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不凡】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为什么争议压过了掌声?

2015年10月08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开口不凡》
新一期来了!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消息简直在微信朋友圈里炸开了锅,但争议声却似乎压过了喝彩声。从中西医之争到“三无”科学家之争,简直让人感叹,中国人好不容易得了科学类诺贝尔奖,还能不能让我们愉快地自豪一下啦?


咱先说中西医之争。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灵感来源于是1600多年前的老祖宗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这个“肘后”就是说可以放在宽大的衣袖里以备不时之需,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里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偏方,比如被疯狗咬伤,要用疯狗的脑子涂在伤口上,以毒攻毒,听起来歪门邪道,但实际上跟现在疫苗的理念惊人地一致。屠呦呦就在这么一本古书里找到了灵感。但就像她自己说的,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她先是发现要用乙醚而不是传统的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的有效成分,然后经过了190次的提纯实验,才终于在第191次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


我记得有个药的广告词叫“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他们应该请屠呦呦做代言人。中医博大精深,但以往,中药时而有效时而无效,有效时说不清为什么有,无效时也说不清为什么无,甚至有罗永浩之流直接说中医就是伪科学。其实,只有把现代医学严格的临床实验引入中药研究,才能让中医得以发展出可复制、可确定疗效的药物,比如可以治疗老年痴呆的石杉碱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芍药苷等等,都是经过临床验证而广为使用的中草药。


当下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学者?

再说“三无”科学家之争。当年是越战背景下、文革进行时,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组建523项目专攻疟疾,才有屠呦呦等一大批专家花费5年的时间,最终攻克医学难题。这是体制的优势。


但屠呦呦连个研究员的名分都是直到临退休前才拿到,说明她在这个体制中生存得有多艰难。体制不合理之处在于人治的因素太多,没有一套科学的公平的评审流程和制度。这样的体制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人才?又吓跑了多少海外留学人员?


这体制不仅对人才不公平,也扭曲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心态。我想到孔子的话,外重者内拙,其巧一也。太重视外在的事物,内心就笨拙了,因为成功的诀窍在于心思纯一。用瓦片下赌注,总能赢;用银元下赌注,就开始心里没底儿了;而用黄金下赌注呢,逢赌必输。杂念越多,越是在意得失,巨大的压力和恐惧就越会束缚住手脚,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而当下的中国,还有多少学者像当年屠呦呦的研究小组那样,只是专注于纯粹的科研,实实在在想找到有效的药方,无论功名、不计报酬,不去管它什么考核、职称、奖金?



归根结底,诺奖带来的争议最终都会尘埃落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屠教授一剂药方救了数百万人的命。百年之后,屠呦呦是不是中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第一人或许已经没人记得,但她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将被载入史册。




《开口不凡》
美国中文电视和美国中文网全新推出的评论性脱口秀《开口不凡》。主持人步凡将对广大华裔民众最关心的话题进行辛辣评论,话题囊括市政、生活、社区、教育等方方面面,力图为华人社区打造一个真正的舆论平台。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