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新研究让农作物再也不用担心干旱啦!

2016年08月13日 澳大利亚政府教育资讯


农民常常戏称自己是“靠天吃饭”,因为恶劣的天气经常会让农民一年来的辛勤劳作血本无归。雨水多了会涝,雨水不足会旱。不过哪能会天天风调雨顺呢?人类终究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然改造一番,就这样,抗旱庄稼诞生了。

ANU农作物新研究



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领衔的研究发现了水稻和小麦极端干旱条件下的感应和反应,又把下一代抗旱庄稼的最终诞生推进了一步。ANU生物学院领队研究员陈勋凯称,团队发现了一种能够探测不利于庄稼生长的干旱和光照条件的酶,以及这种酶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

庄稼自带“报警器”


陈博士说,这个叶片上的传感器持续不断地监测环境中的水和光照,当环境变得恶劣时,它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形状和活性来免于厄运。这就在植物中设定了一个“火警装置”,适时地通过制造有益的化学物质来应对旱灾,但在田地中,这种机制往往来得太迟。如果植物一经缺水我们就能获悉,我们就能采取措施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造福地球



旱灾对小麦的影响往往在开花期和播种期,这也是决定最终收成规模的关键时期。在旱季,如果能更早地触发传感警报,作物就能挺到下一次降水。


陈博士说,我们对这项研究的应用潜质感到激动,从基因修正、植物培养到直接针对这种传感器的化学喷剂的开发,都能从这项研究中获益。

不可或缺的传感器酶



在ANU化学研究院的Peter Mabbitt博士和助理教授Colin Jackson的帮助下,团队借助X光和粒子加速器完成了对这种传感酶的3D建模。陈博士说,利用这个模型,程序就能筛选出与其结构匹配的化学合成物。两年之内,我们就有希望通过化学喷剂拯救受灾庄稼了。

特别鸣谢合作院校

这项研究得到了ANU Connect Ventures Discovery Translational Fund、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Plant Energy Biology的资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参与合作的院校,比如西澳大利亚大学。这么看来,多方的合作一定能让更多的想法在澳大利亚碰撞,产生智慧!


素材来自:StudyCanberra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澳大利亚政府教育资讯官方微信!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及内容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账号内容著作权和署名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中可能会包含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立场无关,本平台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及法律责任。 如原作者或涉及人员对版权或内容有异议,请与本账号联系,我们将核实并妥善处理。本平台秉承严谨细致的态度,然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对于任何使用本文信息或由信息疏漏、错误带来的损失,本账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