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淹死了全德州的新纳粹分子!" 《查理周刊》的言论自由当真无下限?

2017年09月01日 美国中文网


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上帝是存在的!他淹死了德州全部的新纳粹分子。”


“哈维”飓风余威仍在肆虐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灾区。当遇难人数来到38人并极有可能继续攀升,数万民众被迫离家避难之时,素来以制造争议著称的法国《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它的政治讽刺。 


周刊的最新封面漫画把带有纳粹符号的旗帜和形似纳粹礼的手(脚)势都淹进了水里。配上文字阅读,漫画显然是将“哈维”飓风带来的灾难,与数周前维州夏洛茨维尔白人至上主义者、新纳粹分子集会引发的暴乱联系起来。而这次飓风的重灾区德州在政治上以保守著称。

 

毫无疑问,《查理周刊》封面迅速引来非议。有人批评其不尊重死者,也有人讽刺“这是一个极好的法国人和《查理周刊》向把他们从纳粹手里解救出来的德州人表达感谢的方式。” 


National Review 的作者Tiana Lowe发推特形容漫画“邪恶”、“卑鄙”。但她仍不忘加上一句“上帝给了《查理周刊》的失败者们权利去发表这幅漫画,并且没人有权利去枪击他们。” 


Lowe的推特影射了《查理周刊》因为争议漫画而引发的最严重事件。2015年1月7日,因为之前多次刊发讽刺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查理周刊》遭到恐怖主义袭击。2名身穿圣战服饰的蒙面男子携带重型武器“屠杀”了周刊在法国巴黎的总部,造成12人死亡,11人受伤。 


这起案件最后被官方定性为“宗教因素激起的恐怖袭击”。面对如此悲剧,网络上也发起了“#JeSuisCharlie”(我是查理)的全球性声援。周刊幸存员工宣布下周如期发刊,发行量由上一期的6万猛增到800万。从经营困难中起死回生。

 

事件还引发了2015年1月11日的共和大游行,欧洲单是法国巴黎就有上百万民众走上街头支持周刊。进而使得《查理周刊》成为言论自由、反恐怖主义与多元文化等普世价值的代言标志 


在恐袭之后,《查理周刊》并没有收敛对伊斯兰教的讽刺。本月巴塞罗那恐袭后,其刊发漫画把伊斯兰教等同为固有暴力,又一次引起巨大波澜。


只是这次当《查理周刊》把其热衷于讽刺的伊斯兰教、欧洲领导人,换成美国新纳粹分子并亵渎了无辜遇难者时,那些一贯为周刊辩护的人们不知又会作何评价。 


“犯错”的远不止《查理周刊》一家。坦帕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ampa)的社会学教授Kenneth L. Storey就曾在“哈维”登陆后通过推特上发表言论称,飓风给德州带来的灾害是“因果报应”,德州很快就会发现共和党根本不关心他们。

 

Storey的言论迅速引来批评,而他显然不像《查理周刊》或是其他媒体那么幸运。尽管这名教授在第二天立刻道歉,并删除了推特账号,但依然难逃被解雇的命运。

 

美国演员莎朗·斯通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也曾发表过不良言论。在法国戛纳出席活动接受采访时,斯通突然口吐狂言,称地震有趣,是报应等巫师语言,引起轩澜大波。在中国网友的愤怒和声讨下,最终被迫道歉。

 

无论涉事方最后结局怎样,关于灾难后言论边界、言论自由限度的争论已经存在已久。“哈维”飓风灾难发生后,多家美国本土媒体也发表过讽刺漫画。 


美国《政治日报》(Politico)就发布了讽刺漫画,讽刺极端主义者。“是上帝送来的天使拯救了我们!”“不,是政府派来的国民警卫队救了你。”

 

“我们不接受变性人的援助。”同样,还有数家媒体借飓风救援来讽刺川普关于变性人参军的禁令。 


漫画作者大多以言论自由、激起思考,强调社会职责等理由进行解释。


诚然,这些漫画不如《查理周刊》那样激进,也没有犯下“死者为大”的禁忌,但他们的存在依旧深深地伤害了灾害遇难者家属,和仍然无家可归的民众们。要“博眼球”最好还是再等等。

 

罗马教宗方济各曾在《查理周刊》恐袭事件后表示,宗教必须得到尊重,不能侮辱或取笑他人的信仰。方济各说他坚决捍卫言论自由,但是表示言论自由是有限度的。

 

只是,当这一限度难以通过法律来界定时,更多时候像是因人而异、伸缩自如的挡箭牌。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微信号: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