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孩子妈却被当成了保姆,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亚洲女性

2017年03月16日 发现新西兰


本文为「别处World」授权转载

(ID: else-world)


前两天,有一个「直播事故」的视频在国内外都火了。



朴槿惠被弹劾,BBC 新闻正在远程连线一个韩国问题的专家、釜山大学教授  Robert Kelly 分析局势。背景是 Kelly 教授的家里,教授上半身穿着西装,正准备回答主持人的提问。

 

这时候,他的女儿从后面开门进来,大摇大摆地走到了爸爸旁边大概是要爸爸陪玩,Kelly 只好一脸苦笑地把她拦住;此时,一个正在学步车里的小婴儿(儿子)也呼地闯了进来。正在一篇混乱、教授一脸黑线的时候,一个女子闪电般地杀到了现场(还带着「漂移」效果),把两个小孩轰了出去,眼疾手快地把门关上。

 


这一充满戏剧性的场面一下子就在互联网上火了起来。光是BBC One 在 Facebook 上发的那条,就被观看了 8 千万次,转了接近 30 万次。国内微博上也是同样的光景。虽然国外有网友批评父亲不近人情、「对小孩太粗暴」,国内有人酸讽「这种直播事故在天朝恐怕要让教授丢饭碗」,大部分都是一片哈哈哈,仿佛家庭滑稽录像上了新闻联播一样欢脱。

 

但是,慢慢的,人们开始发现一件有点糟心的事情。

 

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甚至是一些新闻网站上,人们都把那个风风火火前来「救险」的女子——看起来还蛮年轻的亚洲女子——称为「保姆」(Nanny)。连 Time.com 都把这个女子形容为「狂怒的保姆」(Frenzy nanny)。有网友调侃说她一定是吓坏了,肯定会被扣保姆工钱吧。

 

实际上,她是 Robert Kelly 的妻子,韩裔,名叫 Jung-a Kim(金正雅),是一名瑜伽导师,和 Kelly 结婚六年了。



懂韩语的网友指出,最后小女孩用韩语叫了一声:「怎么了?为什么啊?妈妈」。后来,Kelly 的母亲也说,视频连线时,孩子们可能是觉得爸爸在和爷爷奶奶通 Skype,非常急切地想要过来共享家庭时光而已,被妈妈拖走自然也是一脸茫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一看到亚洲女性在白人家里带着小孩——手法还如此干净利落——就会自动联想到「保姆」,而不是「妻子」和「母亲」?

 

 

甚至有人还脑补出这个家庭的更多细节——保姆是移民,事后一定会被教授大骂,搞不好马上就要被炒了。

 

不少人指出,这是对于亚裔的各种偏见的一种表现。Phil Yu,Angry Asian Man 的博主说,长久以来就有把亚洲女性看做是「服从的、被动的,仅仅用于填充一个服务性质的角色」。人们非常容易对亚洲面孔做下这个定义,而这种根植于西方人心中的印象和定义,在亚裔身上还有很多——而这个视频,仅仅是冰山一角罢了。

 

 

亚裔刻板印象从何而来?

 

别处曾经翻译过一篇关于亚裔在好莱坞地位的文章。一张亚洲面孔在好莱坞非常难以找到扮演主角的机会,要不然就是没有台词的唐人街人肉背景,要不然就是多年不变的所谓「亚裔人设」,没有丰富的角色性可言。

 

虽然今日的好莱坞已经走出了「满大人」的年代,不再用「黄祸」的形象妖魔化亚洲人,但《破产女孩》(2 Broke Girls)里的 Han “Bruce” Lee——矮、丑、娘,英语差、来美国许久也不懂美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娱乐业里的亚裔男性形象。而亚裔女性则像《吉尔莫女孩》(Gilmore Girls)里的韩国妈妈,控制欲强、不近人情、不愿儿子与西方女性交往,子女教育不是医生、律师就是工程师。

 

▲  去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

 

而在娱乐领域,这种趋势丝毫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还大行其道。去年的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请来了三个「十分擅长计算」的亚裔小孩,穿着西装打扮成职业人士的样子(实际上扮演的是普华永道的会计),揶揄了亚裔书呆子的同时,最后还不忘挖苦一下亚洲童工——「你如果觉得这个笑话不错,用你的手机转发吧,喔对了你的手机也是他们造的」。这件事情引来了亚裔人士的反弹。

 

的确,奥斯卡已经有了《月光男孩》《隐藏人物》这样的片子,这不得不说是进步;然而,关于亚裔刻板印象的笑话却是「安全的」笑话,这不仅让人有点讶异。有人说,如果奥斯卡组委用黑人刻板印象来开这个玩笑,后果或许不堪想象。

 

而美国右翼媒体 Fox News 则对这个问题更加肆无忌惮。节目《O'Reilly Factor》的主持人Bill O’Reilly 跑到中国城去揶揄亚裔,问他们「会不会武功」,「表真漂亮,刚偷的吗?」,「你们在中国是不是把『中国菜』叫『菜』啊」,还有「你们中国人能不能帮我们照看一下朝鲜」。节目方坚持认为这只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但在亚裔看来,这样的玩笑实在是不善意。

 

 

对于一个和亚洲人接触有限的个体来说,产生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实属正常。但是整个社会的印象不断叠加、又不断在媒体中被强化、被扩散,就像卫报作者 Vera Chok 说的那样:「亚洲保姆,越南新娘,菲佣,援交女孩,中国城服务态度非常不好的女员工;或者数学家,科学家,『虎妈』……等等,这真的是社会对亚洲女性的全方位看法吗?为什么就偏偏没有『正常的、日常的』亚洲女性?」

 

New Republic 的一篇文章也指出,亚裔在美国的族群政治讨论中的长期缺席,也导致了刻板印象的「阴魂不散」。东亚的儒家文化强调中庸、服从,亚裔长期也希望「低调融入」这个社会、避免各式各样的麻烦,对很多不公正的事情都忍气吞声了。在西方人眼中,亚裔是「听话」的,也最容易被开玩笑,「相对安全」。安静的亚裔并不对抗种族刻板印象乃至种族歧视,更有甚者为种族歧视站台、想要做「模范少数族裔」并挤进所谓「高等族裔」的队伍。于是,这样的印象十分容易渗透到生活每个角落,成为「想当然的常识」。

 

 

需要上纲上线吗?

 

可能有人想,不过就是「认错了而已」,需要上纲上线吗?无非就是做家政事业的亚洲女性(比如菲佣、越南佣人等)很多、双亲都工作的韩国家庭时常会雇佣保姆,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罢了。但是,就是这种看似「无恶意」的「推断」,反应的是一个人群对于另一个人群想当然的刻板印象,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种族定性」(racial profile)。

 

这样的「第一印象」太多了。「女性 = 不适合理工科」,「亚洲人 = 书呆子」,「穆斯林 = 极端分子」,长期积累下的刻板印象,更是广泛的「偏见」和「歧视」产生的土壤。

 

而对于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却往往因为「看起来无害」而被忽视。Ramper 的博主 Jen McGuire 指出,这种「随意的、无害的种族刻板印象」十分危险,它不偏激、并不代表不会影响我们的世界观。

 

▲  网络上流行的「区别中日韩三国人的方式」。

 

实际上,刻板印象是人脑的一种「偷懒」的方式。人们对复杂的事物总有归类、贴标签的倾向,而暗合了这些类别和标签的现象,又会把这些标签不断加深。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节省脑力资源」的方式。然而,关键在于这些方式对于任何一个被贴标签、被归类的个体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亚洲女性多从事服务行业确实不假;然而,对于一个想要在设计、创作领域出人头地的亚洲女性来说,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她是否公平?她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最近也有另一个社会实验在网络上流行——两个员工,一男一女,交换了邮件签名一星期。结果他们发现,带有女性签名的邮件,常常遭到对方质疑和挑战,导致女性工作效率低下。仅仅是一个名字就能带来如此悬殊的刻板印象,何况一张带有种族特征的脸呢?

 

实际上,亚裔在工作中遭受的隐性歧视也一直存在。人们对亚裔、特别是华裔,总有「踏实、肯吃苦,但不擅长社交、缺乏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印象。许多亚裔在晋升的途中很容易就碰上了「玻璃天花板」。即使在亚裔高技术人员密集的硅谷,有近三分之一的亚裔员工,但做到公司高层的只有不到 15%。真的是他们的「能力不行」吗?

 

我们要对抗的,或许并不是「把妈妈认错成保姆」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为什么这么容易认错」的原因。而我们恐怕也需要时不时自省,那些地域歧视、种族归类的简化,是否过于粗暴了,它到底限制了我们多少的视野和判断,而当我们自己成为刻板印象受害者的时候,是去加强、印证这个印象,还是去消除?

 


综合自:


1, BBC News: Why did people assume an Asian woman in BBC viral video was the nanny?

2, Guardian: BBC interview hijacked by children prompts social media debate

3, The Atlantic: Asian Americans Feel Held Back at Work by Stereotypes

4, The Washington Post: Almost every Asian stereotype you can think of, in one Fox News segment


关于「别处World」:一群世界的异乡人,浪游在「别处」,谈论生活、人类以及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别处」故事。


///



不给孩子性教育,等着她到国外堕胎吗?

巨婴国:大多数中国人都还在找妈

谁让你生来是中国人呢,移民也没用

移民新西兰的所有方式,都在这儿了!

回复以下关键词收看更多实用信息

移民 | 签证 | 交规 | 入境 | 奥克兰 | 皇后镇 | 罗托鲁瓦 | 惠灵顿 | 基督城 | 但尼丁 | 怀卡托 | 南岛 | 北岛 | 国家公园 | 高尔夫 | 入境卡 | 驾照 | 交通 | 大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