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吹牛X 斯坦福是华人铸造的世界名校

2016年08月23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500, 2170 Stanford University——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古系教学楼的地址。在这栋建筑的一楼大厅左侧陈列着两个玻璃展窗,展窗面积不大,但作为华人一进去便会被深深吸引。不论是老旧黑白照片上熟悉的华人面孔,还是破碎瓷碗上稍显模糊的双喜字样,又或者是毛边纸面上字体清丽的毛笔小楷,似乎都在向外传达一个信息——这里,与你我都有关联。
Chinese American: A reflexive archaeology
斯坦福大学考古系展览
这是一个讲述华人与斯坦福大学历史渊源的展览,主办人是该校考古系21岁的华裔本科毕业生周明潇(Bright Zhou)。整个展览是他作为斯坦福大学考古系本科生的毕业作品,也是他作为一名华裔二代移民在这所著名高校四年生活所感所想的集中体现。

“我是斯坦福学生,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

周明潇生于德州,父亲来自北京,母亲来自天津,他普通话流利,带着几分明显的京腔。8岁时,周明潇随父母搬到加州。“在加州长大,身边总会有些哥哥姐姐毕业于斯坦福”,所以,进入斯坦福大学也自然而然成了周明潇从小立定的志向。
周明潇与他的展览
图片来自Stanford News Service/Linda A. Circcro摄
2012年,王明潇如愿成为斯坦福大学生物系一名本科生。进入大学后不久,王明潇在斯坦福大学校报上看到一篇华裔学生撰写的文章,文中提到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常见的中国游客,这篇文章作者说“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我与这些人不一样。”

“我们”真的与“他们”不一样吗?周明潇对此并不认同。所以,他在展览中试图表达的第一层意义就是:斯坦福与华人历史深厚,这里的华裔学生既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
周明潇接受美国中文网记者专访

斯坦福——由华人“筑起”的美国名校

提起斯坦福大学,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它“不是常青藤胜似常青藤”,它是华人比例较高的私立大学,也是华人梦寐以求的著名学府,不过,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是华人“筑起”的美国名校。
斯坦福大学校园全景
图片来自stanford.edu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全名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是斯坦福夫妇Leland Stanford和Jane Lathrop Stanford为了纪念早逝的独子Leland Stanford Jr.,而在1885年建立的私立大学。

在美国,私立大学的创始人往往非富即贵,斯坦福先生(Leland Stanford)也不例外。Leland Stanford在淘金时代(Gold Rush)由纽约州搬至加州,1861年曾当选为加州州长,并在同一年晚些时间当选为美国参议院议员。虽官至高位,但Leland Stanford最大标签则是“巨富”,而他的资本积累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修铁路。
Leland Stanford/斯坦福大学创始人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Leland Stanford曾任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1869年5月10日,他在犹他州的普瑞蒙特峰敲下著名的金色道钉,连结中央太平洋及联合太平洋铁路,从而宣告美国大陆第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First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正式竣工,这条铁路的修建工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华人。

1865年至1869年间,数以千计的中国移民在恶劣的环境下辛勤劳动,为美国创造了原称“太平洋铁路”(Pacific Railroad)的第一条洲际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为Leland Stanford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为斯坦福大学在1885年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太平洋铁路竣工仪式/图中为Leland Stanford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华人参与太平洋铁路修建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上)及斯坦福大学官网(下)

除了资金来源与华人关系紧密外,斯坦福大学成立之初校舍建设的施工人员中绝大部分也是华人。此外,华人也是斯坦福大学建校之初的后勤主力军。正因为如此,斯坦福大学可以说是由华人“筑成”的。

展览中展出的产自中国的瓷碗
发掘自斯坦福大学校址

“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我们自己却不知道?”

斯坦福大学与华人的这段历史渊源,少有人知。即便是身在斯坦福大学、身为考古学系学生的周明潇,如果不是因为研究第一大陆铁路,也无从知晓。

说起历史,王明潇直言惭愧:“以前父亲总希望我能多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可我觉得欧洲历史似乎更有意思,一直对中国历史提不起兴致。”周明潇真正开始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是因为他在大二时加入了该校的一个华裔学生俱乐部。就是这样一个在王明潇看来只是个“没事儿一起出去吃饺子”的组织,却让他开始逐渐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故事有了兴趣。

斯坦福大学华裔学生联会摄于2016年
展览展出图片/供图:Vivian Lou
周明潇和考古结缘则更是意外。在大一时,按照学校要求他需要选几门“这辈子可能都不会从事的”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于是他在大一下学期选了考古学,正是这门课程以及随后的暑假在土耳其的考古实践,让周明潇开始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从一名生物学系学生转为主修考古学,辅修生物学。

展览中展出的故事是周明潇毕业论文的“副产品”,他与身边华裔友人聊起时才发现这段历史对于像他一样的二代华人移民来说接近尘封。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当他就相关历史问题请该校教授时才发现,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中竟没有一名是华裔身份。

“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我们自己却不知道?”周明潇向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成了他举办此次展览的原始动力,他为这个展览起名为“Chinese American: A reflexive archaeology”,意即以自身的华裔身份来反观华裔。
展览海报

“作为华裔,我将终其一生寻求中美文化的融合。”

斯坦福中国学生俱乐部(建于1910年)摄于1924年
展览展出图片
这是此次展览展出的一张老照片,摄于1924年。照片中的学生有的出生在中国,有的出生在美国,这些有着同样黄色面孔的学生是斯坦福大学同一个俱乐部的会员,这个俱乐部叫中国学生俱乐部。

周明潇将这张照片放在一个展窗正中间的位置,与它相对应的另一个展窗的正中间放着的则是2016年斯坦福大学华裔学生联合会的合影。透过这两张对望的照片,周明潇想要传达此次展览的第二层意义,那就是华裔自斯坦福诞生之日起就与斯坦福同在,如今,他们作为斯坦福的一部分,依然在继续传承。

周明潇向美国中文网讲解展览的两个主要橱窗
“作为华裔,我们不仅要刻苦学习进入名校、要在名校学习技能以在这个国家安身立命;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以更好地继承发展。”周明潇在采访中说:“我们既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作为在美国出生的华裔,我们终其一生要探索的就是如何将这种双重身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个展览,是他找寻更深层次自我的一次尝试,也是他为继承传扬所做的一次努力。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