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 春雷响,万物长

2018年03月05日 万方新西兰特产


春雷响/ 万物长


惊蛰

俗话说“春雷响,万物长”,意思是说春天到了,春雷初响,天气回暖,大地万物开始萌芽生长。那些在严寒冬天躲进了土壤内或在石洞里蛰伏起来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也开始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活动着,迎接春天的来临,这正是“惊蛰”节气的表现。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边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正是说农历二月,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而事实上,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诗人韦应物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我觉得中国古代的诗意很有意思,不全是吟风赏月,那种闲着的诗情。真正的诗情可能就是大地上的万物常新,天地不负节气,拿出来一种蓬勃的,应对天时的状态。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等等,这都是劳动人民多年积累而得的宝贵经验。

  惊蛰三候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候“桃始华”。桃,是果名,花色红,意思是桃树在农历二月开始开花。这是繁花季节的开始。据说中国人在7500年钱就驯化了桃树,上古有夸父死而变为桃木的神话传说。桃是先民心中的吉祥物,是喜庆热烈、美满、和谐、繁荣、幸福、自由、驱邪的象征。《诗经》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候“仓庚鸣”。仓庚是黄莺的别名,大自然的歌唱家,《诗经》里边常说的“仓庚于飞”、“有鸣仓庚”,就是黄莺。黄莺的鸣叫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富有韵律、清脆,悦耳动听。正如杜甫有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候“鹰化为鸠”。鹰,是凶猛的鸟,是鹞鹯的一种。在惊蛰节气前后,动物开始繁殖,鹰和鸠的繁育方式大不相同,这时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却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概括说成“鹰化为鸠”。

  惊蛰习俗  

惊蛰时节,民间流传着祭白虎化解是非、吃梨、蒙鼓皮、打小人驱霉运等文化习俗。

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人们为了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所谓的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喂以肥猪血,使它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它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蒙鼓皮”的习俗与春雷有关。古人认为雷鸣是雷公击鼓所致,并且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着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要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蒙鼓皮的习俗都是表达出人们意识到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惊蛰象征春天的开始,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也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候惊蛰当天,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来烟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的人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

我在春节的时候去看望了自己的导师们,我跟老人们说:“现在天不那么凉了,今年的冬天北京也没有下雪,天气也比往年要好,您不出门去溜达溜达吗?”我那些80多岁,甚至90来岁的导师和师母们不约而同地跟我说:“还没到惊蜇呢,到惊蜇了我就出去活动。”我还跟老人家开玩笑地说:“您为什么非得等着虫子活动的节气才出去呀?”我的老师和师母们说:“虫子都出去活动了,说明老天爷开始让万物活动了,我就要跟着节气走,虫子出去的时候我才出去。没到惊蜇,说明我们老胳膊老腿不适合出去。”听着这些学问很高的博导们半开玩笑的说这种话,我的心里面觉得特别温暖。其实,顺天应物、重视节气,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