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布雷尔收藏馆——中国藏品规模欧洲第三,却鲜为中国人所知

2015年10月16日 英国华人资讯


英国博物馆以其优质馆藏资源、专业的陈设方式闻名于世,是英国居民和游客消遣和学习的常去地。博物馆内除了小册子上展示的各国珍品,更珍藏着馆长和策展人们最心仪的中国精品。


一起来看看这个“中国藏品规模欧洲第三”、却鲜为中国人所知的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布雷尔收藏馆,以及中国部负责人推荐的几件中国精品。



博物馆编号:38.269;规格:口径 29.3厘米;年代:北宋(960-1127);产地: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


定窑白釉印牡丹花纹盘

这盘口缘镶铜口,通体牙白色釉,口沿内印有一周回纹装饰带,盘中印满折枝牡丹花纹,牡丹是富贵花,国色天香,寓意富贵满堂。此盘构图布局严谨,宛如定州缂丝的织锦图案,印花纹饰生动、自然,显示出制瓷工匠高超的制作盘模的雕刻技法,是宋代定窑白瓷的代表作。

1942-1947年间,布雷尔爵士通过古董商从英国大收藏家乔治·尤莫佛里斯(George Eumorfopoulos)那里买了八件藏品,其中一件就是这件定窑牡丹花纹盘。

尤莫佛里斯是20世纪前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收藏家之一,他的收藏规模和影响力与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大英博物馆著名大维德厅精美瓷器所有者)齐名,出生在利物浦的希腊商人家庭。他从1890年代晚期开始收藏中国艺术,是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创建主席、伯灵顿美术俱乐部(Burlington Fine Arts Club)成员,并借展给曼彻斯特城市艺术馆和皇家艺术学院的相关中国展览。1930年代,他将当时估值50万英镑的收藏以10万英镑的低价转让给大英博物馆及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另将800多件中国瓷器捐给了故乡希腊Benaki博物馆。在他去世后的1940年及1944年,他的部分藏品于伦敦苏富比进行了拍卖,从此他的藏品分散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英国伦敦苏富比的尤莫佛里斯专场拍卖,是欧洲拍卖史上一个传奇。当时二战已爆发,拍卖正值法国敦克尔克大撤退(5月26日-6月4日)期间。但即使是战争,也没能阻碍来自法国和日本的藏家争相竞购,最终以约5万英镑的价格完成了4天515件拍品的拍卖。(注:根据不同数据来源,当时的1英镑约等值于如今的35-58英镑)

这个盘子就是古董商Frank Partridge在5月28日的苏富比拍卖会中以30英镑所购。两年后,布雷尔从其手中以75英镑购得。



博物馆编号:38.359;规格:高5.4厘米;口径12厘米;年代:北宋(960-1127);产地:建窑(宋代名窑之一,福建建阳县水吉镇)。


建窑黑釉兔毫茶盏

黑釉茶盏,又称建盏,但目前国际上广为熟知的名称为日本名“天目盏”(temmoku)。建盏在宋、元时代是流行的时尚饮茶器。在海外中国传统陶瓷鉴赏家圈子中,“兔毫天目盏”代表着陶瓷艺术的一个高峰。以动物纹理类比陶瓷釉色的陶瓷鑑赏观,反映了宋人崇尚天真自然的美学观。

1945至1948年间,布雷尔从几个知名拍卖行和古董商处购入16个茶盏。这些茶盏原先属于几名著名收藏家,比如 Ernest Ridley Debenham爵士(1865-1952)、Stephen D. Winkworth。布雷尔对宋瓷的喜好可能受到伦敦收藏家的影响,比如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和乔治·尤摩弗帕勒斯。



博物馆编号:38.658;规格:口径46.99厘米;年代:元代(14世纪);产地:景德镇。


元青花蕉叶竹石花果纹菱口大盘

布雷尔于1945年10月以60英镑价格购得此盘,此前为收藏家 A. J. Abbey 所收,该收藏家藏品曾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有趣的是,这个青花大盘是元代官窑为满足伊斯兰地区席地围坐的欢宴而特意设计制造的,曾经吸引着“大食”的口欲。这类大型的日用饮食器与中国传统的瓷器不同,接近中亚、西亚地区的陶制和金属的大盘。

目前,以伊朗国家博物馆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收藏的数量为多。与此件图案类似的大盘,在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也有珍藏。虽然均以蕉叶瓜果竹石为主题纹样,其中上海博物馆与布雷尔的蕉叶均在中轴线的下端,布局对称。大英博物馆盘内底的蕉叶则饰在右侧下端,表明景德镇生产的青花器纹样虽有粉本,画匠会对样稿的布局加以变化,使得每一件器皿的细部有所不同。

2012年,钟瑜平博士受邀参加上海博物馆60周年庆特展“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她也借此机会宣传布雷尔收藏馆,并发表会议文章《“大食味”: 元青花在布雷尔收藏馆》。



博物馆编号:38.433;规格:高36.8厘米;年代:明洪武时期(1368-1398);产地:景德镇。


青花云龙纹梅瓶

布雷尔购买了不少明代精品,这个梅瓶是其中非常罕见的一件。梅瓶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用途为酒器或花器。该梅瓶瓶肩至瓶底的弧度过渡流畅优美。不同一些普通装饰,该瓶上半部绘有五爪龙,下部为蘑菇形云彩,釉色泛蓝光,所用钴料锰含量高,呈现出灰蓝的斑污。瓶肩上写有篆书体“春寿”二字,但在烧制时模糊。

《景德镇陶录》记载,洪武官窑瓷器“土腻体薄”,“釉厚莹如堆脂”,制作过程复杂,光晾干陶坯就须一年,之后才“碾薄上釉入火,釉有漏者碾去再上釉,更烧之”。

因为明代洪武年份较短,因此存世藏品不多。如今,与该青花梅瓶类似的瓶子仅有三件存世:一件在上海博物馆,一件收于日本大阪东方陶瓷博物馆,另一件在中国某私人收藏。

1946年6月,布雷尔通过古董商Frank Partridge从苏富比拍卖行以115英镑价格购入此件珍品。此前,该瓶属于明代瓷器收藏家Lindsay Fitzgerald Hay少校(1891-1946),其收藏品通常品质顶级。


单色釉

布雷尔收藏馆拥有大量优质单色釉,从罕见的唐代蓝釉罐,到18世纪景德镇烧制的柠檬黄釉御用瓷器。

目前,博物馆中国艺术部负责人钟瑜平博士正在整理馆藏明清单色釉目录。研究项目包括分析藏品及其出处,中国陶瓷产业情况、陶瓷艺术中的颜色所代表意义,以及工艺和设计界内在联系等。该研究项目也是为了将来出版专业图录以及重新陈列展览做铺垫,增强访客的视觉体验。

以下介绍两个御用单色釉瓷器。



博物馆编号:38.728;规格:高8.1厘米;口径 18.6厘米;年代:明宣德年间(1426–1435);产地:景德镇。


●明宣德红釉碗

红色被认为是明代皇室的颜色,有可能因明代皇室姓氏为“朱”而来。这种红色釉又称“祭红”,在宣德年间烧造技艺日臻纯熟。红釉瓷为皇家祭郊日坛之器, 因此釉色有“祭红”之称。

该红釉碗原先为R.M. Barling 藏品,1943年被布雷尔通过古董商以35英镑购得。



博物馆编号:38.647;规格:高 4.5 厘米;口径 21.3厘米;年代:明弘治年间(1488-1505);产地:景德镇。


●明弘治浇黄釉盘

弘治黄釉瓷器一般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鸡油黄”。素为后世推崇。

黄色对应土,被认为是最美且最为尊贵的颜色。在古代中国,黄色为五个传奇帝王的象征性颜色。黄色经常被用来装饰皇室宫殿、祭坛和寺庙,同时也被用作帝王袍衫及其个人用瓷器的颜色。比如,为皇帝的地祭坛所使用,是宫廷祭祀礼器;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

该黄釉盘原先为Richard Glynn Vivian所收藏,于1944年10月被布雷尔通过古董商Frank Partridge在苏富比拍卖行与其他三件黄釉盘以总价68镑购得。



布雷尔收藏馆外景。



博物馆藏品奠基人威廉·布雷尔爵士(Sir William Burrell,1861–1958)。

链接1:布雷尔收藏馆:船业大亨毕生收藏和中国艺术


布雷尔收藏馆(The Burrell Collection)位于格拉斯哥西南郊外的波勒克郊野公园中。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走个十多分钟,一座现代化建筑就如世外桃源般出现在眼前。

1944年,船业大亨威廉·布雷尔爵士將自己全部的收藏捐献给格拉斯哥市。在布雷尔看来,“藏品才是重要的是,而非藏家”。为保护藏品不受当时严重的空气污染损伤,布雷尔的捐赠条件之一是博物馆必须远离格拉斯哥市区。收藏馆大楼由知名建筑师设计,外形看似普通,内部装潢却恰到好处,从地板连至天花板的落地窗让自然光完全照进来,与周边的树林和公园相互映衬,也使展品与馆外的自然风光融合。1983年10月,布雷尔收藏馆正式对外开放,向公众免费展示。

布雷尔收藏馆收藏了9000多件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包括彩色玻璃和挂毯、橡木家具、中世纪武器和盔甲、古埃及手工艺品、中国和伊斯兰艺术、德加和塞尚等的法国印象派画作以及罗丹的雕塑。据馆方称,其中国艺术品总数超过1700件,规模仅次于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

布雷尔博物馆中国艺术部负责人钟瑜平博士对《欧洲时报》介绍,威廉·布雷尔爵士从未到过中国,其所有中国藏品均购自欧美收藏家、拍卖行和古董商。他个人的中国藏品以陶瓷器、青铜器和玉器为主,包括1400多件陶瓷器、170件商代以来的青铜器,以及约146件玉器。

早在20世纪初,布雷尔便开始收藏艺术品,并从1911年开始详细记录每日购藏。约在1911年,布雷尔似乎扩大自己的收藏范围。一方面,他继续买康熙瓷器——从20年代至40年代,他买下了收藏家格兰特、本尼特和格尔手中的康熙藏品;同时搜集更早时期器物,包括那些早在1911年以前便从中国境内渐渐出现、20世纪20到30年代流出中国的早期艺术品。

那时,这个层面的中国艺术品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仅有少数文物流存在西方。中国建造铁路的开始,导致早期的墓葬被打开,其中的文物流入了市场,而此时正是能够以低价格获得难得之物的好机会。布雷尔正是少数最先发现这些史前文物价值之所在并进行收藏的西方收藏家之一,他的史前陶器纹饰精美、质量出众,但整个陶瓷系列中最出彩的要算宋代部分--钧窑、定窑、建窑、越窑、耀州窑、龙泉窑、磁州窑、景德镇--几大名窑的风格类型都有展现,可谓一部宋代陶瓷史的实物小百科。

布雷尔博物馆中国艺术部负责人钟瑜平介绍,目前馆藏中国艺术品一直在扩充拓展,近年来购入的包括明代黄花梨家具等。此外,以前布雷尔爵士捐赠条件中明确规定不能海外借展。2014年1月,苏格兰议会通过立法改变遗赠的相应条款。钟瑜平表示,条件合适情况下收藏馆欢迎海外借展。

2011年,布雷尔收藏馆曾展出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的“晚清碎影——汤姆逊眼中的中国”展览,这些极其珍贵的早期照片包括晚清当时的风光、人物、建筑、家庭和市井生活,其中还拍摄到了不少中国妇女的照片。

布雷尔博物馆将于2016年10月起暂时闭馆4年重新策展陈列,2020年重新开馆。该项目预计花费6000-6600万英镑,格拉斯哥市政厅承担一半费用,英国文化遗产彩票基金承诺拨款1500万英镑,其中100万英镑用于项目提升。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四、周六10:00-17:00;周五和周日11:00-17:00

地址:Pollok Country Park,2060 Pollokshaws Road, Glasgow G43 1AT

电话:0141 287 2550

网址:www.glasgowlife.org.uk/museums/burrell-collection



格拉斯哥布雷尔收藏馆中国部负责人钟瑜平博士与馆藏钧窑碗(博物馆编号38.338)。(图片来源:Jim Duun 摄)

链接2:中国部负责人钟瑜平:一路写着“英国所没有的中国艺术史”


钟瑜平来自台湾,在格拉斯哥市博物馆东亚部工作已有5年。

她对《欧洲时报》记者说,“近一百年来,我们的历史都由西方人来诠释,不管是伦敦大学、还是牛津、剑桥,大多数中国艺术史都由西方人来教授。”而不同西方国家对中国艺术史也有不同的叙述。比如中国艺术在法国被融入生活,成为应用艺术的一部分,受中国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与中国式园林亦在欧洲各国王室流行;英国的中国艺术史与其社会经济史有紧密关系的、百科全书式的陈列。

钟瑜平表示,作为一个身处英国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员,她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中国艺术史,“这语言可以用英文写作,但是要以中国的思维和角度出发”。

目前,钟瑜平正在策划布雷尔博物馆2020年开馆的新展,便是希望以更为中式的思维串联主题和叙述。她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布展主题,比如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陶瓷艺术品展现古代中国的发饰、服装;以青铜熨斗藏品带出当时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故事,而不是简单地以类似图案藏品的组合陈列。

她认为,博物馆研究员的工作跟写小说类似,藏品本身是资源,但需要各种想象力和求证来串联起来。

“博物馆与物质文化的研究,对我而言,不止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而具有更核心的意义——那是我与周遭世界发生关系的模式,那也是我看待世界的基础。”钟瑜平曾写道,“诠释‘物’需要想象力。作为一个运用想象力扭转现实映像的博物馆研究员,我自觉一路写着‘英国所没有的中国艺术史’,这是我最特别的身份,一个身处英国的异国研究员,一个真正的独行者。只有‘自己的语言’才能保留那些真正值得保留的个人视域与个人惊悸感动。”

目前,钟瑜平也在做明代黄花梨家具研究。11月11日亚洲艺术周活动中,她将在布雷尔收藏馆介绍馆藏黄花梨木玫瑰椅。

收藏 已赞