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这个空间 从纽约Chelsea穿越回清朝

2016年04月14日 美国中文网



最近走进纽约前波画廊,人会有种穿越的感觉,似乎一夕间穿回祖国广袤的土地,而且还是有年头的古代中华大好河山,换上长衫穿行于山峦湖泊间。茂林、岩石、水波、先人墓、池中倒影,黑白的影像似乎是这些屹立千年的自然景象最佳的表达方式,让人肃然起敬。



这些作品是中国青年先锋摄影艺术家塔可在前波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取名《碑录-黄易计划》,共有16幅作品。

展览名称里的“黄易”是清朝乾嘉时期的科举官员黄易,而比起他不大的官阶来说,更让黄易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是他西泠八家金石学家的身份。以篆刻著称于世的他喜集金石文字,游历各地广搜碑刻,而正是这精于博古,且还有点记录中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打动了塔可,决定追随着200年前黄易的脚步,也造访一座又一座的石碑古迹。

于是,照片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影像,而是历史、人文、艺术、记忆和想象的结合体,它们充满了魅力,带领每一位欣赏的人进入饱满独特的时空穿梭旅程。



我们有幸参观了此展览并与艺术家塔可交谈了一番,寥寥数语,便觉塔可本人的性格与他略显历史沉重感的作品形成极大反差——塔可本人其实特别随性而为、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时,突发奇想不说,话都甚至有点收不住……




不过,这外向活络的性格,也遮掩不住他一颗好古雅之心,在京城之内和友人一群研究研究古玩器物、心血来潮还小迷信玩点传统占卜,到底是颇有一番魏晋文人墨客的洒脱与率性之风,难怪年纪轻轻,就会行万里路像个考古学家一般,走访山川河流,探访先人足迹。


当一个创作者与他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惊喜就会接踵而来,
好似永无终止和无味的一刻,
至今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塔可  飛來峰  2015  泛银,硫化钡纸  53 x 80 cm  6版

这幅《飞来峰》,明明静止不动,拍摄对象是万古不易的山峰、千年不移的石头,它们却吸引着人的目光,充满了粗旷的风景和令人思绪驰骋的细节特写,让人乍一看就像“私奔到月球”表面了一样:画面的明暗分明、层次多样、细节清晰,整体看来却又难以捉摸,只觉一丝悲凉壮阔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被“猛地”拽入时间漩涡之中,等待着它们缓缓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塔可  龙洞  2015  泛银, 硫化钡纸  53 x 80 cm  6版

而这幅风格完全迥异的作品《龙洞》,黑白的基调神秘莫测,主题不朽并经典,模糊的时间概念让沉下心欣赏的人仿佛置身大好河山之间,又仿佛潜修于青石庙宇之中,在空旷的空间里不由得肃然起敬,仿佛随塔可穿越到千年之前,观塔可所观,念黄易所念,寻寻觅觅,思绪自由自在。

对于展览中16幅黑白的摄影作品,塔可采用了特殊的硫化钡相纸冲洗工艺,使作品表面泛上点点银光,巍巍颤动让人眼前一亮,也愈发更觉有触摸感。

上:塔可  大明湖  2015  泛银,硫化钡纸  45 x 30 cm  6版

下:塔可  王母池  2015  泛银,硫化钡纸  45 x 30 cm  6版

远观《大明湖》时,只觉银光星罗棋布,欣赏角度不同,影像形成也随之变化,如同水波一般随着人体的移动而泛起波光,星星点点,似乎感觉自己就在大明湖湖泊上泛舟,悠然自得。时而近赏,影像质感极强,《王母池》中的花朵和树枝的倒影如深刻雕塑一般,线条、棱角和边缘黑白分明,“引诱”着人们去一探究竟,然而想要触摸而不得的感觉更是让人“咬牙切齿得心痒”,乐趣无穷。


环顾整个画廊,这一纸、两张、五幅、七帧内容迥异,风格自成一体…… 纸纸引人入胜,张张似柔声低语,幅幅邀人共诉衷肠,帧帧娓娓道来历史的宏伟与悲剧性。记忆在塔可的影像记录中从腐朽成为永恒,所有的一切看似无形无相,却又无所不在,记忆和历史被复刻,昔日的辉煌或腐朽又慢慢浮现,沉沉浮浮,枯枯荣荣,身旁人拍一拍肩膀,惊乍醒来恍若隔世,颇感酣畅淋漓,进而意味深长。


塔可
艺术家介绍
塔可是个85后的艺术家,出生于青岛,现居住工作在北京和纽约。正统的央美出身,后来又在罗切斯特大学学习摄影。他的作品也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地进行过展出,更值得一提的是,高大上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收藏了他的作品。他的摄影作品充满了人文气息,喜欢以文本作为主题,以影像的方式创作;2009年,他曾以《诗经》为主体进行地域考察并进行摄影创作,如今他又以金石学家黄易撰写的一系列访碑日记和册页为主体,借鉴了《嵩洛访碑日记》和《岱岩访古日记》,将摄影、摄影拼贴、文字、绘画和装置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创作了16幅作品。


关注我们
只需轻轻一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