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里的高校,已经矫情得“无问西东”了

2018年01月22日 加拿大留学移民网


加拿大留学移民网

推迟7年上映,这部原本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拍摄的《无问西东》依旧来得及时:镜头前果敢纯粹、自带理想主义气质的俊男靓女,背景里永远奔跑跳跃、锐不可当的青春体魄,繁星般流转的“大先生”们,放在功利思想大面积消解大学精神的今天,愈发显出激浊扬清的意味。


但那种自高处攫取大时代浮光掠影的手法,美则美矣,却过于行云流水,过于“干净”,若放在现实中,不免有些立不住。


1928年清华大学校门 图/新浪


“真实”,是支撑《无问西东》展开的主题:


上世纪20年代,吴岭澜一直纠结于民初学人“崇‘实科’”的大风气与自己“文学满分物理不列”的现状,最终追寻自身所长,直至成为文学教授;


西南联大时期,家族“三代五将”的沈光耀,面对“不得当兵”的家训与国家危难,最终选择投笔从戎战死沙场;


上世纪60年代,当王敏佳被造谣中伤甚至遭遇公开批斗,她奄奄一息、容貌毁坏的身体最终被男友陈鹏抢出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句简单的承诺,“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而当下包围张果果的,是要不要与职场潜规则同流合污,要不要因为社会上层出不穷的信任危机,停止资助贫困户,张果果的回答,是“我们不一样”。


影片借清华校长梅贻琦、印度诗人泰戈尔和飞虎队美国教官之口三次提到“真实”,是“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是“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天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四代清华人,也以自身遵从内心、遵从道德底线的选择,为“真实”,为“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作出了诠释。


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在泰戈尔的演讲中找到内心的真实 图/《无问西东》


影片对“真实”的还原,同样引人注目:


从包裹箱中塞满的银杏树叶到奶茶妹那句只有清华人能听懂关窍的“师兄你是几字班呀”;


从沈光耀的冰糖莲子汤到陈鹏因辐射而斑秃的后脑勺;


从1924年台上演讲的泰戈尔、角落里因为在《哈姆雷特》中反串女士而吐槽不已的男生,到西南联大时期梁思成夫妇设计的茅草屋顶校舍、跑警报、“静坐听雨”、“天南海北音,五湖四海人”,地道而纤毫毕现的细节,为影片增添了几许管中窥豹的力量。


不过,“真实”与“传奇”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其不可能被某种黑白分明的结论评估,它复杂,多元,难以名状,通常只以平淡如水的形式存在,甚至与丑陋、残酷相生相伴。


处于其中的人,大多面目模糊,即便有些从平庸中脱颖而出,也一样无法免于挣扎中的彷徨与怯懦,一样要时刻面对终极选择。


张震在剧中饰演张果果 图/《无问西东》


一如提及因《无问西东》而被大加谈论的民国校园,《未央歌》是真实的,“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是真实的,梁遇春式“总是在可能范围之内,尽量地滞在床上,唯我独尊地躺着,东倒西倾的小房立刻变做一座快乐的皇宫”,也是真实的,季羡林涂抹在《清华园日记》中的胡言乱语,譬如“燕大劣根性,叫你说英文”,譬如“论文抄完了,东拼西凑,七抄八抄”,譬如“我对学生生活起了反感,因为学生在学校里求不到学问,出了校门碰壁,我看了这些摇头摆尾的先生我真觉得可怜啊”,也是真实的。


不过,日后这位曾经将考大学视作“抢铁饭碗”、将出国留学视作“镀金”的清华青年,坐住了几十年的冷板凳,成为精通12国语言的学术大师。


一如提及民国学人,“兼容并包”是真实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真实的,胡适、丁文江、蔡元培等一班自由派知识分子在军阀割据背景下开展“好人政府”实验却终至失败,也是真实的,陈寅恪晚年“非生非死又一秋,不夷不惠更堪羞”的生活状态,也是真实的。


尽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曾是这位国学院导师留给清华,乃至整个中国学术界的最重要精神遗产。


陈寅恪在助手黄萱协助下正在著书(摄于一九五七年) 图/南方周末


毕竟,校园可以被称作象牙塔,但绝不是无菌室,既有其遗世独立、田园牧歌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浸染,成为不同思想、价值观、路线、生活方式短兵相接的战场,而当时代的暴风雨来临,更不能躲过“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命运。


尽管这种“真实”借由《通天塔》式交叉进行的叙事线条获得了更立体的观感,也促使创作者颇有勇气地站在了一些敏感、现实议题的边缘,但经由《无问西东》呈现出来的“真实”,还是几乎存在于理想状态下:作为价值观的“真实”,而并非存在于时间中的“真实”。


或许出于维护情怀性的目的,影片最终止步于高光时刻的简单拼贴,且以此为契机,迫不及待地为一切挣扎与彷徨提供了正确答案。


图/@电影无问西东官微


几位体现不同时空下清华大学精神投射的个体,看似带着锐不可当的人性力量扑面而来,实则只在影片论述“真实”的过程中扮演一个寓意过于明显、但却具有说服力的例证,并在观者情绪酝酿恰当的时机,以口号形式抛出影片主旨。


当然,所谓口号,并不仅仅限于“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之类舞台感爆棚的台词,更包括沈光耀为空投食品不听教官劝阻反复选择同一路线、西南联大学生雪中拉小提琴、不识汉语的少数民族妇女在劳动中突然集体唱起赞美诗这样有悖逻辑,但更具姿态感的行为。


与之相配的色彩饱满的画面,紧密铺排的弦乐,更为《无问西东》增加了以空投价值观著称的好莱坞主旋律片的意境,无怪乎有人调侃,“可以,这很‘留美预备学校’,只是用起《奇异恩典》来还得稍微克制,不然会以为是燕京大学的宣传片。”


图/《无问西东》


相比之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名校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在电影中的地位并非道德制高点,而是亟待改变的社会传统的缩影。以一人之力扭转全局的圣诞档式圆满结局并未出现,甚至对于保守与改变所依次对应的价值判断,电影都呈现出开放姿态。这也正是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如《死亡诗社》般直击心灵,却自有一份接地感。


视角片面、刻意回避真实的平庸甚至丑陋之处,几乎成为内地电影论述校园、青春时的通病:


提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则必称理想浪漫,镜头扫过民主墙上胡乱张贴的电影、画展、讲座海报,亮处总有人站在椅子上谈论宏大命题,暗处总有人叼着烟卷独自读诗,《中国合伙人》的前半段故事算是搂着讲了,但个人英雄主义还是在后半段的新梦想发迹史中毫无悬念地开了瓢;


提及上世纪九十年代,则必玩王朔式贫嘴闷骚,主体处自有肉体美好的小姐姐来盛放直男无处安放的幻想与情欲,留白处也要填满黄段子和京骂,穿插着“下海潮”中生机勃勃的铜臭味,尽管在《万物生长》中,一言不合就开车的频率,绵密到实在做作;


待到“80后”、“90后”登场,变革时代的巨流业已化整为零,只能用出轨、堕胎、车祸、绝症、塑料花姐妹情为自己的青春加戏,却还要以耳光、大醉、抱头痛哭、“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为之作些关乎“疼痛”、“残酷”的注脚,在以《小时代》为代表的登峰造极之作中,血光下更平添好大一片火树银花、纸醉金迷。


图/《中国合伙人》


“真实”止步于运动服、随身听、自行车、暖水壶、白绿墙面、宿舍传达室电话粥和怀旧金曲,止步于依靠电视新闻和大喇叭广播强行插入的历史场景(不过通常只达到让人大致找准时间坐标的作用),但在由此堆砌而出的栩栩如生的回忆场景中,不同世代浸淫在轰轰烈烈的青春蜃景中心醉神迷、容光焕发,以“我们那时候如何如何”互相鄙视,并暂时忘却一路以来始终困窘、麻木、苟且、被现实围剿的生活境遇。


换言之,与其说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回望、自省,内地电影关于校园、青春的论述更加类似兜售情怀与理想的致幻剂,“真实”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数时候只是道具而已。


致谁的青春? 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很遗憾,在论述“校园”、“青春”时,《无问西东》同落窠臼。虽然比起对《似水年华》无病呻吟式的意淫与追忆,它有着更加崇高的立足点,更宏大的格局,事关知识分子对家国、对时代所抱有的责任,亦事关求知、为人、处世的信仰与底线,在强调工具理性而日渐疏远终极关怀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只是,这份“真实”并不纯粹。


如果永远被影片所宣扬的价值观主宰,还无法真正做到“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如果没有“真实”的反面作为支撑,影片中洋溢的美和崇高,可能也就只是带着精神洁癖的情怀,难以在现实的土壤站稳脚跟。


点击查看以下几篇“热门”文章

*【重磅】今天起,海外华人回国不用办签证了!最长可停留7天!

*加拿大:感觉堪比北极 美帝笑了:这里大雪齐腰 半个国家被埋

【紧急通知】身在澳大利亚的所有华人请注意!!!!

*我只想说:阿尔伯塔的卡尔加里是冬季最美丽的地方!没有之一!

*无论是美国还是北京,不站在寒风中,你就忘了冬天到底有多冷! 再见美国,再见北京 !

*【惊艳】加拿大第一条自驾到北极的高速路今天正式通行!沿路风景美到让你无法呼吸!

*又想让我生孩子?加拿大最新福利:12月3日起女性产假放18个月!成全世界最有爱国家!

*为什么一定要来加拿大?看完你就懂了

16岁少女被学校虐待4个月,回家勒死母亲后自首:不是每个人都配做父母

她因女儿打人被叫到学校,一番话后却让所有人震惊羞愧

没事千万不要去加拿大!

【深度解析】一个“加拿大人”可以享受哪些福利?这算是“共产主义”吗?

关于加拿大免费医疗最详实的介绍

加拿大驾照考试干货,快快收藏!


FROM综合 C本网综合,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关注这就是加拿大及时掌握靠谱的海内外价值资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