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150岁的爱丽丝,开启一场艺术仙境的漫游

2015年12月18日 北京英国移民中心



  

1865年,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1832.1.27-1898.1.14)以笔名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出版了《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迄今为止这部作品被翻译成17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为纪念这一经典文学作品问世150周年,大英图书馆举行“爱丽丝漫游仙境纪念展”,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回顾“爱丽丝”这一形象的演变,并展示她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影响。


展览海报

  

在这本书问世的150年来,她不仅仅是孩童们的枕边读物,“爱丽丝”更给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带来创作的灵感,从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到电影导演蒂姆•波顿(Tim Burton)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不断地重新表达与诠释着刘易斯•卡罗尔这一部超现实伟大杰作。爱丽丝也从一个赋有冒险精神的文学形象渐渐演化为流行文化的一种现象。

  

展览现场

  

爱丽丝的诞生

  

细究爱丽丝的故事,她开始于1862年7月4日。

  

在这个夏日的午后,牛津大学数学老师道奇森与友人及三个年轻的姊妹泛舟泰晤士河。途中,道奇森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掉进兔子洞后发生的梦幻冒险故事。故事中的爱丽丝,正是船上一位名叫爱丽丝•李德尔(Alice Liddell)女孩。

  


爱丽丝•李德尔,牛津大学副校长亨利•乔治•李德尔(Henry George Liddell)的二女儿。

  

在道奇森1862 - 64年的日记条目,记录了他第一次讲述爱丽丝的冒险故事。

  

道奇森连夜记录下了这个奇妙的故事,后几经增补,于1864年11月26日把手写原稿连同手绘插图编成一本名为《爱丽丝地底之旅》(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的册子,送给故事的主角爱丽丝。这是当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爱丽丝”原稿。

  

1862 – 64间,道奇森手稿里的爱丽丝形象。

  

但在之后日子里,因为生活所迫,卡罗尔将这本作者的手绘原稿以15000英镑卖给了一位美国收藏家,而后又几经转手,最终被一群亲英、富有的美国人买下,将这一本被英国视为无价之宝的手稿返还,坎特伯雷大主教作为代表接受了这份馈赠。

  

1862 – 64间,道奇森手稿第一章,这是送给爱丽丝的圣诞礼物。

  

爱丽丝在1865年

  

尽管道奇森的绘画风格受到拉斐尔前派的影响,但在1865年《爱丽丝漫游仙境》以刘易斯•卡罗尔的名字正式出版的时候,这位数学家对自己的故事并不自信,他邀请来当时为《泼客》杂志(Punch)工作的漫画家约翰•坦尼尔(John Tenniel)为故事绘制插图。这两位在传说中难以相处共事的人的合作引来了众人热议,他们的完美主义情结也因为第一个压制版本的插图印刷问题,自己出钱召回。


1865年版《爱丽丝漫游仙境》,约翰•坦尼尔插图

  

无论两位合作者的脾气如何,他们本身对《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创作都付出了大量的热情。150年后,留在读者记忆中最熟悉、也是最原始的爱丽丝、疯帽子和柴郡猫的形象都出自于约翰•坦尼尔的笔下,这些造型也很好诠释了维多利亚时代故事的气质。

  

1865年版《爱丽丝漫游仙境》,约翰•坦尼尔插图

  

《爱丽丝漫游仙境》一出版就大获成功,不仅孩子们喜欢读,很多大人也喜欢,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和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女王曾下令:以后卡罗尔凡有新作品,必定呈上,但是她之后看到的却大多是严谨的数学论文。

  


1872年,查尔斯•万豪插图版音乐封面

  


1884年,爱丽丝漫游仙境生日书封面

  

1890年,爱丽丝漫游仙境彩色版

  

爱丽丝穿越时代

  

1907年,《爱丽丝漫游仙境》版权期满,爱丽丝的各种插图版本开始涌现。在此次展览上,观众可以看到亚瑟•拉(Arthur Rackham)的精致的新艺术派图像,梅布尔•露西(Mabel Lucy Attwell)的画风更合适做一本甜蜜的枕边读物。

  


亚瑟•拉插图版《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907)

  


查尔斯•罗宾逊版爱丽丝与红桃皇后的插图 (1907)

  

梅布尔•露西插图版《爱丽丝梦游仙境》(1910)

  

到了1930年代,爱丽丝化身为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和希特勒的讽刺工具。

  

Leonard Weisgard版爱丽丝梦游仙境 爱丽丝与白兔插图(1949)

  

1960年代,美国摇滚乐队杰斐逊飞机(Jefferson Airplane)根据《爱丽丝梦游仙境》创作了经典歌曲《白兔》,这首歌的歌词传达了当时年轻一代对“致幻剂”的追求。

  

1969年,达利在原著非逻辑的故事中找到了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观点,这诱发了他奇异的灵感。

  

达利版超现实主义爱丽丝 (1969)

  

1973年,具有反叛意志的插画家(Ralph Steadman)把故事解构为白兔消费主义,斯特曼德以他独树一帜的溅彩画法勾勒出了一个全新的主人公形象,爱丽丝成为了一个脾气古怪、性格乖张的野丫头,而她在漫游旅程中遇到的各路神兽们,每一个都让人过目难忘。

  

拉尔夫•斯特曼德版爱丽丝 (1973)

  

1988年,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的电影《爱丽丝》(Neco z Alenky),让爱丽丝被困在了一座脏兮兮的房子里,原著故事里的美好、奇幻成了肮脏、诡怪,“仙境”成了成人世界里残酷的现实。

  

1990年代,因为“恋童癖”的道德恐慌,卡罗尔与现实中的爱丽丝的关系受到了质疑。

  

到了21世纪,爱丽丝成为了某种日韩街头文化,成了生活中的消费品,也被更多的艺术家作为艺术形象塑造。

  


由爱丽丝演化而来的电动游戏

  

草间弥生的爱丽丝(2012)

  

《爱丽丝漫游仙境》像是一面镜子,虚幻的故事照射出了一名数学老师理性与非理性的挣扎,照射出读者在成长中保持的初心,也照射出的日常的荒诞和辉煌。

  

爱丽丝150岁了,她的魅力丝毫没有减弱,几乎每个时代都产生了专注于当下版本的诠释和解读,爱丽丝的梦游是无止境的,钻进兔子洞后,是一场永不结束的冒险。

  

(实习生余思亭对本文亦有贡献)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爱丽丝梦游仙境纪念展

  展览地点:大英图书馆

  展览时间:2015年11月20日-2016年4月17日

  票价:免费

  展览商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