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风采】“聚焦澳洲华人学者”系列访谈 2016第五期

2017年06月26日 何明光眼科医生



采访:宋丹子,李逸群

撰文:宋丹子 编辑:彭华栋,李妙斯


何明光教授是我采访的教授中非常特别的一位。他不仅是位著作等身的教授,而且是名有着远大理想和情怀的眼科医生。墨尔本大学Research@Melbourne Accelerator Program (R@MAP) 项目每年向全球招聘仅五位在本领域处于全球Top5的著名学者, 何教授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可以直接免试、注册澳洲眼科专科医生的中国籍医生。2014年旅澳前,何教授已在广州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20余年,期间从住院医生做到教授,还成为眼科专科排名第一的中山眼科中心的副院长。他不仅关心眼科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而且投入很多精力用以推动中国及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医学科研与国际接轨。仅赴澳一年多,何教授就已经获得许多研究经费的支持,成功创立了由澳洲眼科研究中心发起的亚太研究加速器项目,把澳洲的先进研究经验带到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医疗大数据和医学研究平台。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已为不易,何教授在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上,依然持之以恒地追求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引领着团队关怀公共卫生事业、推动更好的社会服务。我们希望通过这篇“采访心得”,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这位充满情怀的医学教授的故事。


重要的人生机遇

1993年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何教授就在国内眼科排名第一的中山眼科中心成为一名医生。出于对公共卫生的热爱,他在工作六年后,停薪留职、决定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公共卫生硕士。 硕士毕业后,何教授又前往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攻读博士。何教授的这两段在英美留学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感悟,尤其是在霍普金斯大学上的讨论课让他受益匪浅。讨论课上,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始,一起做头脑风暴,以提出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案为目标。正是这种思辨的锻炼让何教授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得以有效率地开展工作。从表面来看,何教授的求学或是事业之路似乎是无比顺利的,但细细挖掘才发现这其中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其中特别令我惊讶的是,何教授在留学期间不仅优秀地完成课业,他还以学生的身份申请到大量科研经费带回国内,开展科研活动并发表了很多文章。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正是这些优秀的科研活动和成果让他回国不久就破格成为了教授和博导。

当我们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何教授非常谦虚地说其实他并不算成功,但如果一定要说和别人做得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会花比别人多三倍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我们采访的时候,何教授的助理告诉我们,他每天睡眠不足五个小时,年轻的时候甚至只睡四个小时。这让我不由地肃然起敬,刹那间明白成功无一不是由汗水浇筑,而难能可贵的是何教授即使现在已经非常成功,他努力的脚步却从未停下。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做医生

何教授做过很多年的眼科医生,但他现在从事的研究工作却更偏向于公共卫生。当我问到何教授是如何找到他现在热爱的预防眼科学研究时,他和我们讲了一个例子。他说:“我曾经给农村的病人做手术,作为一名医生,一次手术只能帮助一个人, 作为一名研究者,提出和推动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同时让更多的病人获益”。何教授提到Howard Gimbel医生提出环形撕囊,从根本上解决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并发症,将手术中晶体核下沉玻璃体腔的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百分之九十,从而推动了这种手术方式在全球普及。作为一个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者,何教授提出了增加户外活动可以降低儿童近视的观点,并且通过临床试验加以证明,结果在美国医学杂志(JAMA)发表,成为全球近视预防的新里程碑。何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从眼病流行病学入手,获得了很多“第一”的研究成果,他们第一次完整报告了国人发生青光眼的患病率和临床特征,第一个报道了中国儿童近视的患病率,组织和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双生子登记库。最近几年,他提出了“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眼病筛查和服务模式,他和他的合作者,以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为技术核心,开发和推广智能眼底照相机,以人工智能取代部分眼科医生的工作,提高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的筛查成本和效率,得到了BUPA Health Foundation的资助在澳洲进行实验性推广。最近,以他的“自动测视力”专利为基础,他们提出了“在家测视力” (Vision at Home)的项目,提高视力检查的参与度和便利性,项目在Google Impact  Challenge比赛中脱颖而出进入前十名,现在正在进行公众投票: https://impactchallenge.withgoogle.com/australia2016/charity/cera

正是受大数据研究的启发,何教授创立了亚太研究加速器项目。在澳洲他联络了包括澳洲眼科研究中心在内的多个国际知名的眼科中心和专家,组成澳洲核心工作组,同时链接了国内多家省级以上的眼科医院参与项目,逐渐把中国、澳洲以及越南、泰国、蒙古等多个亚洲国家联合在一起,达到最优的临床资源共享,共同开展高水平的眼科研究。这个加速器的发展,不仅能为亚洲地区的眼科研究者带来了新的资源和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最终让广大患者受益。

何教授耐心、热情地介绍着他的研究课题,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的是他的那份心怀天下、要用科研为社会做贡献的理念。我们知道何教授介绍的仅是他众多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能感受到他那份来自医生的真挚以及作为学者的执着。相信在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不远的将来,我们在家里就能检测视力,点一下鼠标就能查询病发可能性,用智能照相机拍一张眼底照片就能自动诊断眼底病,我们将拥有更便利、更完善的医疗体验!


对学生的寄语

相比外国学生,何教授觉得中国学生特别优秀,能够吃苦,总能按时完成导师分配的任务。关于缺点,何教授说“我们国内来的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在科研上遇到问题,总是想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一加一永远等于二,而且老师讲的永远是对的,这些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价值观带来的问题,加上缺乏表达能力的训练,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的学术成就和个性化发展”。何教授多次提到“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说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要从自己热爱的学科上找到动力,找到喜爱的学科,然后是喜爱的导师,最后是喜爱的研究方向。立下明确的志愿,明白为什么读书才是成功的关键。

何教授还提到做科研要把握好正确的时代需求。当下“one professor, one bench”的科研模式已经过时,我们更加需要学会通力合作,分享资源。在这个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创新的时代,我们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地提出问题和思考答案才是当下最关键的成功要素。


【专家简介】何明光,墨尔本大学眼科学系教授,澳大利亚眼科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皇家眼科学院院士,眼科专科医生。

研究工作地址:Centre for Eye Research Australia, Level 6, 75 Commercial Road, South Yarra, VIC 3004

临床工作地址:Eyescan Toorak Clinic, 469 Toorak Road, Toorak  VIC 3142. Email:  [email protected]


聚焦澳洲华人学者栏目由澳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会员发展部负责。如有优秀华人学者推荐,可联系会员发展部部长宋丹子([email protected]

关于博士沙龙

澳大利亚中国博士沙龙(简称“博士沙龙”), 英文名称 Chinese Association of Professionals and Scholars, Australia (CAPS Australia), 是一个汇集在澳留学和工作的中国及华裔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非盈利性团体。博士沙龙成立于2006年, 于2012年在维州政府正式注册。多年来在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教育组的指导和支持下, 博士沙龙致力于为在澳中国及华裔博士生和青年学者搭建相互之间以及与资深专家交流的平台, 架设海内外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桥梁,助推会员在学业上、事业上、回国发展上取得有新收获、新进展和新成效, 并在当地学术科研领域和中澳学术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