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英两国本科教育差异

2013年06月29日 英国留学之路



 高考已经结束,你还在为自己考试成绩结果如何而焦急等待吗?你还在为能上一本,二本,三本哪类学校而焦虑不安吗?此刻的你也有另一条路,另一个选择——去海外,特别是英国读本科。从几个很客观的方面剖析中英本科教育之间的差异化,高二,高三的学生,乃至大一在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入学考察形式不同

 在中国,一考定终身,一个高考的成绩,决定了很多学生未来的学习道路,甚至是前途。赌博性质严重,造成很多条件很好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误而失去入读名校的机会。

 在英国,综合性的评估筛选,以学生历年的成绩作为参考标准,能够比较准确的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申请到适合自己条件的学校,偶然性大幅度降低。

   二、选择与定位不同

  在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是在高考的前后才会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很多学生在做专业定位的时候并不是从自身的条件和喜好出发,而是简单的考虑现在什么专业比较火。专业的选择没有科学依据和专门的评估,造成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明显。而且,各个高校也出现了专业调剂这么一种现象,很多学生为了进名校而放弃了理想的专业,这也造成将来毕业后,很多学生所学非所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学生也学无所得。

 在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和理智地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为未来发展做很好的铺垫。

   三、课程安排与授课方式不同

  在国内,基本上是学校给学生做出安排,机动性与主动性比较差。学生很少有机会来安排自己的时间,或者说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去给自己的时间去作安排做计划。且国内大学重单纯的学术教育,忽略了最重要的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均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也在于大学期间并未培养出必要的素质。

英国高等学校尤其注重创造性教育,鼓励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英国大学里,几乎每一门课程都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来完成一个项目。也就是说,一般老师只给出方案或者案例,并不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然后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或者小组成员一起完成。这种教育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并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分析、判断及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四、学位分等级的制度

       与中国很大不同的一点,英国本科学位等级制,简单来讲就是将根据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成绩和实际表现,将学位分为一等学位,二等一级学位,二等二级学位,三等学位。这样就有了区分,用人单位就有了标准,名校三等学位的学生并不见得就比后面大学一等学位的学生优秀。这也同时告诫考入名校的学生并不是进入名校就一切万事大吉,同时也给了非名校或者排名靠后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个体制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学生想“混”文凭的思想,持续不断的努力,是英国大学倡导的学习态度,也是学生必须是遵循的!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