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美国高中: 4小时睡眠, 4杯咖啡, 4.0的成绩... 全世界孩子都在拼!

2016年03月31日 新梦留学频道


美国留学低龄化趋势逐年递增,在这些赴美的小留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未来入读常青藤名校打基础,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中考不理想,或不适应中式的填鸭式教育,父母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其实无论是什么原因送孩子在初高中阶段赴美读书,都不要将美国高中想的那样“美好”!美高绝不是上课聊天和下课玩乐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的,你需要付出更多,当然你也将有非常丰盛的回报!




“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这是获“普利策奖”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在他的一本名为School of Dreams书籍第一章的标,这也是在美国顶尖高中学校学习的真实写照。爱德华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惠特尼高中“蹲点”,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全书近400页,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这就是美国中学教育和中学生活的另一面:学生疯狂学习,每天甚至只睡4个小时;他们课外活动丰富,特长“傍身”;家长们关注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请家教……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通过这本书,所了解到的美国顶尖学校的高中生,他们都在怎样学习和生活着,同时怎样为做好申请大学而付出不懈的努力。谁说美国孩子不学习,他们好拼哟!希望这些可以为那些拟赴美冲刺常青藤或是顶尖名校的中国孩子一个很好的参照吧!

一、个性化的分层教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美国高中是采取选课制。并不像中国的高中,同级的学生都上同样的课程。美国的中学会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刚入学的时候,会拿到一本有关选校方面的资料手册。其中会详细地列出学生选的学分数,各科的的学分数以及课程开设的学期等。


由于课程的难易程度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所以要科学和合理地来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就是从中学阶段,美国的孩子就已经需要思考,并有计划的向着自己未来的大学、职业发展目标努力。


不只中国高中生读书辛苦,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他们一年要背超过112磅(约104斤重)的课本;要熬夜,泡图书馆写论文;努力学习,在分班考试中表现突出,进入“提高班”或“荣誉班”。美国高中还有AP课程,就是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先修课程,一般进入高中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选修部分大一的课程,提早为进入大学做准备。


在中国的学生,当你下定决心要去美国读中学时,而且你的父母也支持你的决定。那么你就应该为这个决定而感到骄傲,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可以在这么早就有勇气跨出这一步的,这个决定也将让你亲身体验在美国读中学生活的疯狂、压力和快乐,也会让你经过锤炼后成全面发展、又有突出专长的人才。

 

二、竞争, 始于开学第一天

在美国读高中时,很多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就是分班考试!原来,一般中校将对数学、科学、第二外语等科目实行分层教学,单是数学就有3-5个等级的班,一般中国学生理科较强,绝大多数都可以考最高等级。尽管如此,这种分班考试也会是刚抵达美国的小留学生们始料未及的。


“我们总认为美国教育很轻松。老实说,美国的小学教育几乎是让孩子在玩乐中度过的,但到了中学,压力一下子变大。从分班举措看,谁能否认,竞争其实早在孩子上高中前就开始了。”这是一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妈妈分享的个人观点。


在美国许多高中都要求学生必修数学、英语、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尽管下午3点就放学,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和为下堂新课做充足的阅讯准备。


在美国读高中,花整整3天完成一份近20页纸的小论文是常事。尽管如此,中国学生还经常被美国老师痛批“没有自己的观点,仅仅是材料的堆砌!”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看到,美国的课业要求小留学生们不仅要阅读和写出大量的内容,而且要植入自己的观点,有思想,有看法和评论,并不是单纯的复述和总结。


一般高中生的书包总是很重,因为除了六七门学科的教科书,还有其他必读书和选读书。比如,英文老师会让大家精读小说,如果你选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惨了,600多页。


有人曾测算,美国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课本,约104斤重。有时老师甚至不上课,让学生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答案没有正确或错误,只是你得有insights(见地),并且自成逻辑!”这是美国老师常见的口头禅,美国教育从小强调批判思维,学生压力巨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死记硬背”。


“尽管老师说记时间段就可以,但到了考试时,七八十道选择题,答案都很接近……”见识了SAT2历史科目中大量的选择题,美国学生明白,必须乖乖“背历史”。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生还须应对大量的选修课。


相较国内课堂,美国的中学给学生提供选课自由度更大。比如二外,就会开设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多个语种,供学生选择。有人就在3年里学了三种不同的语言,目的是为了每学期都得到好成绩语言入门时总是简单的。虽然不是所有人愿意吃苦,但这不妨碍少部分人会连续三年选择艰深的拉丁语。事实上,当大学招生官拿到成绩单时,不仅看“分数”,也看“科目”,看学生是否选择了所在学校最难的课程,是否愿意挑战自己,并获得好成绩。


三、拼教育,美国家庭不输给中国家庭

到了大学申请季,竞争变得隐蔽,但更为骇人。老师会提醒学生,不要互相交流申请学校的信息;有的家长在超市遇见会装作不认识,谁都不想告诉对方,我的孩子报了什么学校,以免引来“同伴竞争”。


在美国中学里的一个特殊组织叫“荣誉协会”,只有入学两年各科平均成绩达到全A的学生才能参加。协会有项明文义务,即会员自动成为“学生导师”,为同学义务指导作业。在美国教育中,“服务他人”的意识一再被看得很重。当然,协会不只有义务,也有“权利”。在许多学校,荣誉协会成员即是“名校候选人”。每当名校招生官到校时,会让校方打印一张平均成绩排名在学校前20%-30%的学生名单,而这往往就是荣誉协会名单。


据此,在美国家长圈里,“荣誉协会”是绝对值得一提的谈资。数据显示,由于申请人数增加,常春藤盟校的录取率已经连续多年走低。今年,哈佛收到34302份申请,录取2032名,录取率为5.9%;普林斯顿收到26664份申请,录取率7.9%,皆是两校历年最低水平。


“许多人说,在美国考大学很容易,的确,全美有3000多所大学,几乎可以做到‘全民上大学’。但,如果不是名校毕业,就业依然困难。”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区域的高中里几乎90%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周末,孩子们流连在各大家教培训班。而家教价格不菲,一节课,一小时,得好几百美金。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不同,美国的考试次数更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


比如,AP课程会在高中高年级时陆续开出,由于课程难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课程,通常是“有条件入读”:大部分高中要求学生前两年的平均成绩达到A,甚至A+,才有资格选择AP课程。而这意味着,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一次考试失误,就可能让平均成绩从A滑到C,从而与AP课程无缘……


在这种环环相扣的评估体系下,孩子们对每项作业、每次考试都格外看重。许多美国家长从小就带着孩子去运动,让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们是通过运动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


四、求“亮点”,疯狂投入课外活动

美国的中学早晨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乍看起来学生学业挺轻松,但现实是,很多学生每天凌晨一二点睡下,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完成作业,他们把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



美国高中生的生活都很忙碌,课余时间被各种活动填满,如:办校报,采访、写稿、乐团排练,参加网球、排球训练等。同时还要和同学创建或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有很多学生会参加数学类的俱乐部,做各种怪题难题,还要外出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此类校园俱乐部在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主流的俱乐部有辩论队、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校报,数学队等。它们往往采取积点制,俱乐部成员要通过比赛次数和比赛表现积攒“积分”。


通常,校际间比赛比较频繁,但只有攒到相当积分的会员,才有资格代表团队参加州际甚至更高级别的比赛;如果积分一直不足,意味着淘汰。有时候,参加俱乐部或社团的压力甚至超过学业。有参加辩论队,几乎每周都要比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准备材料、反复修改辩词。有的同学参加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比如开展“基因”研究,这比课堂学业还要艰深百倍。这些课外活动都在下课后,时间至少两小时,进入决赛后花费的时间更多。学生们回家最早是吃晚饭时间,有时是七八点,然后再投入作业。“晚上12点睡觉算早的,凌晨一二点睡觉是常态。”


在美国教育质量和学风还不错的的中学,几乎所有人都过着这样的忙碌生活,而这种氛围,又促使着每个人追求各自的兴趣这是美国中学的文化,当然,也夹杂着美式“高考指挥棒”效应。数据显示,今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中,SAT阅读、数学和写作成绩超过700分的申请人分别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从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当同学们在成绩上难分胜负时,课外活动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战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的等级提示。如果不是成绩斐然,不算特长,特长必须“与众不同”。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


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活动,其实是为了发现自己的擅长点,这样一来,他们兴趣爱好很多。但必须承认,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专长,并不容易。有人说,正是美国教育的这种特点,让学生发展了许多兴趣,并且在选择专业时会考虑“融会贯通”。也有人看到,美国学生对此感觉压力巨大,嗑药、骗心理医生的伎俩愈演愈烈。在美国学习,没有捷径,无法突击“优秀”,这是个常识。


五、美国教育很“美好“,学生需要更多的付出

美国的中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许我们真的有太多误解。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国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三流写手、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美好中学”图景,并斥之为“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当留学日益低龄化,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学生活。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从2001年秋季开始,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


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此书在2003年出版,全书近400页,只有3大章,他在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有人说,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但至少,让我们这些国人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在美国一些优秀的高中,还是有一批本土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追求卓越。当中国的小留学生和家长们在一味的争取获得顶尖优质私立高中录取的同时,也需要提早做好思想和学术方面的全面准备,美国高中确实很“美好”,但你需要在过程中付出很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