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新西兰学校】新高考不再规定考试科目,而是让学生自主选?这是天大的挑战!

2015年12月31日 胜利新西兰学校




孩子的个性经过学校教育是教没了,还是发展了?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案例,这是北京一个一年级小孩、6岁孩子的美术作品。美术老师要求三张纸上画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以后的我。但是在画完以后让学生讲出来,因为确实六岁的小孩画完以后,他不讲你根本看不懂,我也没看懂,这是什么意思?




第一幅,过去的我不高兴,云彩都是不高兴的;看现在的我,我现在画得多好看;以后的我,这个更精彩,画得更好看了,连我都惊讶了,我怎么进步这么大。


由一幅画我们可以思考:孩子的母语素养和我们要给予他的个性培养和自主特点,通过基础教育9-12年的培养是教没了,还是弘扬出去了?


把孩子放在正中央、尊重他的个性是我们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但是以前放在嘴上,在我们教学过程当中,可能慢慢让孩子从六岁开始,进入到小学中学开始忘了自己想干嘛了,知道老师想要什么,知道家长想要什么,所以为什么班主任教的那个学科往往成绩高?因为班主任借助很多其他的力量,我可以管你,天天看你,请家长等。这实际上在我们基础教育当中是值得反思的。


往往六岁之前,孩子知道自己想干嘛并且不懈的去努力,上了学以后,孩子越来越听话了,越来越知道家长想干嘛,老师想干嘛,直到上了高中便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干嘛。我们中国的大学本科真正喜欢自己专业的人并不是多数,这些值得我们反思,而且一直反思到整个课程考试评价的每个细节。即便我们现在大的制度不做调整,我们仍然在这儿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中高考考核,需要放在9-12年的时间尺度中去考虑



比如说,原来的中考高考就是一个工具,目的是它有区分度,为高等院校分层录取来服务,现在这张试卷应该服务于孩子12年的成长,在试卷上要打破题目不能够选择的界限。


以前这个对于考试评价来讲是天大的障碍,可能选择的题目怎么等值,答案开放性怎么阅卷,这两年的探索当中应该能够通过技术来解决。


用技术解决的时候,对基础教育全过程的影响不一样,像刚才这样题的复习和应试,可能要放在九年到十二年的尺度当中应试,要从一开始培养孩子独立思维和连续表达的方式。到二三年级的绘本教学,到四五年级的看图说话,到初中阶段,开始关注人物情节的变化了,开始看《四世同堂》了,开始关注人物性格怎样,是懦弱还是坚强的?所以孩子这方面素养是这么演变过来的。


我们在关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过程当中,是不是真地把孩子当人看,培养核心素养,让他健康成长,用他最宝贵的东西进入到高校,进入到社会去。


我们最近关注芬兰的教学改革,主题是教学学习,包括学科基础上的横向联动。美国12月10日签署了一个确保让每个孩子不掉队的法案,在人类需求当中,越来越关注孩子哪些方面最宝贵,还是在学科当中强调知识点能力最宝贵?政府能够掌握的是考试评价指挥棒的变革,从这个点上做这样试题的探索,从这个点上关注新颁布的高考方案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国务院牵头颁布这个?一定不是一个考试方案,一定是对人认识的方案,甚至是怎么培养人等等。



大部分中小学老师擅长加工,而不擅长发现和保护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再谈谈我的观点。一是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更多的还是基础教育的课改和考试内容;二是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三是广义教育供给下信息化、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


首先是课程改革基本的思路。十八大之后一直在做,以下几个基本思路和想法。


首先,学生是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的体验者。改革要取得成效,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就要使各项改革举措既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教育领域真正的群众路线和作风转变是哪一块?我们真正的作风转变是不是真的把学生放在正中央,把我们所掌握的政策、制度、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把习惯控制的一些东西交给学生,从而理解新高考不再规定考试科目,而是让学生自主选?这对我们来讲是天大的挑战。


我们不习惯,原来希望控制好以后,好公平。这一次他真的自主选了,我们大学也要自主选,招的同样是620分的学生,但是组合不一样,学生真的有自主权。包括我们平时的教育供给、课程方案,每个老师善于把自己的学科内容在学生身上加工到一定的层次。


但是现在可能不行,现在可能我们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致力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爱好。至少北京现在大部分中小学老师不擅长发现更不擅长保护,但是擅长加工。学校内部擅长治疗,不擅长诊断,就像医院没有化验室似的,再怎么治疗,是没有针对性,副作用很大。


所以这里提到,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包括课程设置、对于信息化的应用,不再是设计好的几种模式,实验室应用过的、见效的做过比对研究的,而是尊重学生,尊重消费习惯、消费偏好,根据需要给予支持,在支持当中,传统的手段捉襟见肘或者是基本上走到死胡同,技术和信息化才体现。


把学生放到正中央,其实总书记在2015年年初的新年致辞及之后的讲话中,几次提到关注每一项改革,尊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如果没有获得感,一些东西实际发生但是没有获得。包括考试评价改革里面,真的让学生在这张试卷当中找到自己可发挥的题目和空间了,他才有实际获得感,所以这是为什么首先在北京的中高考当中,突破了题目选择和答案的开放性,甚至我们在选择题当中,还设计了选项分级赋分,在一些比较封闭的选择里都可以相对开放。


孩子在学校里能否得到幸福和尊重,是家长未来的择校标准



其次是学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平等和公平的发展性。能不能在这个框架下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充分体现他的自由?老师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想办法发现他的优势,把他的优势学科凸现出来。


设定新高考,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课程改革的匹配,仅仅从高中做远远不够,靠高中的导师辅导根本来不及。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和积累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做起,甚至从一年级开始的,这九年要致力于保护他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光高中改变已经来不及了,义务阶段是重中之重。

在这一轮的改革当中,真正下力的是放在了初中,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变好,高中水到渠成。现在也在反思,过去很多改革项目包括优秀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是应该放在高中阶段更好,还是应该再往前移一下?培养优秀拔尖人才是技能型的,培养专业还是培养他的素养好?这种素养基础打好了,他自然会生长,而不是早期去加工,甚至会超越学段的一些能力和知识和要求。


这是我们提到价值和成果质量,真正学校的价值和成果质量,是体现在对每个孩子的发展支持和增值上,而不是对学科成绩的加工和增值。


将来老百姓的选择,是把我的孩子送到这个学校,他能不能得到幸福和尊重,优势学科能不能让我们发现,支持到他能够依赖这个爱好和特长,走好一生的路,为进入和谐社会奠定身心基础。但是我们没有制度建设,没有政策的固化和保障,从高考开始,把学科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中考是不是应该释放得更大?虽然义务教育是均衡化发展,但如果把孩子教成一模一样,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没准会适得其反。


从这个视角看待芬兰、看待英国、看待法国,包括看待美国的最新法案,他们也在做尊重孩子兴趣爱好方面的保护。我们关注他们法案的调整和整个的改革,实际上是兼顾的,兼顾中是有倾向的。在这一轮改革当中,中国的高考改革方案以这么高的层次推出来,上海和浙江试用,我们高度关注,也高度认识他所带来的影响。



教育供给端质量不改革,个性成长可能是句空话



再就是政府,政府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的主导者,但不是唯一,包括目标广度,同时也间接影响供给和服务资源质量的高低。


刚才谈到学校和学生的理念,如果成立,要尊重他,看来单一供给不行,包括考试试题的单一供给。所以出现题目的可选择,都是从15个学科考虑,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方案,还是继续考虑按领域来供给?


比如说总书记谈到的实践活动,是归到劳技课、社会实践里,还是有更多的领域?仅仅是靠学校的一亩三分地和图书馆还是丰富人力资源观,要让他走到学校和教材之外去?所有这些可能都是政府在这一轮工作中要考虑的。


但是边界的突破,资源的丰富和多元化,原有的治理手段肯定管不了,原来教育部管省市的教育厅,然后管教育局,然后管学校,一层一层地管理,办学条件达标想办法让标准都一样,但是超标的标准肯定进不来,这些是不是能够用资源保护和支撑孩子的发展?需要在新时期建立一个统一战线,需要在这一侧有多元的供给,信息化手段就是它的目标。


尽管有各个方面的导向转变,都呼唤着包括政府、学校、教育局对于广义教育资源的治理和组织,包括对于学生的服务。简单地用课时、在校时间管理,原来曾经有在校时间不能超过多少、课时不能超过多少等,好减轻负担,但是获得信息的渠道早已经不清楚了。


边界的突破呼唤着教育资源的供给,包括服务方式要有新方式。在需求的背景下,要不得不去考虑是不是要用“互联网+”,是不是要用移动终端,要让他随时随地。同时我们的老师怎么控制,怎么支持他,利用移动互联获取他的发展。


我们有几个基本策略,也是迎合现在,我们谈到供给端质量的改革,否则我们支持孩子的个性成长可能就是一句空话,这个供给是广义教育资源供给。教育供给端需要转型升级,结构要调整,变成开放式的。



从善于加工到善于发现,从计较分到在意人



第二,考试和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在理念下其实并不是空谈,比如说新的考试方案带来的变化,科目可以选择,赋分可选择,考题可以选择,答案开放性,资源可以选择。制度的变化倒逼老师课程教学的方式变革,老师需要进行移动互联教学。


北京今年七月份发布了一个课程设置方案,给予了校长和老师更多自主权,作业未必是每天要给的,每天留的基础上,长周期作业是面向知识结构、面向项目的学习,包括综合实践等等。


高中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教育部总体规定的,学校老师和校长习惯不习惯,会不会治理新给你的资源和空间,给学生更多选择,包括在配套的中招制度?所谓深综改,综合是各个方面一块改,高考改,高招呢?中考改了,中招呢?


中招可选的报名批次,学生有更丰富的高中阶段的培养模式和生存选择,从2013年8个,到2015年16个,供给端的模式选择在改变。包括在学校,认识学生的角度和老师看待自己学生的角度都有变革。


从善于加工到善于发现,如果你不善于发现学生,你的成绩也不会有变化;


从善于教授到善于引导和保护,怎么能够凸现他最优质的学科,你保护得越好,你们学校毕业班的成绩越高,老师水平越高;


从计较分到在意人,原来每个人计较的是分,但是现在在意每个孩子的成长,如果不在意,他将来上高中吃亏,是有问题的。


从考知识、教知识,到考思维、教思维,甚至考各个方面……


这些变化是我们现在课改包括考试改革需要的,老师家长都要根据这样的方面来变。



移动互联时代呼唤“精准教育服务计划”



在这种变化当中,广义教育资源下的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


首先,供给方式从传统学校的学位供给、课堂教学的供给,到校内校外的供给,在线的教师服务,能不能让我们孩子真正得到充分的尊重?除了在学校“临床”的老师教语文、数学、地理、历史以外,在他最优势、最爱好的科目上有一个在线的老师,就像现在精准医疗计划,包括现在谈的精准教育服务计划,能够真正给学生以资源和服务的支持。


另外,在线的课程服务需要由他选,另加上在线的诊断服务,我们原来的诊断工具和校内的考试都是基于标准的,包括质量监控中心也是按照课标来检测,然后告诉这个省是不是达标了,你是第几名,为学生在线成长的诊断还相对欠缺。


现在社会上的那些体检机构,没人逼着你去体检,但是有点钱以后去体检一下,调整一下自己。这种方式,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优势。


另外跨部门、跨系统的广义教育工具,供给方式呼唤着一种在线和移动互联。供给的内容也是大数据分析之后的课程资源供给,而不是专家引领下的。


比如说我招标采购,数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应该给他提供什么样的资源,语文提供100篇阅读类似的。经过大数据分析之后,特别是在线诊断分析之后,孩子缺什么,就像现在使用消炎药,要使有针对性的,使三天不管用马上换。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是真正的工具,没有移动互联是不行,因为他是基于数据反馈的。


教师在线的支持服务,也不是名师给你的服务。我们要对老师的能力结构做细分,资源划分得越细,将来在线的治理服务越精准,所以每一个老师可以萃取出他的教育服务的优质属性。这些没有在线的支持,没有人力资源的分析也是做不到的,光靠一个名师,我都不知道我教的哪儿好。



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线自我诊断:体检中心和化验室的建设。社会是不是有第三方作为体检中心,每个学校是不是应该有教育的化验室,不仅仅是教务处统计成绩?学校跟年级里面是不是应该有会诊制度?各个学校一起来诊断这个人,而不是各自诊断各自专门学科,这是供给内容。


供给节奏:长短和大小。学段内的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双师辅导周期。我们做真的调整,真的把孩子放到第一位的时候,供给的内容、方式和节奏就实实在在地变化。我们区县教研、市教研规定好哪一天统一考,这个在考试改革、课程改革当中是致命的,需要突破的,新的高考方向也正朝此方向努力。


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建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的统一战线。


以创新促绿色发展,统筹协调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必须通过结构性调整才行,进一步开放拓展教师学生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促进共享、共同践行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感觉五中全会给我们提出的五个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五个发展,是有内在的联系和因果的关系。借用总书记的话,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要让网络服务13亿孩子,我们要考虑的是要让移动互联、让网络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孩子,让孩子能消费下去,而不是强加上去的。

(转自创新学习)




欢迎报名!

培训部详询电话:7510753 13605466002

详询地址:东营市济南路169号职工大学院内博学北楼205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