母的无家可归的老人。老人哭着对文说:“我去买菜却走丢了。你们刚才去看望的那个女人不是你们的祖母,我才是。你们终于把我找到了。”


最后,小侨再啰嗦两句,如果你的父母也是这样为了家庭而来到美国又不太适应这边的生活的话,没事的话就多陪陪他们吧。因为,你们也许是他们在美国唯一的留恋。


侨报网

ChinaPress

在美国,读懂中国。不一样的尺度,不一样的视角。


长按并提取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