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雪崩?大家都少算了1亿人!

2018年01月29日 创业财经汇



本文授权转载自TT财经(ID:ttcj99),作者:T教授


2018年1月,我们又如期引来了各类数据的大轰炸。

不过,较于那些一如既往的波澜不惊、漂亮的让人麻木的数据,如GDP等。今年的一项数据着实炸了锅,因它太不漂亮,也太出人预料了,它就是人口出生数据。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为1723万,与2016年(1786万人)比,同比减少了6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5.32‰的惊人低生育水平。

即是说,在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的第2年,中国的新出生人口反而不增反降。

在二胎政策的实施之初,国家卫计委对2017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预测值为2023.2万。

是不是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在2017年出生的人口当中,二胎占比达到了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也即2016年二胎占比为46.13%。

看似全面二胎政策还是起了很大作用,其实不然,二胎占比之所以大幅扩大,是因一孩的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在2017年,中国一孩的出生人口为841万,比2016年的一孩962万,足足少了121万人。

这意味着,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在不断下降,而二胎政策完全无法弥补一孩下降造成的缺口。

更不幸的是,按照之前的预测,即使在2017年出生人口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的出生人口也将在2018年迎来高峰。

而事实的真相是,在实施二胎政策的第一年(2016年),中国就迎来了人口出生高峰。

人口乃国之根本,而过去40年的辉煌成就也恰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之上,所以,2018年的人口数据,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

不过,昨日(1.27)的一则新闻,让我们看到了化解人口和劳动力危机的一丝曙光—— 智能化机器人。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杨丽琼27日透露,重庆为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到2020年,将支持5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计划,建成20个智能工厂、200个数字化车间和2000个数字化生产线。

▌不容乐观的人口形势

抛开下降的新出生人口,即使站在人口总量的角度,中国的人口也不再是一个优势,因为,我国的人口结构实在是不容乐观。

从下面这张中国人口结构图就可看出,中国45 — 49岁年龄段的人口高峰对应到25 — 29岁的人口出生高峰;

那么,即使我们基于年轻一代受教育水平高、社会观念开放等因素,把生育年龄往后推迟3 — 5年,上一波25 — 29岁的人口高峰也应该要对应0到4岁的人口高峰。 

但就2017年的数据显示,预期中的人口高峰并没有出现。

更重要的是,20 — 24岁的人口比25 — 29岁少了一大截(如上图所示),即是说,未来能生育人口是进一步减少,再叠加生育意愿的下滑等因素,中国的人口将会出现断崖式下滑。

不意外的话,30年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就是右下图的一根直柱。

这根“直柱”对我们的儿辈、孙辈来说,就是一座压在他们辈上的五指山,可比现在的房贷重多了。

不说30年后,即使是当下,新增劳动力迟缓、及未富先老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据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报告2016》显示,当下中国的抚养比平均值是为2.8(即2.8个缴纳养老保险的劳动力要养一位老人),而这个数据从2014年的2.97到2015年的2.87再到2016年2.8,是一路下滑。

因为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比如经济发达的广东抚养比是9.25,位居全国第一,而超出全国平均的只有8个省,而数据最低的是黑龙江,仅1.3,几乎相当于1个劳动力养一位老人。

而不同的养老比,就必然导致不同的养老压力。

就整体而言,全国养老金余额平均支付17.2个月,广东、北京,凭着抚养比和工资双高,完全没有养老压力,但像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都没这么幸运了。

如2016年,黑龙江、辽宁、河北、吉林、内蒙古、湖北、青海等7省已经出现养老金的入不敷出问题。

30年后,在养老问题上,能够幸免于难的怕是只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省一级的行政区包括广东,可能都要沦陷。

可能大家对30年之后的事,还难以有危机感,甚至会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侥幸心理。

但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从已经进入发达社会、老龄化严重及人口陷入萎缩的国家,看到我们的明天。

没错,笔者说的就是已经迷失了30年的日本和深陷欧债危机的希腊等欧猪国家。

而且更重要的是,30年后,恰是我们这些人需要安享晚年的时候。

是不是觉得我们自己这一生很背?

少算了1亿人?

基于传统发展经验看,人口无疑决定一个国家和经济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就犹如人一样,年轻的时候恰是干事的时候。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能否找到其他因素来弥补人口下降造成的缺口呢?

毕竟计划生育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已不可挽回,单纯的放开计划生育乃至日后出台税收、生育奖励等措施,都将于事无补。因为生育率和生育意愿的下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体现,是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无法逆转。

所以,对于化解人口危机,我们不能把希望单纯的寄托在放开计划生育、提高生育率上。

纵观近代社会200多年的发展史,人类之所以能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短短200年创造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的总和都多,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技术,即3次工业革命。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或社会要实现持续性的繁荣,无外乎三要素:人、技术(工具)、资本的紧密结合。

三者的完美结合大大提高社会财富创造的效率,而财富总额及效率的提升,又提升了单个人的财富分配总额,而个人财富的增加又提升了社会总需求(消费),进而推动着社会经济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个逻辑最佳的实践案例就是,1914年,亨利·福特大幅提升工人工资,其结果是大大带动了福特车的消费,进而触发了一场消费革命。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过去200多年间,虽然发生了3次工业革命,但最有效率的生产率仍是人和工具的结合。

直到近两年,AI(人工智能)出现,AI的本意是让机器具有某些“人的智慧”,如无人驾驶等,这为把人从劳动力里解放出来成为了可能。

即是说,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智能机器的出现,能够保证社会总财富的创造及供给不会因为人口的减少而减少。

而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的“人工智能”革命中,我国赶了个早集。

在AI的终端消费领域,百度等企业已经跻身第一阵营。

而在制造领域,中国工业机器人化是《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大计划的核心,在我国制定的诸多目标中就包括将每万名工人配备的机器人数量提升至150(现今为49)。而当下,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工业机器人需求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据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前十个月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突破10万大关,全年产量或将达到12万,较2016年,大涨66.6%。

所以,未来工业及终端消费的智能机器人将有可能弥补中国人口下降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小结

可能有人会疑惑:智能机器人是可以解决劳动创造问题,但问题是机器人不会消费呀。若没有消费只有供给,只会带来更多的产能过剩,而且更重要的是,智能机器人创造的财富只会集中公司和股东手里,即会带来更大的贫富不均。

笔者承认,这确实是个问题。

而破解的关键就是,政府强行参与社会劳动成果的二次分配。

只要解决了劳动成果的二次分配,那么,消费不足问题就迎刃而解,贫富差距也能得到化解。

毕竟,只要有钱,哪怕七老八十,大家也懂得怎么去享受。

所以,未来,当智能机器人普及的时候,政府最应该做的不是减税,而是要大幅提高对企业的税负,来补贴普通大众。

而对于打过土豪、分过田地的我们来说,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点赞👍

经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钱生钱

让钱繁衍子孙后代

推荐两个不错的公众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