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学故事 | 来时路的每一步,都算数。

2018年01月31日 伦敦国王学院


国王校友--张竹君的留学故事

张竹君是King's的一名校友,她在伦敦国王学院攻读了文化和创意产业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后在伦敦工作了一年,而后回国进入上海知名外企成为管培生,目前从事着中英交流的工作。

除了是一名职场妈妈,她还是上海知名育儿公众号作者,她的公众号"PeachMama桃娘"为许多年轻妈妈及未婚女性提供了指引和帮助。现在的她每年都会带女儿回一次英国,去King's的校园里走一走。

来看看这位年轻妈妈在King's的留学故事以及她对英国教育的看法吧。

转载自PeachMama桃娘:


去年暑假的时候,荣幸成为广大留英校友其中一位代表,为英国教育“带盐”。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镜头前分享了自己留英及毕业后/近两年带3岁女儿重返英伦校园的故事。


前不久官方发布了我们的视频,在网络时代的传播下,也得到不少大v的转发,其中一位的转评让我的心不能平静:

这条转发,也让我非常想感谢我的母亲,在我成人的道路上辛苦栽培我、呵护我,继而这种力量与爱,在我有了女儿之后被传承被扩散。


有貌似父辈的网友因为视频的共情,而转评说“想想当年,从机场独自转身离去的那一瞬间开始,就知道今后所有的决定都要由他自己去做,其中忍耐/克己/解决/选择/历练/成长......他所经历的一切虽未参与,但我相信而今的成长/所得拜一贯的教育理念所赐。”


这个很有纪念意义的视频也挑起了我回忆与思考的神经。今天我想借机,回溯一下留学那些年的懵懂与收获,以及带着为人母的不同眼光,与大家交流一下,若是为子女选择未来留学,我们可能又会想些什么。


文末附上“英国教育”官方对Peachmama的小采访,强势为那个承载我青春与成长的地方硬广一波~:)



与生活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说来惭愧,去留学的时候已经二十出头了,却从来没有真正触摸过“生活”。从飞机落地伦敦希思罗机场的一瞬间,心情激动的我并不知道即将真正体会什么叫“从0开始”


宿舍是一人一间的,不按专业分不按性别分不按年龄分,总之,国内的那种大学里学长学姐全体出动的“迎新”热闹,是没有的。人,是更独立的概念。


无论如何,你要先填饱自己的肚子,整理好自己的小铺盖,一点一滴照顾自己的起居了。(诚然,应试教育的填占/大学生活的便利,让我成为了一心向书、擅长学习却疏于生活的青年。)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制火锅聚餐,是中国留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而英国社会的生活习惯(比如凡事都是预约与排队)与学术风格的巨大差异,让我花了小半年才缓过劲儿来。别的不说,光是超市小哥的英文口音,都曾让我怀疑自己是否学过英文...在国内父母打点好的一切,这里全都是0,我们戏称“打回原形”。


尤记得当时,我成功度过了忙碌的第一周,而思乡的情绪在第二周深深把我击倒,每当傍晚六点后,国内进入梦乡,不能与国内的亲朋好友联络,在当地还没有交到好友,浓浓的陌生与孤独感把我这个平时开朗活泼的人,生生固定在了小小宿舍的书桌前,悄悄流泪也不是没有啊~ 


记得当时被宿舍楼里的朋友拖去看热闹的泰晤士河夏季游行,缓解思乡之苦...哈哈


所以,这来自生活的第一个“打击”,让在国内无忧无虑的留学生认清了现实的琐碎,没有家庭的庇护,迅速在生活技能上狠狠“补课”。——对于成为一个完人来说,这是重要的。



有大片的时间,与自己对话


前一段时间爆出来一个新闻,说英国有很大比例的民众都患有“孤独症”。我表示非常理解。


那里的社会包容性很大,尊重你选择任何一种你追求的人生,同时人与人之间距离就相对比较远一些,没有过多统一评价,也没有对于个人生活的舆论压力。


百年历史的宿舍,经常在窗外的书桌上一个人看天书,课业压力让我这个曾经的“学霸”光环全无,每一天都像蜗牛一样努力往上爬!


特别作为留学生,很多时间忙于课业,相比于国内,独处的时间便也陡然增多。


后来我跟朋友交流,我说“我的'青春期'严重滞后,一直到硕士留学期间,才爆发。” 对于自我的认知更加脚踏实地,有敬畏心。同时也长出了铠甲,像一个勇士一样,学着在小社会里为自己争取适当的资源,更加坚韧,懂得与人交流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尊重不同个体存在的合理性。


这条窄窄的小路,是每天从宿舍出来搭1小时公交去学校的路。在这一小时的公交路程中,我看遍了伦敦城大大小小的街角故事,慢慢与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相遇。


最不同的是,越来越少地随波逐流,懂得捍卫自我的追求与判断。比如对于自己的事业心,了解得更清楚,当时毕业后我在当地找到了一个金融服务机构的工作,标准的大众期待的“钱多活少”,但我恰恰是被这个“钱多活少”掐住了脖子,我年轻啊我期待经历期待探索,一个非常适合养老的工作,最终还是被我毅然放弃了。



去旅行,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外留学,最开心就是考试完之后的外出旅行。做学生有很多出行优惠,1英镑的巴士票/10英镑的机票...都不是梦!


行过千万里路,自然你就更加开阔。见过更大的世界,你会了解自己的渺小,但又有变得更加强大的动力。


多佛七姐妹白崖,给我带来过深深的心灵震撼。后来成为了我们亲子游学的深度游体验点之一~

两个小时火车就能从伦敦中心抵达巴黎中心。这样的双城记满足了无数少女的美好幻想...

蓬皮杜美术馆里,遇到在上艺术课的学生们,才知道原来还可以如此生动地把课堂搬进艺术馆~

南法尼斯的天使湾,那里有我见过最美的海的颜色。

去了布拉格,才知道蔡依林骗人了...哪有布拉格广场...

在西班牙的午夜,钻进民宅欣赏一段热情的弗拉明戈!

毕业时请同学拍的伦敦留念...



培养下一代小小留学生,我们的初衷是什么


虽然留学的日子,真的不比在国内轻松惬意,但期间的收获一直到现在都源源不断地给我养分。它给了我一种更加成熟的思维方式、更加包容与豁达的内心世界、更加勇敢果决的行动力。

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激动到模糊”的,是我。


很多朋友会问我考虑让孩子留学吗?答案是肯定的,相信我们这一代因为有了更丰沃的资源和行动的便利度,留学将变得更加普遍,至于留学的目的,可能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 不为出人头地,但求开阔视野。

- 找到自己内心所向,成为真正的自己。

- 能更加顺利地穿梭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成为一个地球公民,有更加自由的人生。

- 下一代人有他们的时代特征,鼓励他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提供基石,剩下的由他们自己。



以下内容来自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专访《 学霸妈妈:我和孩子有个约定,每年重返英伦校园》与视频,记录了我毕业后的状态,与带孩子从小开始暑期游学的事情。


关于孩子的养育之路,我们多多交流。



走心女中音采访视频在此...




这是Christy毕业之后第四次回英国,同时是第三次带着孩子回到母校——伦敦国王学院。对于每年回一次英国的决定,Christy表示自己是海外教育的受益者。她说:“我13岁就开始做校际交流,一直到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伦敦国王学院读硕士,整个海外读书的经历可以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现在有了孩子之后,想更早地去汲取这些养分。每年来看看,一是我的情节,二是让孩子无缝链接到这么一个环境里面来。”



3岁半的女儿Mia在伦敦国王学院教学楼里的走廊里欢快地跑着,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而Christy则是充满怜爱地望着Mia,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6年前,她也曾抱着一大摞书在这条走廊反复穿行。但6年前的她一定没想到,延续两代人的英国情缘就此埋下了种子。


妈妈的双重身份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Christy只身来到伦敦国王学院攻读文化和创意产业管理专业硕士,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伦敦工作了一年后,她进入上海知名外企成为管培生,目前则从事着中英交流的工作,用自身经历和经验架起中英沟通的桥梁。


她看似普通,是上海成千上万的职场妈妈中的一员;但她又有另一个不同的身份,那就是上海知名育儿公众号作者。这得感谢一年半的全职妈妈经历。


有了女儿Mia后,Christy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辞职做全职妈妈。对于这个决定,她解释到:“如果全职妈妈是一个职位,那么它一定是全世界最充满挑战性的职位。因为育儿对每个新妈妈而言都是全新的领域,相当于你去研究一个项目。它不仅有24x7的工作时长,而且需要多种能力。”


在全职妈妈期间,除了悉心照料女儿外,她积极研究理论,批判性接收,还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她的公众号风格得到了无数妈妈的好评,拥有了众多粉丝。



从伦敦到伦敦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了和女儿Mia一年一次的英国之旅。


第一次来英国时女儿Mia只有1岁,所以竹君主要带孩子到处走走看看,体会英伦风情;


第二次来英国,Christy直接让2岁的女儿插班进了当地的幼儿园,体会中英不同的教学特色;


而这次来英国,Christy不仅带了自己的女儿,还带了10个中国家庭,共同感受英国低幼教育。



这10个家庭是通过竹君运营的育儿号报名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在全职妈妈期间因兴趣而创建的公众号会成为Christy的第二份事业。一趟行程下来,家长们甚至感慨比孩子收获更多。来英国旅行很平常,但能通过项目真正深入到英国当地的育儿环境里,这给家长们带来了不少感触。



母女之间最浪漫的约定


虽然每次来英国的行程不同,但Christy都会做一件相同的事情,那就是跟女儿Mia在伦敦国王学院的校徽前合影。


我问Christy:“你希望女儿长大后来英国念书吗?”她眼神亮了,说:“因为我对英国非常熟悉,所以希望女儿也会爱上我的选择。当然,这一切都由她来决定。


第一次带Mia回英国 

 

留学低龄化已经成为趋势,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同。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5年跟2012年相比,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从17%上升到27%。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计划出国读高中或预科及语言学校。


而像Christy这样热爱研究英国教育的家长将越来越多。也许教育是一种传承,孩子从父母那里不仅得到了物质上保障,还得到了父母的习惯、阅历和眼界。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


每年带女儿回到装载了自己满满青春回忆的校园,是我能想到妈妈和女儿之间最浪漫的约定。


站在伦敦国王学院的门口,Christy拉着Mia的小手,问:“我们明年再来好不好?” 


Mia点点头,甜甜地看着妈妈,说:“好。”



Study UK

Discover you

让每一个成就都有意义


- END -




King's一月有什么新鲜事?

 1月毕业典礼 | 排名揭晓 | 奖学金 | 裸体日历 | 女王颁奖 | 凯特王妃 | 妮可基德曼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KCL1829

学校官网:http://www.kcl.ac.uk/ 

联系电话:+44 (0) 20 7836 5454



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由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和时任首相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惠灵顿公爵于1829年创办是伦敦大学集团两所始建院校之一也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之一。伦敦国王学院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学院教师和毕业生中有12位诺贝尔奖得主。伦敦国王学院在2017/18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23,2016/17年度Time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36位。


      微信号:KCL1829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伦敦国王学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