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难民营、吃罐头,千辛万苦来美国,但她还是觉得很幸运

2016年08月23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1975年北越攻入南越后,越南局势动荡,大批越南难民开始涌入美国,到1990年时在美越南人数从1964年的603人,激增至615457人,成为继华裔、菲律宾裔和印度裔之后的美国第四大亚裔群体(美国2000年统计数据)。
1975年越南难民

越南难民忆当年
现居住在芝加哥北华埠的70多岁越南裔老人邬亮珊20岁出头时逃难至美国,经过40多年在美生活,她从最初的难民,变成芝加哥首位以亚裔名字命名道路的社区红人。当她向记者回忆起在越南生活、西贡快要沦陷逃离至美国的日子时,老人的眼中饱含泪水。
 
邬亮珊说她是幸运的,从小学习英语和法语,但因当时越南的教育不是公民制度,读书需要缴费,在同期2、300小学毕业生中,仅有两人读到了大学,剩下的大部分学生连读初中的机会都没有。

邬亮珊凭借着良好的语言天赋,从12岁就开始当小学生的家庭老师,16岁正式开班,教成人英语和法语,而教书所赚的钱贴补家用。


偶遇良师益友  逃离战火
当她在西贡文科大学读书时,遇见了她生活中的良师益友--Peter,也是Peter在西贡快要沦陷时把她和她弟弟带到了美国。

邬亮珊说,那时候的越南很穷,食物资源匮乏,老百姓没有东西吃,热于助人的Peter一直在研究越南食物的营养成分,从而希望告诉老百姓哪些食物既便宜又有营养。但Peter在做研究时,需要有人帮他翻译大量英语和法语书,邬亮珊就自愿报名、义务帮Peter翻译。从此,邬亮珊就和Peter结下不解之缘。

邬亮珊(左一)、Peter(中)

1975年的春天,越共快要攻入西贡,美军准备撤退。这时的Peter有机会带15人逃离越南,邬亮珊和她的弟弟就在其中。说起逃难的日子,邬亮珊多次哽咽,泪水泛红了眼眶。她说,撤离西贡时没有多余的时间准备,带着弟弟和10美元钢镚,开启了一段说走就走的逃难。

住难民营 吃罐头
“我们去了两个难民营,一个是在关岛一个在阿肯色州,住在军营里面,之后去到纽约。难民营的生活,我们是幸运的,不算辛苦,后来的船民更加辛苦,遭遇很惨。现在想起在难民营的生活,只记得进出要经过很多的帐篷,里面的设备都是暂时的,没有灯、厕所和洗澡的地方,但在关岛的食物很充足,都是罐头的。那时候,美军就以为越南人,饭量少,只吃鱼,所以每天只有少量米饭和几块白色的鱼。”—邬亮珊
食物或许没有家乡吃起来可口,而且每顿吃完了就饿,但邬亮珊没有抱怨、没有埋怨,依旧觉得她是幸运的。在阿肯色州难民中心待了几个月后,邬亮珊和她的弟弟则辗转至了纽约,他们在纽约过着怎样的日子,又是因为什么让邬亮珊认定是纽约客改变了她的一生?请关注美国中文网之后的报道。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