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国-专栏】减少枪案 不是出台一两项法规那么简单

2015年10月13日 走进美国CheerinUS


2015年10月1日,美国俄勒冈州一家社区大学(Umpqua Community College) 发生校园枪击事件,一名26岁男子射杀9人后在警方围捕时自尽。现场发现6把枪支,警方随后在嫌犯家中又发现7把枪支, 且全部属于合法取得,都可追踪至联邦枪支经销商。


根据美国一位政治分析师编制的枪击案年历,截止到今年的274天里,美国发生4名以上受害者的枪案竟高达294起,这意味着每天都有枪声响起。奥巴马上台后,已经为大规模的枪案做了15次 “例行公事”的讲话,内容不外乎对死难者家属表示哀掉, 同时呼吁国会和号召民众实施更加严格的禁枪法案。


但事实上,人们对枪案的遗忘速度比枪案的发生还要快,正如奥巴马坦言已经对枪案感到“麻木”,观众也习惯了电视新闻千篇一律的报道: 对凶手残缺人格的披露,罹难者及家属的悲哀,警方和奥巴马的声明讲话,最后生者以不同形式的烛光守夜祈祷来为这些不幸事件划上句号。


令人担忧的是, 当接二连三的枪击案渐渐演变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这或许是比枪案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奥巴马陈辞感叹,矢言要改变枪管现状,我们也一次又一次陷入"麻木" 状态, 更不会轻易相信政客夺眶而出的眼泪。


俄勒冈州罗斯伯格(Roseburg ) 发生枪案, 有人称, 这标法着泛滥一时的枪案已经开始蔓延至人口稀少,治安长好的偏远地区。罗斯伯格是个不平凡的地方, 奥巴马曾到访此地, 称赞这里民风淳朴, 人心单纯, 而50年前的1968年的10月, 就在这块土地上, 纽约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发表了自己的竞选演讲, 强烈要求实施更为严厉的禁枪措施。他的兄弟,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1963年在德州达拉斯被一名精神病患者开枪杀害。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头号新闻摄影师哈里·本森拍摄的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遇刺现场


罗伯特.肯尼迪在演讲中谴责不负责任的美国枪管政策让社会上的犯罪分子, 精神存在问题的高危人群以及无法自控的年轻人都可以简便易行的获得武器。


然而,就在此次演说结束的两周之后, 罗伯特.肯尼迪在洛杉矶遭到枪杀。


美国社会和枪支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从奥斯卡电影<<狙击手>>(SNIPER)原著作者克里斯.凯尔(Chris Kyle)的另一部作品<<十杆枪>>中就可见一斑。


奥斯卡电影<<美国狙击手>>(American sniper )剧照


作者本人就是电影中狙击手的真实原型,原美国海豹特击队队员,有着德克萨斯州人的灿烂微笑,书中提到的十杆枪可以说是改变了美国的历史进程,从美国长步枪到汤普森冲锋枪,直到海豹突击队使用的M16步枪, 都细致地描述了这些枪支在美国独立战争,西部征战以及无数世界战场上的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也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民众拥有枪支成为社会自由民主的象征。然而, 枪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如纽约时报对该书作者切中肯綮的评价: 克里斯能够慎重对待每一把枪, 他懂得枪是保护人民与自由的工具, 也是邪恶的来源。


美国人常讲"枪不杀人,是人杀人" ( Guns don't kill people, people kill people)。而美国枪支管理的重点就是防止枪支落入危险人群手中。根据规定, 民众合法购枪时需要提供身份住址信息, 并需要进行背景调查。如果存在家暴罪行将被明确禁止持枪。


1968年,1993年,2008年颁布的控枪法和背景调查等法案中都严禁精神病患者购买枪支。但事实上现有的信息背景调查存在许多漏洞, 美国仅有三个州能提交相对完整的禁止持枪人员的黑名单。同时,私人之间的网络交易和枪展上的交易以及非法渠道的枪支都是多方面的隐患, 据称美国有40%的枪支透过以上渠道交易, 可以轻松避开背景调查。


经常可见的枪支展览会


以下是一连串并不陌生的统计数字,美国私人拥有枪数量超过三亿,再继续发展即可一人一枪。拥枪家庭比例占到42%。每年,每10万民众就有10人死于枪下, 几乎与交通事故死亡率相同。和用于每年枪案导致的巨大经济损失相比,美国在政坛上对此问题旷日持久的争执和内耗也相当严重。


除了美国枪支协会(ATF)等利益集团反对加强枪支管理之外,在"增加枪支能减少犯罪" 还是”控制枪支能减少犯罪”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异议。数据资料都无法为以上两种命题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 这也是导致枪管问题持续复杂的原因。


另一方面,民众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是导致枪案的重要因素,但目前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精神疾病患者持枪作案的比例远远低于正常人持枪作案的比例。再加上,美国保护个人隐私,相关检查和确认存在一定难度。


尽管辩论和质疑都无法尘埃落定,但是校园做为大规模枪案的重灾区, 有人提出, 别的先不管,首先要从校园防护做起,除了增加校方的警力之外(俄勒冈州发生枪案的社区大学根本没有配备校方警察),最近,休斯顿一些学校都在做相关的安全预防, 师生对意外枪案的预防演习,包括撤离,藏身和搏斗的训练,如果可能,让学生们在紧急时刻封锁教室,此外,许多学校还开展大量的宣传活动,通过社交媒体,海报,演讲,提高师生的应对意识,警方称,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在枪案现场都会不知所措,受过准备和训练就会截然不同。


尽管许多学校还是要求学生自愿参加一些紧急应对项目,阿肯萨斯州立大学已经要求新生在入校时必须参加枪案紧急防范的课程,许多学校已经建立远程的短信,网站,可在紧急事件中及时通知所有师生。


从2000年以来,美国发生的重大校园枪击事件包括:


2005年3月21日红湖高中校园枪击案。凶手先在家杀死祖父母后,然后到学校杀死7人,凶手自杀。


2006年10月2日,查理•卡尔•罗伯茨持枪闯入宾西法尼亚州一所阿米什人社区学校,5人死亡,该名男子开枪自杀身亡。


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重大枪击案。共有33人死亡,成为美日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校园枪案。韩裔学生赵承熙自杀。


2008年2月14伊利诺伊大学校园枪击案, 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6人死亡,16人受伤。枪手在开枪扫射其教师和同学后,开枪自杀。


2012年12月14日桑迪•胡克小学校园枪击, 28人(包括20名儿童)死亡。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第二多的校园枪击案。


此外, 还有一起发生在九十年代,令早期的中国留学生和移民都非常震惊的1991年卢刚案,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爱荷华大学专题题研讨上突然拔出左轮手枪,打死他的导师,另一名教授,以及中国同学共四人后,饮弹自尽。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枪案发生率最高的国家


纵观重大的枪案,作案人都表现出在这个社会中缺乏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沟通和互动,与社会产生抵触,佛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案凶手赵承熙长期冷僻,接受心理治疗,受到同学冷落;桑迪胡克小学枪案枪手亚当.兰扎沉湎于暴力游戏;红湖高中校园枪案,做案人魏斯在生活中暴露出孤独和暴力的人格;直到今天,许多人对卢刚案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总之,改变和扭转枪案频发的现状,不是政客们计划中的出台一两道更加严厉的禁枪令那么简单。除了政令和资金投入,还需要全社会都来参与和关注这个问题,让那些心理有缺,人生遇挫的社会群体避免再次被冷落和被边缘化,让问题心理在回归社会中恢复正常,因此需要解决的是除了枪之外的人的问题。


美国媒体素来以及时全面,深入公正的采编风格著称,这也是媒体恪守的生命线,但是近年来有关对枪击案件的报导则存在着许多异议,日前听到NPR 新闻中的一个专题采访: “媒体报导会对枪手产生影响吗”( Does Media Coverage influence Mass Shooters?),其中就提及此次俄勒冈枪案中的警官约翰.哈林在对外声明中,一改惯例地不公开凶手的姓名,并督促媒体也不要公布嫌犯的姓名,其原因就是不让凶手达到通过制造恐怖枪案而一举成名的目的,嫌犯根本不配去值得关注。


警方在调查此案中发现,凶手受到之前弗吉尼亚枪案(杀害两名新闻人员)的凶手韦斯特(Vester Flanagan)的影响,并宣称“杀人越多,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为了避免模仿效应,媒体在报道枪案时应采取更为谨慎和过滤的方式,媒体的传播一旦被扭曲接受将演变成邪恶的样板。但遗憾的是,美国激烈竞争的媒体业,为了争夺第一时间报道,以最大的信息量来吸引受众,一些媒体甚至出现不实报道,臆断有无。


记得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重大枪击案的当天晚上,所有媒体都在对该事件进行紧急报道,当时,美国的芝加哥太阳时报专栏作家蜜雪儿•斯尼德盲目断言“凶手是一名去年持学生签证的中国人”,“乘坐联合航空于2006年8月7日抵达旧金山,于中国上海签证”,大量的新闻媒体包括福斯新闻台等都引用其错误观点,结果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事实上,凶手为韩国裔学生赵承熙, 这也导致一些华裔社团对媒体的不实报道提出抗议, 跟风的媒体机构信用度大打折扣。


因此,针对这类事件的新闻报道,媒体有必要通过实地和多方面确认来进行信息公布,而不是一味的抢报,同时,媒体在报道枪案时,也不应过度报道嫌犯和事件发生的细枝末节,包括警方采取行动的过程, 避免出现个别人模仿凶手和对付警方的效应。


在以上提到的弗吉尼亚枪案中杀害两名新闻记者的凶手韦斯特,警方就发现他所崇拜的对象就是2003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案的凶手赵承熙,媒体对凶手赵承熙铺天盖地报道,无形中成为弗吉尼亚枪案凶手效仿的“英雄”。


有人提议今后对枪案报导实行审查制度(Censorship),目的是减少枪案报道失带来的负面效应,但这样做也有悖于媒体公开公正的报道原则。因此,追求正面而不哗众的报导,全面又不具模仿效应的样本,对高度竞争的媒体业来讲的确是一个挑战,但至少媒体在现有报导中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在华人社区流传这样一句话“家里有枪,心里不慌”,华人事业发展,安居乐业,也更注重自身安全建设,包括警民互动,安全讲座,增设安全防范热线,同时,刻苦练习射击本领,购买枪支成为一时之需。


然而,华人社区特别是一些新移民,对枪支的认识,使用,保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也都有待更多的学习,毕竟,华人用枪数量的增加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情形。

本微信内容为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全称,即来源于“走进美国CheerinUS.com”,谢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ad More"浏览更多内容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