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 中国高考状元比起美国精英差在哪儿?

2016年08月20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8月,一群可能是中国最厉害的孩子来到美国,先后到访哈佛、哥大等名校,和一些可能是各领域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交流。

4站 5所名校 他们看到什么?



这一趟13名各省市高考状元游学美国的行程,可以说安排得很丰富。他们先后去了杜克、哈佛、麻省理工、哥大和宾大,接触的都是大牛,以及这些学校最顶尖的学科,比如杜克医学院的人体模拟中心、护士临床教学,MIT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学科,哥大新闻学院教授等等。

那他们都有什么感触呢?

国外大学的很多硬件和软件方面值得国内大学学习。像MIT的科研氛围很浓厚,而学生也大多是以兴趣为导向去搞科研。
多力岗
2015年新疆省高考理科状元
现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就读
中国教育可能更多是应试,为了高考,比较少让学生去想未来的生活。美国教育的目的性不是那么强,会引导人去考虑长远的事情,比如你想要什么,要对社会做怎样的贡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李牧阳
2016年吉林省高考理科状元
即将入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最大的感触就是实实在在感受到美国大学的自由,另外不管学生还是教授,他们不仅学术很好,表达也很厉害,有很好的沟通技巧。
成大立
2016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
即将入读清华大学电子信息专业

这些说法,似乎也符合很多人对于东西方教育差异的期望值。小编从小在国内听过不少“中国教育为何失败”“中国和西方孩子的差距”等观点,从来都离学霸很远的我,在刚到美国读书时,也确实感受到过不同方面的差距。

然而,面对这些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的90后,我最大的感触却是出乎意料。

能说 敢想 好观察

我们是在状元团的美国第三站见到他们的,那天的行程安排是参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主讲人是学院教授、也是资深海外记者的Ann Cooper。

Cooper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美国新闻界的发展,以及新闻人的准则等等。学院原本请来了一位口译员,但大家临时决定不动用翻译,让学生们自己理解英文的演讲。

现场并没有立志从事新闻行业的状元,不过演讲结束后,到了Q&A环节时,学生们的问题却源源不断,不停有人举手。
也有学生对教授此前所讲的部分内容有疑问。例如Cooper教授强调新闻业需要保持私营独立性,一位学生当场“质疑”说:如果这样,不同的政客不就可以花钱买通媒体为自己发声吗?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新闻教授Ann Cooper

问答结束后,Cooper教授在采访里对我们说:时间太短,很难说他们有没有很好地理解我说了什么,但至少他们都提了很棒的问题,对这个话题很投入,也产生了很好的想法。

尽管都早已确定自己大学四年的方向,但状元们从这次接触到的不同专业里,也看到了未来不同的选择。

李牧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我听了很多和我的专业不相关的讲座,工程、新闻、人工智能......这让我考虑以后也许会尝试更多新鲜的职业,也有这种可能性。

除了学术,这些学生也注意到了很多行程之外细微的东西。比如李牧阳说,她看到大学里飘扬的彩虹旗,这种思想的宣扬在相对内敛的中国还比较少见;成大立也说,美国人的包容与尊重,是他所喜欢的特质。

对自己的认识

诚然,就像学生们感受到的一样,中美教育的差异是有的,但这样的差异会怎样激励他们去改变,是最关键的事情。

多力岗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这一趟下来觉得自己不足的有很多,比起MIT的学生,自己的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好奇心和一些与科研相关的特质也有待提升。
成大立
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系

对我现在来说,要说以后职业规划有点远,最重要是多思考,去了解自己。和这里的学生交流以后,发现每个人在这段时间都会迷茫,这需要我去面对去思考,决定自己将来想要什么。
李牧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我现在感觉自己最缺乏的就是知识,觉得自己太无知了,需要更长远的学习,不断的学习。

对未来的规划

活动主办方、百度文库产品经理郑迅说,组织状元游的目的,是希望为精英们提供一个看世界的机会;作为状元,他们的未来会很精彩,而看看国外顶尖的学校、顶尖的科研,也可能为他们的未来选择提供了依据。

这些学生的人生可以说刚刚开始,即将进大学、或是刚进大学不久的他们,未来的道路可能还有很多变动,但对于努力的方向,他们已经有很清楚的想法。

多力岗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从我的打算来说,最终的归宿还是国内的汽车行业,国产汽车行业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还要看我们这些接班的汽车人。大学还剩三年,未来三年我就是要打好专业基础,提高软实力、核心竞争力 、还有领导力。
成大立
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系

“功利”一点来说,MIT、斯坦福、伯克利这些学校,肯定是我们工科生的目标。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每天都做对得起自己的事情。 
李牧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说实话我一直希望去哈佛读MBA,我了解的很多我这个专业的成功人士,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这也会是我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如果念MBA,这是职业上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并不一定想来美国读书,留学不是必须的选项。

“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

和这群状元接触了几个小时,和他们交谈,看他们的表现,除了感叹“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最大的感受,还是他们不同于普遍印象的开朗和积极。当然,几名学霸10天的表现,无法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我们也无法客观判断,他们的态度是不是就说明中国教育出现了改变。但至少,就像带团的百度员工说的,光是从他们身上,已经可以看到成长的痕迹。

比如前文中出现的多力岗,去年刚高考结束时,他也参加了百度文库组织的状元英国游。了解他的百度员工说,去年一行下来,他还并没有多出彩,读了一年大学后,今年再来状元团,不仅谈吐和想法都有很大变化,还俨然已经成了团里小领袖级的人物。
多力岗在哥大新闻学院讲座Q&A环节提问

而我们也知道,这些年在中国,“学霸”二字也不再与“书呆子”划等号。

比如成大立,是老师眼中“教学20多年来最全面发展,学品人品都出色的学生”,擅长吹笛子,参加过模拟联合国和公益社团,为藏区的孩子讲课。

在搜索有关高考状元的新闻时,我也发现了更“多元化”的学霸,喜欢聂鲁达的,爱踢足球的,从排名200成功逆袭的......铁打的中国考场,流水的高考状元,中国教育当然还有缺陷,即使是这些状元,未来也会有困难,志向会有动摇。然而他们能看到这样的不足,也有激情和目标,无论他们以后去哪里、如何发展,都有希望。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