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婆媳关系的本质区别

2015年10月12日 英国邦利


婆媳关系,古今中外永远都是说不完的话题,由于一个男人把两个互不相干的女人联系到一起那故事还有的完?中国是这样,英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像我这样有一个英国婆婆,那其中的火花与碰撞还少的了?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些碰撞与不断地磨合,我才更加深刻地去思考由不同文化而造就的婆媳关系,想明白了就知道怎么做了,也体会到“中西结合的文化”最终才是最完美的文化


那中英婆媳关系到底有哪些本质上的不同呢?说白了,中国公婆与儿子媳妇是一家人,英国公婆与儿子媳妇则是两家人。这一家人和两家人的区别可就大了。一家人到不是指一定要同住一个屋檐下,而是指在经济与生活运作中体现着整体性与协作性;两家人当然就是各方面的独立。当然每个家庭都有特异性,本文只是表述文化,不针对个别家庭。

“一家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界限”

“缺乏界限”的头等问题就是“老公是谁的?”这也是大多婆媳之间祸起的根源。婆婆觉得自己把儿子养大,儿子当然是自己的。媳妇觉得我把一生交给老公,老公当然是我的。两个女人争抢一个男人,男人不好做,而这两个女人各自立场观点不同,当然是最初的结合就隐藏的战争。可是西方文化完全不是这样,西方人成年后与父母分离,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生活上都体现出相当的独立。成家立业后主要就是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时我也傻傻地问我的英国丈夫:“我重要还是你妈重要?”他总是说:“我会永远爱我的母亲,但是你和孩子在我今后的人生中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们更需要我。”我和婆婆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和一些事情上观点不同的矛盾及文化习俗上的冲突,后来我明白只要不太较真,根本没有本质上的冲突,一切都不会改变我和丈夫的生活。即便是他们需要丈夫的帮助时也会礼貌地向我借用丈夫的时间,然后会以不同的形式回报。


“缺乏界限”的第二大问题就是“隔代育儿的冲突”,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情与制度,西方社会当然在早期育儿机构及教育方面比中国成熟,所以客观条件隔代育儿在中国社会相当一段时间还是会非常普遍的。“缺乏界限”所造成的育儿冲突首先是儿女对于祖父母辈的期盼值无限,很多儿女并不是很清楚祖父母辈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认为他们帮忙带孩子理所应当,即便在自己有可能的情况下孩子也交给祖父母辈。老人又心疼儿女,其中承担的劳累与辛苦可想而知。


相反,有的儿女想自己带娃,但是祖父母又抓狂,不让带又不行。英国社会父母带娃是没有争议的,儿女对于祖父母辈的态度都是“如果能帮就帮,不帮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祖父母想要享受天伦之乐也会征求儿女的意见。“缺乏界限”导致育儿冲突的第二方面就是婆媳育儿理念的冲突,婆婆带娃当然按照自己经历的老方法,媳妇又不断接受外来的各种新的育儿理念,两代沟通非常困难。英国社会的育儿及早期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而走向成熟的过程,婆婆的育儿方法与媳妇是在同一个系统下,所以偏差不大。即便是偶尔需要婆婆照顾小孩,婆婆只负责提建议,但是具体操作还是媳妇说了算,因为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那就是:“父母永远是育儿的主导人!

两家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有界限”

以上看似在中国发生的婆媳之间的矛盾看来在西方社会都不是问题,我的亲身经历的确都很简单没有很多上述的婆媳或者是育儿上的矛盾,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叫做“完美”。设想一个小家庭怎样既完成经济的需求,有独立照顾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这里的血泪史真的可想而知。双胞胎奥利和查理出生时,是我的父母在我们身边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中国不管方法怎样,父母对于孩子的付出永远是无私的,是可以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而这种爱是一生一世的;而在西方社会,这种牺牲只“保质”在孩子成年以前。英国人追求独立,以已为本,帮助别人一定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什么叫“万不得已”,难道真要等到生命受到危机?“太有界限”有时会让人感到失去家庭的温暖与信任,英国大家庭经营到只有圣诞节才见面,兄弟姐妹间往来不多,祖父母与孙辈没有太多瓜葛的状况也大有人在,这实属悲凉!

能不能把中西结合起来经营一份“有界限的爱”

抛开国情与社会制度不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其实是对于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是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理性划分。例如任何人都不会像老伴一样陪你走得最长,你的男人是丈夫而不是儿子;父母当然是育儿的主导,要承担主要的责任;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任务当然是享受人生!的确,这是西方的文化,但是中国文化中那种大家庭的爱与传承是一种神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加幸福地克服更多困难,体会更加美好的人生!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