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弄虚作假成为教育中的日常,未来我们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2016年08月15日 澳洲时间



这是澳洲时间(微信ID Aozhoushijian)分享的第 26 篇文章,请订阅关注支持我们,如需转载请留言。



这是在现实中发生的一件小事,既令我震惊又感到可笑


前几天跟家住燕郊的同事聊天,她的儿子正上幼儿园,周末参加了个亲子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小朋友们的拍球比赛。


说是比赛,其实就是让孩子拍球玩,或者说是练习拍球。


跟比赛沾边儿的是,每个小朋友旁边,都配有工作人员帮着数数,也是,四五岁的孩子,确实有可能数不明白。

 

结果同事就惊奇地看见听见——旁边有家长上前跟工作人员说,让他好好拍球,你给他多数些,拍完了多报些数哈……


多报些数……居然还有这样的事!?


这是竞技夺金牌的比赛么?非得拿个名次,或者得了第一能奖个啥的?

 

也许这位家长的本意是鼓励孩子,想让孩子更开心点……但可曾想,这给年幼的孩子传递着什么样的价值观?


拍个球,多报些数目,这就是做假了吧,咱们连弄虚作假也要从娃娃抓起了是吗?


听完我就震惊了,觉得可笑可叹可怜可悲……

 

连幼儿园里的小孩拍个球也要作假,这是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要迫不及待地从小就给孩子披上一件谎言织就的“皇帝新衣”?


也许这个家长会觉得孩子小,啥都不懂,但不曾想,在不经意间就已在自己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造假的种子。


写这篇小文时,随手在网上查了查,发现这类的事情还不少,有的都上了新闻。


一位小学老师写的随笔——文具店老板娘告诉她,不少小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后,会到她店里买张奖状,请她帮忙写上名字,付了钱就高高兴兴拿回家向父母交差去了。


一位初一的家长发微博说——孩子放假了,连试卷也没有拿家来,我问儿子怎么回事,他说同学借他的试卷回家交差了,他考的分比同学的高,只要改改名字就行了。


一所小学选大队委,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网上投票。竞选者为了拉票绞尽脑汁、花样百出,演讲、海报一样都不少,有的甚至动用了海外关系。结果当选者独揽7万多票,而这个学校总共才有1100多名学生。


……什么时候,弄虚作假已经成为我们(甚至是孩子)生活中的日常了?



为此我也有些汗颜,突然想起自己跟女儿的一件事来。


因为想让女儿从小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对她的零食控制得一向比较严格。


女儿还在国内时,有一次她妈妈不在身边,她央求我给她买一回口香糖,这也不是她第一次向我要口香糖了。


我心一软,就给她买了一小包口香糖,叮嘱她,我不赞成你吃这个,只能吃一回,妈妈也不同意,你可别让妈妈发现了,她会连我一起说。


女儿欢天喜地的答应了,拿到了她心心念念已久的口香糖。


过了几天,我正在上班,她妈妈来电话,严肃地问我是不是我给买的口香糖?


我只好承认,说心软了就给买一回,也没什么吧?


她妈妈认真地说,这不是没什么的小事儿,第一,口香糖对孩子不好,这是大家有过共识的事,不应该违反;第二,女儿为了不供出你,一直在撒谎,这是你希望她应该有的品性吗?


说真的,当时孩子妈的这句话让我顿时就找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


我一直认为,孩子就像一块白色的幕布,他们的一切行为习惯,都是家长在这块幕布上的投影。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明白这个道理的自己却也还会犯这样的错误。



教育于家长而言,不仅是为孩子提供条件,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更多则还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示范。


在人格品质上,想让孩子成为你所希望的那种人,父母自己也应当作出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如果作为父母连幼儿拍球比赛的成绩,也用虚假的手段来赢取的话,那么,他们给孩子赢来的这种虚高的起跑线,又有何用?


当弄虚作假成为我们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日常习惯时,我们期望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另外,还有一点感受是,为人父母教育孩子,其实,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吧


就写到这儿了。(文 / 熊爸


— END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ID:aozhoushijian

如需转载

请后台留言

分享朋友圈请随意



往期文章


《情绪猛于虎!为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这些中小学引入了”冥想课”》

《中式教育逆袭?英国引入中国数学教材背后的故事》

《还让孩子苦练速算?这位斯坦福教授却说,学数学的最好方式是…》

《10年后半数工作将消失?怎么办?澳洲决定教孩子这样做好准备》

《女儿的期末报告上没有成绩,却有句令我感动不已的话》

《牛津大学揭开孩子睡眠的真相!一场“晚点上学”之战,席卷欧美的校园

《5张图告诉你为什么留学应该来澳洲》

《澳洲这样帮助英语零基础的孩子适应语言》

《为什么我决定带女儿来澳洲上小学》

《在澳洲上学6周后,女儿发生了什么变化》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