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好音乐是 人类共同的语言 ——专访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

2016年08月15日 澳中商圈



文/Ivy 摄影/闪闪

“音乐创作的艰辛与乐趣

冷暖自知 得失不问

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计报酬 且问反响

凡六十年 不能自拔”



储望华用这几句话简短描述过自己的音乐人生。作为主要执笔者之一,他完成了《黄河钢琴协奏曲》中最重要的钢琴部分的创作。这支中国钢琴百年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今在全世界已成为弹奏人数最多的钢琴曲。《黄河钢琴协奏曲》作为储望华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他人生的背景。


在墨尔本听过储望华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的人,多年后都清晰地记得现场听到这首乐曲时,内心受到的震撼。音乐让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看到了滚滚的黄河,令黄河两岸的土地如在眼前。琴声把平时沉睡在血液中的母亲河唤醒了,涓涓细流汇聚成澎湃的激情,而自己融化成一滴水,在母亲河的暖流中载沉载浮。时而悲怆,狂风骤雨;时而明媚,阳春三月;时而激昂,万马奔腾。不知疲倦地流淌,走过四季画卷,看过千里江山,最后缱绻在母亲的臂弯里,宁静温柔。


就在不久前的七月,储望华应邀赴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讲学,在兰州再次游览黄河。这是他几次黄河之旅到达的最上游的地区。与多年的好友张弦一起,参观碑林,品尝兰州拉面,畅饮黄河啤酒。他在日志中记录下自己的百感交集:“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他说,“这是杰出的诗人光未然在《黄河大合唱》中的诗句。我对这浪漫主义的诗篇之崇敬,一如我对冼星海的音乐。”




对音乐,对浪漫主义诗篇,这样包含情感,真挚地表达崇敬的文字,如今已然久违了。在这样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既是一位用一生来创作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对音乐和生活始终怀有赤子之心的理想主义者。能够感动成千上万人的音乐,总是诞生于既丰富又单纯的内心。


少年成名

立志让钢琴说中国话


当我们想要用语言来描述音乐时,再多的词汇都不够。储望华曾经为了说明在创作和演奏风格上的中国特色,这样描述,“首先是清新的音调、声音、旋律、和声、织体、节奏、韵律、色彩,充满了中国风和东方味,其人文气息和民族气质,应具有高雅、含蓄、苍劲、淡泊、深沉、隽永、挺拔的深层内涵。”如此多的文字力求讲清楚的意思,用音乐只需要一段旋律就足以达成更准确的传达。这就是音乐语言要做的事。


作曲家是运用音乐语言的专家,储望华14岁时就萌发了作曲的理想,他渴望掌握和驾驭音乐这种神奇的语言。这样的追求首先来自家庭的影响和熏陶。父母早年留学英伦。这个知识份子的家庭,使储望华少年时期就执迷于贝多芬的交响乐。就像咿呀学语的孩子,储望华把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当成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大师在经典音乐里运用的和声复调配器曲式,成为令他刻骨铭心的音乐词汇。使他踏上了热爱音乐和作曲的不归路。


在储望华的青少年时代,没有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全社会充斥着轰轰烈烈的革命歌曲。 为了让耳朵和心境转换频道,他开始聆听中国传统古典器乐曲、民间音乐、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这些熟唱心里的民乐,为他带来了根植于乡土的音乐语言。




1956年,他的处女作——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当年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演。此后,该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人民日报》也报道了他这个“带着红领巾的作曲者”。14岁少年创作出受到广泛欢迎的作品,储望华可谓是少年成名。而他孜孜以求的,依然是钢琴作曲。


钢琴本是来自西方的乐器,是西方音乐语言的表达工具。经典的钢琴作品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对于当时广大的中国听众来说,理解西方古典钢琴作品都需要有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一个融入赏析的过程。储望华热爱钢琴,他满腔热情地希望更多中国人来欣赏钢琴。在年少的心里就产生了“要让钢琴说中国话”的志向。1959年,储望华生平第一首钢琴作品《江南情景组曲》诞生了,素材来自于他在江苏江阴地区采集的民歌。他用钢琴这件乐器之王,创作出了同胞都能听懂的乐曲,里面饱含他对家乡的深情。


就在储望华怀揣着理想一路朝着钢琴作曲的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打击。1958年夏天,储望华报考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已经被作曲系正式录取的翌日,却被取消录取作曲系资格,只允许进入钢琴系学习,唯一的理由是因为他的父亲储安平成为了“大右派”。这在一位热血少年的心里,留下深深的永远无法弥合的疤痕。这时他才17岁,独自吞咽伤感,却也磨练了他自强不息的意志。这时候贝多芬成为他莫大的慰藉。当心中郁结的块垒,在听施那贝尔的贝多芬时得到纾解,当悲伤与不屈在音乐中找到共鸣,无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在逆境中也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从这样的逆境中走出来的人,生活已经没有能够击垮他的困难了。


这样的力量,也可以通过音乐传递给更多人。无法学习作曲带给他巨大的痛苦,创作却成为他最大的支撑。遇到打击的储望华没有停步,反而愈加投入精力,继续为中国听众而写作,让钢琴这种美妙的语言能够抵达更多人的心灵,也让中国的钢琴弹奏者能够弹奏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钢琴曲。在后来的创中,写出让听众尤其中国听众能够接受和喜爱的作品,一直是储望华对自己的要求。他始终没有把自己的创作和听众割裂开来。


今天,储望华可以自信地说,每一个弹钢琴的中国人都弹奏过储望华的作品。而在当时,正如吴祖强在《储望华钢琴作品选》的《序言》中所说:“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望华那些年不少钢琴曲的写作其实都是在背负着巨大家庭政压力下完成的,这太艰苦了。我想,让多些人了解这一点,也许有助于增进对他的音乐的理解。” 我们对音乐家知道得越多,越会发现,与他们的付出相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总是太少了。


从《黄河》 到《茉莉花幻想曲》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储望华注重艺术表演和创作的实践行为,总是有意识地增进自已的全面艺术修养。担任主要执笔者参与创作《黄河钢琴协奏曲》,在他看来是人生中重大的艺术实践经验。在作曲领域,他长年与师长和他人共同合作,使自己得到丰富。1980年代初期,师从江定仙教授进修作曲,补偿了1958年虽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却因家庭出身问题被撤销入学资格,未能进入作曲系专业学习作曲的遗憾。


1982年,储望华来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深造进修作曲,获得音乐硕士学位。他定居墨尔本。创作领域扩展到大型交响乐、室内乐等方面。1987年他荣获澳大利亚埃尔伯特·迈基作曲比赛大奖,并成为澳大利亚音乐中心终身常任代表。他的音乐活动也开始与更多的国外钢琴家、指挥家和机构合作。




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近15年,是储望华创作最为旺盛的阶段。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到欧洲等地,不时有人向储望华委约音乐创作,他的音乐作品在世界各地被演奏、出版、研究和传播。但储望华仍然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中国音乐发展的事业上。他认为中国应该和其重要的国际经济地位一样,在艺术尤其是音乐方面也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他定期回国讲学,担任钢琴大赛评委,尤其支持专门为中国作曲家举办的钢琴演奏和创作的大赛。他还长期为《钢琴艺术》和《人民音乐》等专业杂志撰写文章分享自己对音乐和钢琴作品的思考。


《茉莉花幻想曲》,就是储望华音乐创作的华夏情怀理想,与他作为一名钢琴演奏家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现在,欧洲有人演奏它,澳大利亚制造的钢琴Stuart & Sons用它作为网站广告的曲目,在中国和香港举行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比赛中,获第一名的钢琴家们弹的也正是这首独奏曲《茉莉花幻想曲》。2003年6月17日晚上,悉尼音乐学院演奏大厅座无虚席,观众们聆听了《茉莉花幻想曲》的世界首演,在澳籍华裔钢琴家陈巍岭的手下,人们熟悉的“好一朵茉莉花”的音韵,在隽永的织体和色彩斑斓、丰富动听的和声伴衬下,音色透亮,感情浓郁,演奏得极为精彩细腻。茉莉花香溢四座。


在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储望华和中国音乐人的沟通更加频繁了。储望华感慨一个特别的日子,他踏上澳洲的第一天,1982年6月14日,恰好是钢琴演奏家郎朗出生的日子。如今,郎朗来墨尔本从事音乐演奏和教学,也会来储望华的家里聊音乐聊钢琴。郎朗回忆自己七岁时第一次在太原的演出,第一次参加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得第一名,就弹奏了储望华的作品——《红星闪闪放光彩》。就在我们采访进行的过程中,郎朗的钢琴老师朱雅芬给储望华发来短信,提及储望华在墨尔本的朋友Caroline Almonte 前一晚在上海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她说:“把全场的听众都打动了。一个西方人,弹这首曲子,怎么能如此感人呢?我听得快流泪了。后来我问她,她说是你(储望华)和她谈了很多有关黄河的故事,让她从内心感受到了这首曲子的境界!唉,真正好的音乐,的确是人们的共同语言啊!”


为听众作曲 , 为自己画画


储望华爱他的家,“家是世上最美好、最温暖、最明亮的地方”。他在家里教学、弹琴、创作、画画、写作、生活。他的工作室是一个由音乐和绘画围绕的艺术空间。除了必不可少的钢琴(两台)以外,书桌上铺展着正在进行谱曲用的五线谱,沙发上的靠垫、茶几上的茶巾也印制着乐谱。空气中,好像有一个音符随时会迸发出来。


房间墙上挂满储望华的绘画和摄影作品。有的画作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音乐主题,有的画作虽然没有明显的音乐元素,但也能感觉到旋律节奏的音乐韵味。乐谱、音符、无处不在的贝多芬的雕像和画面,带动着画作上的线条和色彩,仿佛在流动,如同河水,可以惊涛拍岸、波澜壮阔,也可以静谧幽深,低回婉转。其中最醒目的一幅画作,是储望华本人的肖像画。由画家傅红绘制。以奔腾的黄河为背景,作曲家的肖像充满张力,沉静克制的表情下蕴含着紧张激烈的思考和汹涌澎湃的激情。就像黄河要发出咆哮一样,可以想象,就在作曲家抬起来头来的瞬间,新的乐章,呼之欲出。




和音乐一样,储望华从小喜爱的绘画,也是一种超越语言直抵人心的艺术形式。中学时第一幅素描,画的是贝多芬。虽然他从未专业学习绘画,多年来积累的作品也颇受专业画家的肯定。在画家朋友的鼓励下,去年十月份第一次在墨尔本开办了画展。15幅作品,开幕式那天就卖出了13幅。另外储望华还出版音乐方面的书籍。就有人问他,“你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储望华分享了在工作和兴趣之间互为调剂,互相促进的心得。他平时进行钢琴教学,作曲就是对教学工作的调剂。做音乐觉得累了,就画画。画画累了就上网,在Emus音乐社区写出对音乐的思考,后来这些稿件就集结成了书籍。储望华在画画的时候从未想到过要做什么展览,只是自己的爱好。有一次,一位音乐家看到储望华的绘画,就替他总结说他是“为听众而作曲,为自己而画画”。


《秋叶正红》原本是储望华画的一幅小尺寸油画。在2016年,被选为了澳洲出产的一种浓郁红葡萄酒的酒标。爱音乐爱美酒爱生活的朋友们都为此高兴!这样的收获是储望华作画时从未想到的。


一首《黄河钢琴协奏曲》,把黄河的精神一代代传递,从东方到西方让无数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对于母亲河强烈的热爱之情。而储望华,这位在音乐界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的作曲家,继参与《黄河》主创之后,又独立创作了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城市少年》钢琴协奏曲和《茉莉花幻想曲》,大量钢琴独奏和四手联弹的曲目。作为钢琴演奏家,从2001年起到2013年,他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和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等十余个大、中城市,举行了三次“华夏情怀---储望华作品音乐会”。作为音乐家,他还创作除了钢琴乐器之外的众多曲目,比如,交响乐《丝绸之路》,中国的第一支萨克斯协奏曲,和正在创作的中国第一支手风琴协奏曲——《生命之歌》。储望华用来传递音乐语言的乐器更加丰富,领域更加辽阔。让我们一起期待并见证储望华全新作品的诞生。


(本文参考了储望华撰写的《华夏情怀---储望华音乐作品的灵魂和理想》一文)



推荐阅读


百年传承——澳洲首富家族的传奇历史
从不停歇 ——专访澳洲CPA首席执行官Alex Malley
左手Kmart,右手Target,双料CEO Guy Russo寄语新移民
专访墨尔本柏悦酒店总经理 Robert Dawson——中资收购澳企的成功范例
舞者,作家,股票经纪人,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李存信的励志人生

《澳中商圈》是集Magazine,Website,WeChat,Newsletter ,Youku,Facebook,Twitter,Linkedin八大传播途径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传播平台,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对准中澳两国愿意相互投资合作的高端精英群体。《澳中商圈》杂志为彩色铜版豪华月刊,独家原创,高端设计,全澳发行,本土出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