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留美学生自杀了

2014年11月04日 美国留学妈妈圈


把娃送到美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异国他乡,孩子能够生存并驾驭艰苦的精英教育,并非易事。三个小留学生生命的逝去,提醒妈妈们一定要正确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出国游学,出国后更要提供不间断的关爱。

10月26日,麻省理工学院(MIT)中国女学生郭衡(音译)在自己的公寓内自杀,她只有28岁。

10月16日下午,美国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二学生李扬凯走上公寓楼顶,结束了自己20岁的生命。

时间倒退回两个月前的8月21日,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22岁的林旭(音译)从学校一座五层楼上跳下。

据媒体报道,郭衡一直忧心无法与世界精英竞争。她在Blog中写道:“在麻省理工商学院,跟世界的高级人才比,我唯一的优势就是一口流利的中文。我的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并且十分高效和考虑周到。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和做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不动声色地达到他们的目的。”

李杨凯也做了20年的“优秀学生”,高中起在美国读书,并顺利考取自己喜欢的物理专业。媒体披露的李杨凯的一篇英文日志显示,他应是陷入抑郁的困扰。他在日记里写道,“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失眠和焦虑之后,我终于看起来像自己了,当然,经过服用一些药物。我现在不太关注外面的世界了。老实说,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但也许不现实,对吗?”

与优秀的郭衡和李杨凯相比,林旭有些普通。高中便来到美国,就读于富乐顿分校扩展教育计划的英语培训班,而且并未通过英语考试。

这三个学生各有不同。郭衡和李扬凯十分优秀,走在未来精英的路上;林旭应在美国虚度了光阴,连语言关都没有过。可三个学生殊途同归,都走上了让妈妈们悲恸不已的一条路。唏嘘之余,也让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孩子适合送去美国?孩子赴美留学后,家长如何远程关爱孩子?

美国崇尚精英教育,合适的孩子在美国确实比在中国更能发挥想象力、更能够独立思考、更能够从容面对未来的全球人才竞争。送孩子去美国,本身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妈妈们一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孩子愿意出国游学么?很多家长在送孩子出国读书时,孩子对国外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想象中的国外学习生活与现实存在不匹配时,如果孩子又是“被出国”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逆反行为。因此,建议家长朋友们,在真正送孩子出国游学前,一定要带孩子出国体验真正的国外生活,最好参加当地的夏令营、冬令营,让孩子体会国外教育的特点,独立与国外小朋友、老师相处,孩子自己会有一个判断,他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内,会更开心还是不开心。

二是充分了解孩子是否合适国外游学生活。很多家长送孩子出去,是认为中国读书太苦了、竞争激烈,认为国外在玩乐中就可以轻松学习。其实不然,任何精英都是经过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才能成长为精英的,美国教育体制也不例外。在青春期的孩子,独立一个人,要经受语言、文化、环境、人种、体制完全不同的考验,这要求孩子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调整能力。妈妈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妈妈们在盲目跟风前,一定要想清楚,我的孩子能适应全新的环境和压力么?如果不确定,建议妈妈们宁可晚一点,等孩子较大了,再送不迟。

三是时刻关爱孩子。孩子在外期间,很多家长无法做到陪同。可正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极为脆弱和容易发生变化,妈妈们一定不能松懈对孩子的关爱。现在通讯工具发达,妈妈们可以与孩子们视频沟通,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在国外的生活。送娃去国外,有时差的挑战,可有什么能比关心自己的娃更重要的,再大的挑战也要克服。

关于关爱,强妈还要多唠叨一句。除了与娃的沟通,跟老师的沟通也少不了。美国学校里都有Academic advisor,类似中国的班主任,妈妈要跟advisor多沟通、做朋友,才能从侧面知道娃的真实情况。如果妈妈们语言有障碍,不妨委托在美国的亲朋好友来做娃的监护人,与学校沟通。另外,现在很多中国人在美国提供“关爱留学生”的服务,信任这些专业服务,委托他们在美与学校和孩子进行沟通。

送娃去美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各位妈妈们,想要做一名美国学生的妈,努力还是不能停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