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

2018年01月18日 摆渡人留美


身处当今这个极度竞争的时代,人人都在抢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成为所有老师和家长的共识。甚至还有人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计算出孩子距离高考还有6414天!



如果把义务教育的开端看作起跑线(在中国,人们已悄悄移至学前教育),我们的孩子要不要在起跑线上分出输赢?为此美国的老师和家长一般还是比较开明的,基本上无家庭作业、无班级排名、无成绩排队、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像样的考试……让孩子在义务教育的起跑线上信马由缰,只在乎成长,不在乎输赢。


对于美国人来说,读什么大学,过什么人生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并不存在一窝蜂读名校的心态。对于那些并不是特别拔尖,也不太雄心勃勃的学生来说,在自己所在的州读州立(政府公立)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美国甚至流传这样的一个统计,大公司的CEO中绝大部分其实是来自州立大学,而不是顶尖的常春藤大学的毕业生。


事实上一帆风顺地从常春藤大学出来,然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也并非每个美国年轻人的第一选项。不少年轻人不念大学,而从事自己喜欢的蓝领工作,体力劳动,或者念完大学以后从事并不稳定的,带有自由职业性质的文学创作,摄影,电影摄制,表演等,也会感到非常的骄傲。



这就是美国的教育的优势特点,每个人的起跑线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殊经历和兴趣重新设定的,而个人的成就感,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整个社会和相应的制度,不仅仅提供最优质的高等教育,也对普通人提供最多元和开放的高等教育机会。


而回过头来看我们所谓的“赢在起跑线”,说白了就是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跑中,让孩子无知无畏地“偷跑”、“抢跑”,并且在孩子需要发现并培育兴趣爱好时,过早、过度地开发、透支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得孩子在莫名的厌倦和恐惧中倒在了自己潜在兴趣的起跑线上。


就是这样,原来“赢在起跑线”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大学后,普遍感觉因后继乏力而落后于原来跟跑的美国学生。君不见,在起点线上,中国孩子年年横刀立马于国际奥数;但终点线呢?有“诺贝尔数学奖”之称的“The Fields Medal”,中国高校至今无人问鼎。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输在起跑线”并不等于最终旅途的失败,而“赢在起跑线”也并不意味着在终点就一定会看到你的胜利。没有前面的失败铺垫就没有后面的成功出现。如果“成功”可建立孩子的自信,那么“失败”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的反省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需要输在起跑线!


大家还看了

2018留美首选专业|STEM

美国2018年留学生最新政策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