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逆袭?英国引入中国数学教材背后的故事

2016年07月26日 澳洲时间


文前插播:自从本公众号(aozhoushijian)的系列教育文章开始以来,很多朋友就提出拉个群一起交流分享。大家有对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心得体会的,有对来澳洲念中小学感兴趣的,还有想了解澳洲的生活的……感谢大家的捧场,本来这个号就是分享教育、生活的小角落,那就来吧,想一起讨论交流的爸爸妈妈们,长按下边的二维码就加入我们的分享小圈子了,欢迎您~~



文 / 天月


上一篇公号文章探讨了数学启蒙教育的问题,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这年头砖家教授什么的,未必可信,连英国最近都引入了中国的小学数学教材,这不充分说明了西方数学基础教育的失败,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成功?

 

中国的数学基础教育一定有可取之处,但是如果我们的认识仅止于此,恐怕会陷入一个自我麻痹的陷阱。

 

这篇文章就谈谈,关于英国引入中国小学数学教材,你还应该知道的事。

 


“向东走”or“向西走”

英国引入中小学数学教材,有一个背景事件,就是OECD(经合组织)的学生评估考试——PISA

 

这个考试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一次,对各国15岁的中学生进行数学、科学和阅读三项测试。英国学生PISA排名表现平平,2012年数学排在26位。

 

顺便说一句,中国的上海自2009年参加PISA考试以来,连续夺得世界第一名。

 

担心本国学生国际竞争力落后,英国决定尝试对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

 

这里还要提到上一篇公号文章(《还让孩子苦练速算?这位斯坦福教授却说,学数学的最好方式是…》)中所说的斯坦福大学数学教育学教授Jo Boaler

 



Jo Boaler教授是英国人,为了帮助英国提高数学基础教育水平,去年她专程回到英国,在300所学校开展了一个名为“鼓舞数学周”的项目。目标是使学生改变对数学的畏惧态度,建立对数学的信心。

 

Jo Boaler教授反对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在这个项目中,她一改传统使用抽象和符号的教学方法,用演示具体形象的视频和教具,向学生介绍代数和几何概念,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数字和概念,启发他们找到其中的联系。

 

Jo Boaler教授也在美国开展过同样的项目,结合英美两国的反馈来看,效果非常显著:92%的学生反映他们喜欢这一项目,94%的学生说视频和课堂活动让他们喜欢上数学,96%的学生说他们懂得了在遇到难题和做错的时候坚持下去。

 

然而遗憾的是,“鼓舞数学周”这个项目没有得到英国教育部的支持。面对上海、新加坡等PISA成绩名列前茅的现实,英国教育部还是决定先提高成绩再说。

 

英国媒体将教育部门这一抉择称为“向东走”,而称Jo Boaler教授倡导的以激发兴趣和建立数学信心的方法为“向西走”。


 


Jo Boaler教授深信她的方向是正确的。她先后出版过5本关于数学教育的书,其中《教室里的大象》被许多数学教师奉为经典之作。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目前还没有中译本。

 

她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MOOC(开放式网络课程),教给教师和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成为高效的数学学习者。

 

Jo Boaler教授和她的团队的还创办了一个数学教育网站Youcubed,为教师和父母免费提供了很多数学启蒙教学的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方法的探讨、数学游戏和数学App等。

 


 

目前Youcubed的日访问量是200多万人次。有意思的是,这个网站访问量第二大的地区就是英国。英国的许多教师和父母仍是Jo Boaler教授的拥趸。

 

 “向东走”,还是“向西走”,对英国来说,这还是个没划上句号的问题。



兼容中式教学,有多难?

英国学生PISA数学成绩排名不高,而美国的名次比英国还要落后。澳大利亚的排名比英国略高,但也差强人意。加拿大虽然排名比较靠前,但据国内的评估,加国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比起前几年也在下降。

 

人们总会有意无意地给一些事贴上标签。比如说“英国人数学差”,“亚洲人数学好”,“女生的大脑构造不适合学数学”。

 

Jo Boaler教授曾在白宫做过关于数学学习的性别差距报告,也在Tedx演讲中阐述过同样的结论——大脑研究表明,没有“天生数学头脑”这回事。数学并不偏爱某一种人,数学能力的高低,不因性别、人种等不同而存在天生的差异。

 

与中国相比,欧美国家学生的考试成绩似乎从来都难以望其项背。如果将天生差异论排除掉,就应该注意这样的事实:中国学生在学业上投入的时间也是其他国家学生远不可比的。

 

根据调查,上海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为平均每周13.8小时,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7小时,是香港、澳门、台北的2倍多,是韩国、芬兰、捷克的4倍多。加上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上海学生每周的校外学习时间平均为17小时左右,远远高于OECD的平均值7.8小时。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3.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很多小学生仍然在上补习班。71.3%的被访者反映,学校老师向学生、家长推荐或要求上补习班的情况很普遍;英语补习班最多,为81.1%,其次是数学(包括奥数)59.4%


因此英国教育部引入中国式数学教学,也招致了很多批评。

 

英国《卫报》发表过这样的评论文章:


中国学校就是考试工厂,英国为什么要热衷效仿?

 

去年曾经尝试过中式教学的一家英国学校的校长这样对BBC说:

 

“中国教学方法与英国青少年有着文化和观念上的冲突。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向老师发问,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得到尊重。……总的来说,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父母、文化和价值观才是上海成为PISA考试佼佼者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教学方法。任何教育方法和政策,都不可能再使英国的文化回到1950年代去了,我们也不该往那个方向走。”



数学,到底该怎么教?

 

在发达国家中,向亚洲的数学教学取经的,英国并不是头一个,美国也曾经尝试过。

 

1995199920032007年的TIMSS(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成就调查),新加坡都居世界第一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曾将新加坡列为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的世界第一位。

 

1998年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开始使用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材。

 

通过引入新加坡的数学教材,并对老师进行相应的新加坡式培训,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但是美国人发现了一个问题:新加坡数学教学不够注重沟通。美国近年来在数学课程设计上,更希望强调合作沟通,以及批判和创造性思考。


美国的教育专家说,学什么和怎么学一样重要

 

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勇,在他的著作《世界级领袖:教育有创造力和首创精神的学生》的研究中,提出过这样一个数据对比。

取得PISA高分的国家,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高创新精神。

 


图中红色柱为2009PISA成绩,蓝色柱为创业能力。可以看出,PISA成绩与创业能力几乎是成反比。新加坡的PISA成绩最高,创业能力却很低。美国则正好相反。这两者关系比较平衡的国家是比利时、法国、瑞典、捷克和澳大利亚。

 

其实PISA成绩澳村也是重视的,甚至将这一目标写进了2013年教育法案里,要力争在2025年时进入PISA成绩前5名。但是与英国不同的是,澳村并不选择舶来的数学教育。

 

2014年,《教育政策杂志》(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上发表了以色列学者的一篇研究文章。研究对比了就读于澳洲学校的中国背景学生和上海学生的PISA数学成绩,发现前者是615,比后者(600)还要高。在新西兰也得到了类似的对比结果。

 

研究人员认为,说中国的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更优秀,是不成立的。父母对孩子影响和期望,才是造成亚洲和西方国家成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

 

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是:PISA到底应不应该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规划目标之一?这也是许多澳洲学者和评论人士争论的问题。


争论焦点在于,说到底,PISA只是一个标准化考试,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各项能力,甚至仅就数学而言,PISA成绩也未必是一个足够全面可信的参考指标。以PISA作为衡量指标,本身就有悖于澳洲基础教育“去标准化考试”的基本理念。


他们担心,如果将PISA成绩作为导向,会使澳洲的教育偏离正确的方向。

 

根据我的个人观察,澳洲的小学数学课程仍是以理解和启发思考为主的。老师会强调用学到的概念和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女儿的数学作业都在一个学校指定的App上做的,那里面有各种短片、数学题和游戏。每次她在那上面学习,要是我不催她,她是不会把Pad还给我的。

 

——我还是相信,好的数学教育,离“人”,而不是离考试,更近



— END —


这是澳洲时间(Aozhoushijian)分享的第 20 篇原创文章,联系我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喜欢的长按下边儿二维码~~



均为原创文章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ID:aozhoushijian


如需转载

请后台留言

分享朋友圈请随意


▼往期文章阅读:

《还让孩子苦练速算?这位斯坦福教授却说,学数学的最好方式是…》

《10年后半数工作将消失?怎么办?澳洲决定教孩子这样做好准备》

《女儿的期末报告上没有成绩,却有句令我感动不已的话》

《牛津大学揭开孩子睡眠的真相!一场“晚点上学”之战,席卷欧美的校园

《5张图告诉你为什么留学应该来澳洲》

《澳洲这样帮助英语零基础的孩子适应语言》

《为什么我决定带女儿来澳洲上小学》

《在澳洲上学6周后,女儿发生了什么变化》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