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震撼 墨尔本“丝绸之路黄河之梦”音乐会圆满落幕

2015年08月27日 BQ澳洲


开场的《黄河大合唱》调动起了整场音乐会的气氛(演唱:墨尔本华人社团合唱团,合唱指挥:王玉俊,钢琴伴奏:胡雅端)


今夜,我们同在船上,哪怕你从未到过黄河

撰文/陈龙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光未然 《黄河船夫曲》

船身摇晃,我被急奔的浪潮裹挟其中,耳边是震耳欲聋的轰鸣。我一早就知道,这一程会如这般九死一生,可我并不孤独。如歌中所唱,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我有我的同胞与我并肩作战,“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整场音乐会的情绪被激昂与浩气一下子调动了起来,盛大的掌声将我拉回音乐厅,每一位华人观众脸上都洋溢着感慨与自豪,也有不少西人露出了好奇又赞赏的神色。他们中许多人大概与我一样,从未亲身感受过黄河是如何嘶吼着奔流,可是今夜,他们和大厅里所有的人一起,都登上了这艘东去的船。


仿佛厚重的红漆大门缓缓推开,《黄河大合唱》就如那“铛”的一声绕梁的响锣,宣示了这一夜的主角,是那个广袤壮美、历史悠远又饱受苦难的民族。而今日的航行,甚至无法勾勒她曾经所经历的万分之一。


《牧民之歌》:中西乐器的碰撞与中西音乐人的携手(巴松:George Dreyfus,笙:王正亭)


巴松与笙的二重奏铺开一幅草原的画卷:我看到肆意奔腾的牛羊,还有两个潇洒又自由的牧人合奏着属于他们的《牧人之歌》,传统的笙和西方的巴松是新奇的搭档,配合起来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气势恢宏的《战马奔腾》(二胡独奏:郑浩)


再往远去,轰隆隆的马蹄越来越近,渐渐清晰的是骑兵们挎枪跃马的身姿。二胡独奏《战马奔腾》里快得让人移不开眼的击弓、抖弓赋予了二胡与它传统的悠远绵长不一样的力量,仿若声声号角中战士们冲锋陷阵、酣畅一战,最终凯旋。

《草原之歌》,熟悉的旋律来自《康定情歌》(古筝:姜萍等)


从战场上缓缓归去,《草原之歌》染出一片望不到尽头的绿,抬头有天空高远,繁星如缀。作为上半场的压轴曲目,四位身着汉服的古典美人用声声筝响,奏出了那个熟悉的旋律,那是冲出国界,曾经跟随人造卫星飞向宇宙的《康定情歌》,相信那条“溜溜的”旋律勾起了场上许多华人们的思乡之情。


如果说上半场是精致的、动人的,那么有了Pro-Musica室内交响乐团加入的下半场一定是厚重的、震撼的。


下半场的《丝绸之路》交响乐与《黄河》钢琴协奏曲均由Pro-Musica室内交响乐团倾情演绎(指挥:John Ferguson)


《丝绸之路》是用沙写成的历史。第二乐章像是一幅盛大的画卷,伴随着若有似无的驼铃声和哒哒的马蹄声,壮美的沙山和古老的城池仿佛在诉说漫长的时光里见证的许多悲喜——它们既是有形的诗,也是凝固的史。第三乐章则有着不一样的跌宕起伏。刚开始就气势汹汹地袭来的,仿佛是一场浩大的沙暴,毫无章法、不顾一切地碾压而来。沙暴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在那个没有一粒沙扬起的、沉静的夜,明月高悬,再也没有哪里的月亮可以比这里的更大、更亮、更清晰。然而另一场沙暴随即席卷而来,仿佛不让你有喘息的机会。这是西域的美,它既不守之以礼,更不华丽雅致,它是一种野性的美、狂暴的美,你可以选择不理解、不喜欢,但是它耀眼到让你不能有拒绝它推开它的机会。


而《黄河钢琴协奏曲》却是庄严的缅怀。


在第一乐章,我们终于又遇到了那急涛骇浪。我又回到了那难以驯服的黄河,船身摇摆之间脸上已被浪花打湿,浑浊的河水叫人睁不开眼。但是慌乱间我却听到了让人安心的声音——那是整齐划一、万众一心的船夫号子,充满了力量和信念,让人无法不去依赖它,因为在它的带领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征服黄河。

钢琴演奏家Caroline Almonte用她自己对《黄河》组曲的理解演绎出了恢弘的气势与深沉的缅怀


第二乐章是壮阔的诗。大提琴是勾人思绪的乐器,因为它连绵,因为它悠长。由大提琴带出的《黄河颂》带来的是奔流不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它横冲直撞、无所畏惧,孕育出五千年的文化,冲刷出辉煌的历史。它像是母亲,或者说,它就是母亲。弦乐合奏烘托出仁慈的母性,那是一位饱受沧桑的母亲,她脸上的每一条沟壑都是一段历史,这些历史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或许我们已经遗忘太久。


第三乐章《黄水谣》则是哀婉的歌。笛声独奏的开头像是婉转的鸟鸣,随后柔美的钢琴是那“麦苗儿肥,豆花儿香”的平静安乐,可那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征服黄河又怎样?战争让村庄被炮火摧残,满地是硝烟与灰烬。华夏儿女们在战火中失去亲人,失去家,在一片凄凉里哭泣着,颤抖着,痛苦着。


整个音乐会的最高潮是第四乐章的《保卫黄河》。这是属于奋斗和反抗的乐章,从一开始的昂扬前奏后迅速进入了《黄河大合唱》的经典旋律,而在这个时候钢琴演奏家卡罗琳(Caroline Almonte)仿佛看到了每个人心里的那份激昂,对着观众席点头示意,于是音乐厅里出现了平常在古典音乐会里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观众鼓掌为乐曲打拍子的场面。而后半段管弦钢琴大合奏的《东方红》的主题旋律让人感慨万分,多少个属于那个年代的电影画面在眼前一一掠过,那些战斗的身影、坚毅的脸孔,最后汇聚成那个《国际歌》的旋律,那是众志成城的旋律、属于胜利的旋律,而全曲在不断推高之后坚定又辉煌地结束了。


完美的谢幕:创作了《丝绸之路》与《黄河》钢协的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携手Caroline与John向观众致敬


作为一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音乐会,这份缅怀与激昂当得起那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东方红》和《黄河大合唱》,这些在小时候还时常听到的旋律,今夜在异国他乡听来如此叫人亲切和感慨。艺术是一种超脱生活的存在,政治、国界在它看来通通不在意。或许这些都是来自过往的思想,但是当它们成为了音乐,成为了无词的歌,在场的所有人都可以感同身受:那种灵秀的美、悠扬的意境,那些浓郁的哀、切肤的痛,还有那些勇气、力量、坚定的信仰,都是可以被共鸣的。


而在缅怀的同时,音乐会也带来了文化的交融。不管是巴松和笙的携手,还是演奏着中国乐曲的西人乐团,这场音乐会都是一场中西文化的碰撞。最令人动容的场面是西人演奏家们和华人观众们在《保卫黄河》时的忘情互动。我想,今日尚不能展现我美丽的祖国的万分之一,只希望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音乐会,跨越国界,把璀璨的华夏文化带给世界。毕竟,美之一物,谁不心向往之?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