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请你不要移民!”

2017年03月22日 新西兰天维网



前几天,一位亚裔面孔出现在新西兰某信用卡广告上,有kiwi网友留言说“天哪,亚洲人居然上了新西兰的广告。上帝啊,请你帮帮我。”


随后,社交网络上兴起了一股讨论“种族歧视”的大潮。在亚裔移民越来越多的新西兰生活,黑头发黄皮肤的我们到底会有怎样的体验呢?


一位10岁起就跟随父母移民新西兰的华人男孩向天维菌讲了他自己的感受。



你为什么想移民国外?


面对这个问题,我猜想很多人的答案是:为了孩子,为了后代。


多年来,很多中国父母穷极一生做着一场移民国外的梦。“国外空气好”“国外压力小”“国外更自由”“国外更体面”……因为这些种种“优点”,他们认为孩子在国外能获得比中国更好的未来。


为了这个梦,很多父母不惜一切把孩子送出国,梦想着他们在异乡能出人头地。和去年爆红的电视剧《小别离》里一样,无数父母觉得出国要趁早,年龄越小适应能力越强。



但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大部分中国父母决定把年幼的子女带到国外或者在国外生孩子的时候,根本没弄清楚在他国文化中长大究竟对华裔孩子到底有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对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搭建人脉圈子的能力,将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多大的打击。



“后来,我再也没有带过饺子去学校。”


10岁那年,我跟着爸妈第一次踏上新西兰的土地,在那之前,我对这个国家毫无了解。


从小我就随父母在国内辗转生活过几个城市,那时候的我还以为这不过是换了一个比较远的地方,然而,到了这里,我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


在我读小学的那个班级里,我是唯一的亚裔。面对和自己身边人完全不一样的面孔,我们对彼此充满了好奇。但是很快我就知道了一个事实——我和他们不一样。



午餐是要自己带到学校吃的。某一天,我带了饺子,这是我最喜欢吃的妈妈做的食物。然而,对饺子的满腔热爱在其他孩子的议论声中不敢抬头。


“这是什么鬼”

“闻着好奇怪啊”

“你们中国人居然吃这个”


后来,我再也没有带过饺子去学校。我跟妈妈说,我不爱吃饺子,我爱吃三明治。


长大了以后,我意识到,饺子和三明治,不仅仅是食物而已,它们还有一个称谓,叫文化隔阂。这是永久且难以避免的,也是大多数把孩子送到国外的中国家长很难完全理解的。


新西兰是移民国家,有各个族裔的人在这里生活。在这里长大的亚裔移民即使英语和白人一样流利,甚至比当地人口音还纯正,但是一张亚裔面孔,让我们几乎融入不了新西兰主流文化。



上了中学以后,学校里渐渐有了别的中国孩子,到了大学,身边的华人同学更是多的一塌糊涂。这时候,我发现自己玩的最好的,不是小学时就认识的kiwi同学,而是其他华裔移民或者中国留学生。


成年人的圈子比孩子的世界更残酷,他们不会说“你的饺子闻着好奇怪”,甚至会对吃着饺子的你微笑示意,说“这个看起来很好吃”,然后在心里悄悄地把你划分到“其他种族”的那个区域。


在那个区域里,躺着很多关于华人的刻板印象——只会埋头苦干,没有领导能力,不善言辞,没有人格魅力,不爱运动,英语不好,小眼睛,身材瘦弱……



这些负面因素积少成多,使得很多小移民在这个“白人社会”失去了自信,艰难地在文化夹缝之中生存。


比我更不知所措的是那些第二代移民,他们出生在新西兰,在出生之前,他们的父母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


我曾亲眼看到一个出生在新西兰的Kiwi-Asian被一个中国留学生问道,“你是中国人,为什么不会讲中文?”


Kiwi-Asian既不被新西兰圈子欢迎,同样也不被中国“同胞”接纳,身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这种文化隔阂和绝望的感受是那些想让孩子移民国外的中国父母没法了解的。


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想要移民海外的父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的孩子能否承受这些。人都得有归属感,有一个可以有平等话语权的群体。而移民到国外的父母不经意间就把子女这个很重要的“归属感”和“圈子”掐掉了。




没有圈子,没有认同感,对大部分人的心理有长期的伤害,甚至能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杀。



“没想到你竟然是个中国人。”


这是我和合作公司的经理见面后,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发过很多封邮件、打过很多次电话沟通这次合作,对方一再肯定我们的视野广阔、执行力强,“沟通很愉快”。


“你对新西兰社会和市场的洞察非常local,让我讶异,你是在这里出生的吗?”这位金发碧眼的女士可能还是无法相信那个曾与她大谈过新西兰历史(甚至毛利文化)的人长着一张亚裔面孔。我甚至有点怀疑,如果当时她先看到了我的长相和肤色,还会不会放心地与我们合作。


移民海外后那些看不见的天花板,让我们成了“二等公民”。



另一方面,中国脸kiwi思维的“不伦不类”身份让华人移民在商业、政治、法律、创业甚至科技界均遭到了很大的质疑。究其原因,无非是天生会social的白人觉得在这些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领域发展,“木讷的中国人”与之格格不入,“这可不是考试分数高就能做得好的” 。


然而,让我们无法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不正是从小就感受到的那些歧视吗?既不能融入kiwi圈子,也不能融入中国圈子。而现代社会,很多领域的发展很依赖于客户,或是与政客、投资者打成一片。在这种拼关系的残酷竞争下你的好成绩确实是一文不值。因为Kiwi-Asian的背景与本地白人和来自中国人的背景都无法对接,如果不是拼命做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就没法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也没法和他们达成共鸣,自然会遇到发展瓶颈。


所以那些想移民国外父母请三思,你觉得是“为了孩子”,可能结果是“害了孩子”,把孩子带到国外,有可能就等于切断了孩子未来创造事业的翅膀!



“爸爸,我的家乡是哪里?”


今年年初,我的女儿出生了,从呱呱落地的那天起,她就是新西兰公民。然而,我很害怕她有一天问我,“爸爸,我的家乡是哪里?”就像我十几年前问我父亲一样地迷茫。



在天维论坛上,我经常会看到有人讨论“留在新西兰还是回国”的问题,看着帖子里很多人在纠结,我很想告诉他们,自己有多羡慕,因为他们还有选择。


那些把孩子早年带到国外的父母可能不会意识到,移民就等于剥夺了子女将来回中国的选择。这个选择实际上很重要。为什么? 每个人都得有个家乡。


如果父母强迫孩子“长着一张中国脸在西方国家生活”,这意味着孩子只能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之下而生存。


父母能接受这种现实,那也是因为这恰恰是他们实行自己的选择权的结果。况且,很多父母以后也能回国,所以他们心里有底,觉得国外再不舒服也是他们“选择”来的,大不了以后回国。


但是在很小就移民或者在国外出生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选择。他们什么都没做,父母给他们设定的就是终身只能作为白人之下的二等公民,连个回国逃避白人的歧视这种选择都没有。



一个人有选择而不行使,和没有选择,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是在对“祖国”还没有概念的时候就被父母“建议”着加入了新西兰国籍的。偶尔跟父母回中国的时候我也只是在家里待着,因为我在中国没有朋友,即使街上所有人长着和我相似的面孔,说着我的母语。中国,好像不是我的家乡。新西兰呢?我敢说如果我把新西兰称作“我的家乡”,既会遭到白人的质疑,又会受到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攻击。


这几年来,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新西兰人对亚裔面孔的刻板印象又多几个:有钱、爱买房、没礼貌。每当华人对这些表示不满,倡议大家改进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中国同胞冷嘲热:“觉得新西兰不好,你为啥不回国呢?”


因为我没有选择。


所以,请不要问我会不会后悔移民来新西兰,我只是后悔被爸妈生下来的时候,长着一张中国面孔。



*文中为网友观点,不代表天维网立场

合作/推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爆料投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