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三无”科学家和她的诺贝尔王冠

2015年10月08日 顶层空间


天下华人》杂志刊号ISSN 1525—9870,纽约出版,美国注册,全球发行,由美国天下华人出版集团公司和美国天下中华文化复兴基金会联合出版,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华人正能量、展示华人各界精英。现任社长高雲青。









在全中国十三亿人民欢度自己国庆日的时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无疑是为祖国66岁华诞奉上的最好礼物,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中国的骄傲。

屠呦呦,这个在界外人眼中毫不见经传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是她的突出贡献。



临危受命:特殊时期接受抗疟研究任务

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作为家中五个孩子里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备受宠爱,再加上殷实的家境,在那个女大学生寥若晨星的年代,21岁时,正值豆蔻年华的她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成为一名天之骄子。

大学时期的屠呦呦“戴眼镜,梳着麻花辫”,“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不是特别引人注目,属于默默无闻型。读书很认真,成绩优异,”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毕业后,屠呦呦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中国草药的研究工作。

如果不是那个特殊时期的那项特殊的战备任务,也许屠呦呦至今依然是个普通人,过着平凡的日子,而那项任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让她从一名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成为拯救全球数百万人口的有功之臣,并因此摘得诺贝尔王冠。

1969年,各项科研工作都已陷入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严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难题。时值越南战争,恶性疟疾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代号“523”的“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谁来牵头搞研究呢?屠呦呦是科班毕业,又有十多年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于是,时年39岁的她临危受命,被任命为科技组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屠呦呦二话不说,把年仅3岁的女儿送进幼儿园,开始了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发现疟疾克星:190次失败之后姗姗来迟的成功

屠呦呦带着全组人员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在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这一切都是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的条件下,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完成的,个中艰辛可想而知,但进展却并不顺利: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效果并不出彩而被淘汰。

寻找一度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屠呦呦急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屠呦呦再一次求助于古老的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青蒿一把,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西晋葛洪的处方惊醒了梦中人,屠呦呦意识到问题可能出现在“水煎”法上,是高温破坏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试验。1971年10月4日,当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检测结果揭晓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成功,是在历经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而来。

青蒿提取物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进行“探路试服”,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获得信心和准确结果的唯一办法。那时候的科研条件简陋,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直到现在身体一直都不好,团队中的另外两位科学家,一位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则很早就过世了。

正如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所描述的,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从青蒿中成功提取出的有效物质,被命名为青蒿素。对于发现青蒿素的那一刻,虽然已时隔40多年,屠呦呦依然记忆犹新,兴奋得像个孩子:“太高兴了!特别是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错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表述的。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1992年,屠呦呦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青蒿素10倍的升级版,且价格便宜。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青蒿,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一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世界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



人生梦想:用古老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

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就因此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以获奖者与诺贝尔奖得主的高重合率而闻名,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面对赞誉,面对赞誉,面对殊荣,屠呦呦表现平静,一脸淡定。她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那时候没有面对殊荣,屠呦呦表现平静,一脸淡定。她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那时候没有考虑到什么奖,”屠呦呦说,“国家需要做什么,就努力去做好。”

“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

“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85岁的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但她并不介意,只要能继续工作,继续造福于人类,对她而言,便是最好的回报。








美国《天下华人》杂志创刊15年来,致力于对世界各地有特殊才艺以及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力的华人,包括书画家,收藏家,企业家,工艺美术家,政治,经济,历史,IT,投资,医疗,健康,环保等各行各业华人的介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高端群体中进行推广。以人说事,即通过对人的描述来说明一个道理,揭示人生的真谛。展示华人在世界各地杰出人士的生命追求,以及人生价值体现。传播正能量是巜天下华人》的办刊主旨。从2014年开始,新开了澳大利亚,欧洲七國办公室。现任社长高云青欢迎有志之士加入参与,推广中华英才,弘扬民族文化。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要了解更多内容请扫描下方“美国天下华人杂志社”二维码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